声音是一部电影的灵魂之一,在电影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提到《城南旧事》,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那首李叔同作词,J.P.Ordway作曲的《送别》(《骊歌》)。在大多数《城南旧事》的影评中都会提到导演吴贻弓的这样一句话:“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为导演对全片的情感基调的概括,这部电影中的音画也印证着这种基调,讲述着林海音笔下的童年。
一. 电影音乐 —— 不朽的《骊歌》
作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歌和主题音乐,《送别》(《骊歌》)是绝对的主旋律,除了少量的背景音乐以及篇幅极短的插曲以外,整部电影的音乐依靠《送别》在不同的情境下乐器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和不同的变奏改变其意境,配合不同部分的内容和画面渲染气氛,烘托出相思和哀愁的色彩。
《送别》首次出现是在电影的开头,配合画面展示老北京南城的风貌。字幕打在老城楼上,故事和回忆还未开始就将观众领入了回忆的氛围。
在这段《送别》中,主要地乐器是键盘乐和弦乐,比较的低沉柔和,没有太过清脆响亮的音响。《送别》第二次出现是在电影的第二个段落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子的 父母接她出院,她们搬了家。在车上,英子问父亲,“那过去的事呢?” 父亲回答“过去的就过去了,慢慢儿就会忘记的”。《送别》的旋律响起, 镜头推到英子的特写,她的脑海中浮现出和秀贞以及妞儿在一起的画面,长时间的叠化镜头,英子迷茫的模样在镜头中若隐若现。车子渐渐远去,音乐减弱,进入一秒的黑屏,音乐声停滞。学校的钟声响起,进入下一 段落。 在这次重现中,《送别》的主旋律基本上由弦乐演绎的,其间还加入了零星的打击乐,与第一次出现相比,速度较慢。舒缓的旋律中的打击乐清脆的声音,就像回忆中的闪光点一般,衬托出了沉沉的相思。这是英子 的第一次别离,秀贞和妞儿作为英子的小世界里的朋友,同时离她而去。对这样一个小女孩来说,有着无尽的不解和离别带来的哀愁。
《送别》第三次出现是在学校的颁奖典礼上,是影片中首次用童声合唱演绎这段旋律,而且还是第一次完整地出现。整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持续至在礼堂中的场景结束。英子看到小偷和他优秀的弟弟在一起的温馨场景,眼中有不解还有淡淡的哀愁。这段音乐一方面符合时代背景,送别毕业学生的特殊场合,另一方面也为了小偷即将从英子的生活中离别打下了伏笔
。
《送别》第四次出现在小偷被抓走之后。英子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离别,已经不再是那么单纯活泼无忧无虑的孩子了,英子的眼中有了内疚和悲伤。这一段音乐与画面的关系是声音导前。英子靠在墙上看着小偷被抓走,大眼睛里饱含着泪水,课堂上的齐唱《送别》淡入,镜头切换到课堂上的镜头,从老师扫到全班再到英子的特写,齐唱减弱,变为弦乐的合奏,英子咬着嘴唇,眼睛里含着泪水,与周围欢乐的场景格格不入。弦乐的悲伤气氛与课堂的气氛形成声画对立。
《送别》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电影的结尾,英子的家庭发生了巨变,她的爸爸去世,宋妈也离开了,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送别》的此次出现是变奏的形式。画面开始是红叶的七次叠化,然后转到墓地的场景,大家给英子的爸爸上坟,然后离去。随着车子和宋妈的身影向相反的两个方向越走越远,红叶的遮遮掩掩间身影渐渐模糊,片子的离愁别绪也达到了高潮。变奏中加入了大段的管弦乐,增添了悲凉的气氛和墓地的肃穆感。车子渐行渐远后变奏中夹杂了许多的闪烁的装饰音,就好像树叶间的阳光似的,又好像是英子童年的闪光点和断断续续的回忆。《送别》的旋律贯穿了整部电影,每一个段落的结束都伴随着《送别》的旋律。英子童年的每一次离别都伴随着眼泪,哀愁和思念,生活将苦难黑暗和伤感层层剥开,展示在英子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的小女孩眼前,让她纯净的双眼中产生了泪水和迷茫,也让她慢慢的成长。
《送别》这一旋律不仅仅从歌词和曲调,风格上贴近电影的整体感觉,更将英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衔接起来,增加了叙事的完整性。
二. 电影人声和音响 —— 英子的逐渐消逝的童年
1.无忧无虑的生活
小英子:“爸爸,骆驼为什么挂个铃铛?”
英子爸爸:“赶狼呗。”
小英子:“不,骆驼走远道闷的慌,挂个铃铛又好听又热闹。”
英子爸爸:“啊,兴许你的想法更美。”
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之前,小英子就是这样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纯洁的眼神不带一点迷茫,清澈的声音不带一点疑惑。语调是愉悦明快的,就像歌唱般的悦耳动听;声调是上扬的,带着无忧无虑的纯净,让人联想到她看见骆驼嚼草就学骆驼嚼草的顽皮样子。这段对话运用了叙事性声音蒙太奇,将父女俩间的温馨对话场景展示在观众面前。
2.秀贞和妞儿死后
英子爸爸:“英子,想什么呢?”(英子用手捂住脸,环境音响为马蹄声和偶尔蹦出的开道锣声)
英子妈妈:“嗯啊,我们英子在想将来的事呢。”
(妈妈低头慈祥的看着英子。英子迷茫的抬起头看妈妈。)
英子:“什么是将来的事?”
英子爸爸:“比如新的家啊,新的学校啊,新的朋友啊……”
(英子又转头看着爸爸)
英子:“那过去的事呢?”
英子爸爸:“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慢慢儿就会忘记的。”
(英子慢慢转过头,眼睛里多了迷茫,《送别》第二次响起,环境音为清脆的马蹄声。)
秀贞和妞儿死后,英子大病初愈,虽然声音依旧清亮,但是语气里多了疑惑,出现了含糊不清的音节,眼神里多了不解,但总的说还是平静的。
3.和小偷的对话预示小偷结局
英子:“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在英子和小偷的第一次见面中,谈话是轻松的,但是因着生疏带有不信任的语气。与轻松不对称的是环境音响里的乌鸦叫声,预示了小偷最后的结局,预示了英子和朋友的又一次离别。在小偷问英子自己是不是一个好人的时候,环境音响为簌簌的风吹草丛的声音以及偶尔冒出来的悲凉的虫鸣。英子的声音与前一段相比低沉而含混,少了清亮和坚持。小偷的声音反而是温和的。此时的英子已经不再是什么都不多想的小孩,她开始思索人生和对错。
4.最终的别离
英子在病床边和爸爸的谈话,声音很轻,镜头前的英子,努力的笑着眼睛里却含着泪水。爸爸的声音已经很虚弱,父女俩的谈话让人明显的感觉到父亲的病逝已成定局。
在整部影片中,英子的语气语调都在变化着,英子本身的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音响和人声的变化,英子一步一步地走过童年,到最后告别了童年。在这个消逝纯真的过程中,音响和人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电影音画 —— 清新隽永,回味悠长的诗篇
《城南旧事》中摄影的显著特点在于,有大量的站在英子的低视角拍摄的主观镜头,摄影机通过英子眼中的世界来讲述回忆和哀愁,讲述一次又一次的离别。
电影开头既是年老的英子的回忆作为内心独白,苍老的声音本身就是营造哀愁与相思的绝佳音响,旁白内容和与之相配的音响画面如下
——
不思量,自难忘。(长城远景到中景,叠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 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驼铃声起,长城叠化为卢沟桥景色,前景为凉亭,驼队作为后景进入画面)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但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纤细起来。(驼铃声渐强,画面由全景到中近景。)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蚀了,(驼队叠化为驼背上的打瞌睡的驼夫)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 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叠化为远景)却永久,永久的刻印在我的心 头。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愉快而神圣吗?(驼队叠化为屋檐下的铜铃,《送别》响起)
(字幕出现在城楼上)
——
在字幕前这一段中,运用了表现性声音蒙太奇技巧,一段纯主观声 音将年老的英子的回忆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思念的韵味又本身带着伤感的味道。画面中并没有英子的出现,有的只是好像没有尽头的长城, 好像永远在长途跋涉的驼队,有着无奈的驼铃声,一如影片开始后走 胡同里小英子家门口的驼队,看了字幕后那段影片才知道回忆的声音背 后有着那么深沉的相思。当小英子天真地扬着笑脸和爸爸对话的时候,回想起开头的苍老声音,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依靠着出色的视听语言,《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就像导演希望的那样,观影的人们沉浸在这诗一般的音画中,久久不能自拔,随同英子的眼波流转,随同《送别》的百转千迴,体味这“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200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