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作文预测——主题十:创新
(2011-05-09 19:46:05)| 标签: 高考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命题作文教育 | 分类: 高考作文指导 | 
主题猜想
我们正处在风云变幻和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深蕴创新精神、亟须创新实践的时代。无论国际格局的新变化,还是社会实践的新发展,都迫切要求我们更加具有创新品格,更加弘扬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创新意识从哪里开始培养,创新能力如何获得,这些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纵观这两年的全国各地语文高考卷,作文题中“创新”元素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09年全国卷II,一连给出三则材料(道尔顿发现色盲、安腾百福发明方便面、农民发现油污消失),其命意切入点各有不同(细节、灵感、巧合),但都指向共同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上海卷材料作文(板桥体之发明)则是书法史上耳熟能详的有关创新的例子,命意指向非常明确。10年湖北卷的材料,列举古今中外种种幻想之能事,弘扬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功劳,和“创新”虽非内涵完全一致,却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应该说,对“创新”这个含义丰富的“母题”,大家在复习迎考的时候应该好好关注。
 
命题猜想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父亲和儿子来到湖边散步,儿子忽然想划船。
父亲觉得,如果划船这么大的湖,起码要一个小时才回得来。那就快到关门的时间了,很多地方就看不到了。儿子却说:“那是你们这一代人的思维习惯吧。为什么都要看到呢?我们来玩的目的不就是出来散散心、轻松一下吗?”
果然,那天在湖面上,改变了习惯的父亲见到了许多美景,觉得不虚此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观点导引
1、打破旧有思维模式是迈向创新的必经之途。
2、日常生活当中可以也应该有创新。
3、创新在突破旧习惯的同时,本身也该成为一种习惯的力量。
4、创新的结果评判应该以事实而非经验论。
 
素材宝库
1、鬼谷子与创新思维
相传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在教学中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方法别具一格。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则经过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果然,孙膑和庞涓学成出师后,孙膑用兵出神入化,不拘于常理。而庞涓就稍逊一筹了。
佳作示例
创新是一种习惯
陶鋆
余秋雨曾在《历史的母本》历史的母本中写道,司马迁是他最喜爱的散文家,历史是一篇没有韵脚的散文。我常惊叹于他绝妙的比喻,这是来源于他心灵深处的创新。
是的,创新,创新,我又提到了这样一个似乎被重复了n遍的,已经被充分地程式化的词。似乎所谓创新就是:发明创造—申请专利—被复制无数份—赢得市场。于是,我们中学生一般会撇撇嘴:“连作业都忙不过来了,谁有闲情逸致干那个?”
创新,本应当依附于我们的生活,现在却似乎遥不可及。
每个人的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它的每一项劳动成果,因为人性的必然而独一无二。倘若把“创新”高高挂在头顶,岂不是颠覆人性了么?这大概也就是“创新”的最大悲哀了吧,愣是给人家扣了个“不亲民”的帽子,摘都摘不下来。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需要把范围缩小一些,就是指那些有社会意义的劳动成果。这成果可以是一种物质,也可以是一种结论,一种描述。它无形或有形的躯体中,贯穿始终的却是一种习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习惯,一种身临其境的习惯,一种走进去多想一步的习惯,一种把困难转化为方法的习惯,一种把纷乱的自然之理归为秩序的习惯。
这种习惯一般不受利益驱使,纯粹地来源于兴趣。当兴趣喷薄欲出时,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多想一点,多分析一点;勤劳的,记录所思所感,实践那些雏形以备,呼之欲出的设想。
就像余教授,倘不是他久久驻足于二十四史面前,去彷徨,去感动,去沉思,去凝练,他如何能做出关于历史与散文的创新性论断?倘不是无数同余秋雨一样的文学家的创新,我们如何能“在彻悟的瞬间”,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的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每个人,社会的个体,在纷繁的事理面前,多想一点,多走一步,在思维的碰撞结合后,就涌出了人类创新的源泉。
倘能如此,天下幸甚。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