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与象共舞》录像课教研材料汇编——六年级组评课稿
(2011-05-11 09:58: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评课 |
校《与象共舞》录像课教研材料汇编——六年级组评课稿
六年级组(齐)
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教学
——听王崧舟《与象共舞》有感
6-1 虞圣美
“文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创意。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与象共舞》时,独具匠心设计语文课堂,引领学生挖掘文本的秘妙。使学生和我们听课的老师进行一次文化的洗礼,读一个文本,进去是一个人,出来是另一个人,使我们的精神生命得到了改变。“大家”酿造的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我为之震撼。
一、字斟句酌、沉入词语
词语是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沉入词语,就是我们要把文本读到最小、最细。南帆先生说:“沉入词语”,对,潜于语言文字之间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解读到文本的秘妙。
如:一个“拥”字的赏析
1、作者写观众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一个字?(拥)
2、反复追问:
(1)拥是走吗?是跑吗?是跳吗?三三两两地走进广场叫“拥”吗?那“拥”是什么?
(2)“蜂拥而至”说明什么?(人很多叫“拥”。)
(3)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进去的吗?你谦我让、慢条斯理地走进广场那叫“拥”吗?那“拥”是什么?(谁也不让谁那叫拥,互不相让、争相恐后叫拥。)
(4)朗读体会。
3、再次追问:
(1)你不怕被大象撞了?你不怕大象把你踩了?你不怕大象用鼻子把你卷起来之后再把你摔个四脚朝天?
(2)为什么?从拥字当中,你感受到人象之间的一份感情,一种关系,那叫什么?(朋友关系、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3)教师板书:和大象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4、再读句子: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
5、那么大象对人呢?它紧张吗?害怕吗?恐惧吗?它的表情是——
6、原来大象和人之间也是——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智慧总是无穷的,单就一个“拥”字演绎了一连串的追问,理解什么叫“拥”,采用的是排除法,什么样的情况不是拥,什么才是真正的拥,先反后正,学生所得的印象就更为鲜明。第二次追问的方法主要是排除心里担忧,然后揭示人象之亲密无间的关系。这些细致入微的追问,一方面表现王特丰富的语感,另一方面把读者带进那个特定的画面。追问之余,我们还得反思一点,语言训练点不在多,更不宜散,而是应该抓住一点不断深挖,直至掘出泉水来,从而实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做支撑,必须寻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王老师曾说过,语言文字是水,做语文教师要在“水中浸润,在水中滋养”。语文养人,数学练人。我们看到他在水中浸润的语文课堂。
二、积累词语、升华运用
揭示文本言语表达的秘妙——一语双关,让学生领悟到写作应该围绕着主旨来展开叙述。揭示文本课题的文化秘妙——与谁共舞,又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文学乃至文化所表现出的思想情趣。
(1)说情景学生悟词语:与蝴蝶共舞、与狼共舞、与海共舞、与浪共舞、与书共舞、
(2)一字入题:与龙共舞、与鲨共舞、与雪共舞、与墙共舞(屏幕展示)
(3)二字入题:与肖邦共舞、与风筝共舞、与压力共舞、与飞碟共舞(屏幕展示)
(4)三字入题:与红楼梦共舞、与世界杯共舞、与奥运会共舞(屏幕展示)
(5)最恐怖的题目:与吸血鬼共舞
(6)最牛的题目:与上帝共舞(上帝是顾客)
(7)感叹:谁与共舞
(8)总结:不管如何,与谁共舞都是来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9)假如这堂课,也让你起一个与某某共舞的题目,你会起——
(10)你希望和王老师建立一种什么关系——
在这一文化现象的呈现过程中,王老师是相当智慧的,以数字为抓手不断扩展,有顺序地逐层展开,并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应,赋予教学活动严密的逻辑顺序以及浓郁的生活情趣,最妙的是把这种言语表达跟上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叫活学活用。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什么?是语言。从语言进入思想内涵,再从思想内涵出来,回到语言,走一个来回。王老师带领孩子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深有感慨,同一段文字落在两个不同的语文老师手里就有了不同的命运。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王老师跟作者一起身临其境,指向文本的秘妙把自己忘掉。
6-2陈雪芬
我很喜欢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形式上不繁华,内容上不贪多,但本课的教学目标却落实得非常扎实!王老师把《与象共舞》拓展延伸为作文指导,很有新意,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不会忘记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变,作文永远是重头戏!
听王崧舟老师《与象共舞》有感
6-3 程佩芬
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与象共舞》录像课,再次为王老师的独具匠心叫绝。以前所见的课堂多是以阅读本位进行教学的设计,而这节以写作本位的教学设计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节课,他反序而教,从最后一段教起,反推前面四个自然段。他的教学架设在写作本位上,对重点语段挖掘更多的是遣词造句,是怎么写,是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是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抠字眼,对比品评。在反复吟咏,在比较品评当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秘妙所在。案例:品读“拥”
师:你发现没有,作者写观众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是跳舞吗?是什么?
生: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
师:一个字。拥
师:把“拥”字圈出来。孩子们拥是走了?拥是跑吗?拥是跳吗?
生:不是。
师:三三两两地走进广场那叫拥吗,你说说,那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大家蜂拥而至地到舞台和大象一起跳舞。
师:好,我发现两个词用的特别好,第一个词是大家,而不是三三两两。第二个词用的更好,蜂拥而至,说明人怎么样?
生:非常多
师,非常多,是的,那叫拥。孩子们,整整齐齐的排着队走进广场,那叫拥吗?
生:不是,人挨着人
师:人挨着挨人,人挤着人,当然,忙而不乱,不会出现踩踏事故。哎,好。那叫拥。孩子们,再想一想,你谦我让慢条私理的走进广场那叫拥吗?
生:不叫
师:什么叫拥?
生:谁也不让谁
生:争先恐后
师:没错,是的。争先恐后的进去那才叫拥啊!
在听王老师的这节课时,听完了前面他对熟视无睹的处理后,我以为这就是本堂课的亮点了,没想到,他对“拥”的处理,同样是让人惊叹不已。王老师用替换法引导孩子体会原文中“拥”字的妙处,并引导学生对这个“拥”字有了正确的理解。
王崧舟老师写的教学则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到生活!选材、取题,各个环节独具匠心。为了写,王老师的这节课从词语到句子,从构段方式,到构词方式及涵义,真的挖掘到了极致,他那诗意的语言,舒缓的语速,紧扣文章主题的渲染,学生不断发展提升着的学习状态,被王老师感染同样富有诗一般语言的学生发言……每一个课堂细节都带给我美妙的享受,这才是语文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充满语文味道的好课!
一句话“大师就是大师!”他把课的“语文味”、“人情味”表现得入木三分!佩服!
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有感
6-4 冯晓红
《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王老师对文本并没有从头到尾地面面俱到,而是进行了大胆地取舍。首先从题目“与象共舞”入手,引导学生猜测测可能写什么,但课文有奇怪的地方,激起孩子们读书的欲望,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自己最难忘的镜头,自然而然引出文章的重点句——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通过圈圈动作词,读读句子理解“与象共舞”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又把这句话变换成“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通过两句话的比较,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言语形式的变化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从而切身地感受到好的文字的魅力和实实在在的语文的味儿。整节课,学生情绪的慢慢高涨,逐渐走入情境之中去体会“人象合一”的天地奇观,这就是对文本意境理解与体验的深化。这就是王老师的高明之显现。
评王崧舟的《与象共舞》
6-5 娄亚玲
王崧舟上的略读课文《与象共舞》以这样的教学设计展现在我们大家面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回顾自己平时的教学方法,抓重点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一贯的模式,真有愧对于学生了。特别是王老师上的最后一个环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由“与象共舞”引出了一系列的“与××共舞”,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我想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对出作文的题目会更深一层的思考了。
听王崧舟老师“与象共舞”一课有感
本人没有机会参加“千课万人”的盛会,没有亲眼目睹各位大师的风采,真遗憾!早听朋友说过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一课,值得感动,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我在网上目睹了他的风采,佩服!今天,我再一次观看了录像,再次学习了他的教学理念,收获匪浅。
王老师从题目“与象共舞”入手,从写作的角度去预测可能写什么,通过品味自己最难忘的镜头,自然而然地读懂了“与象共舞”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这一堂课,王老师在理解文题之间的关系时采取了体验法。在课堂上围绕“感受一下,哪句话带给你节奏变化的感觉”采取了这样的教学程序:1、学生把握大象舞的动作,读一读,圈圈动作词。2、学生比较句子句一: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句二: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3、再读“人象共舞”句段,品味“与象共舞”的一语双关。4、题型扩展,把握“与x共舞”的结构。
听《与象共舞》录像课有感
6-7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下午,坐在合班教室静静地聆听黄菘舟阅读教学录像课《与象共舞》,如沐春风。黄老师那充盈着情感 ,思想和智慧的课堂,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一个特级教师的魅力,并深深为其折服。
一、润物无声
如果说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是智慧的化身,那黄老师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法师,拿着神奇的魔杖,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课开始,黄老师从“熟视无睹”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并顺藤摸瓜,拓展带“睹”的成语,给学生的语言宝库增加了很多含量。同时,结合词语“松弛、按摩、尴尬、气氛”,用四句话把课文内容一网打尽,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和框架,可谓“润物无声”也!
二、大教无痕
腹有诗书气自华,儒雅洒脱紧接着出了一招,再读课题,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题目是与象共舞,但真正描写跳舞的却只有一句:“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这句话的教学我认为很经典。首先,王老师请学生找表示大象舞的动作的词语,读一读,圈圈。而后让学生比较句子,句二: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请学生谈谈体会。学生谈不出第一句话打给自己节奏的感觉,黄老师没有把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而是循循善诱,让学生不要急,先引导理解何为节奏感,再采取体验法,品味品味“与象共舞”的一语双关。黄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中心,品味着学习的快乐。妙!
三、自然流畅
我们跟着黄老师走进了泰国,不仅领略了其中的独特风情,更把握了泰国独特的民情脉动。指导学生人象共舞的精彩句子时,他抓住了 “拥”“凑”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词语,进行对比品评,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感受人与大象的亲密无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象与人跳舞的种种姿态,感到了象的古怪精灵。人与象才有无所不在的亲密、无时不有的默契。大师的语文功底令人叹服。
四、水到渠成。
这节课揭示的涵义是一语双关。课堂接近尾声,课文慢慢进入了学生的生活,成了他们情感、精神的一部分。开阔、灵动推向了高潮,“与XX共舞”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词语结构,如:与蝶共舞、与狼共舞、与海共舞、与书共舞、与老师共舞、与上帝共舞、与心灵共舞……写的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到生活,情景交响融汇!
啊!我们听的哪里是课,分明就是诗,是歌!听了课和报告,我们再一次被他创设的优美意境、浓浓的诗意所陶醉,被他深厚的文学底蕴所滋养。也许,这就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吧,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6-8杨艳琴
回味一:一串带“睹”字的成语。在词语的学习与比较辨析的同时,完成了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回味二:有课题引出的问题。在猜想写作内容与下面的回溯中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
回味三:体会言语的节奏。品词析句仅抓一句“人象共舞”的场面反复品读,体会言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便“胜却人间无数”。
回味四:一个“拥”字的赏析。紧扣一个“拥”,体会人数之多“蜂拥而至”,再体会“争先恐后”,再提问“怕不怕被踩”,感受到人与大象的“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回味五:回到课题的深意与形式。体会一语双关的深意与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并练习拟题。
王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构想和实践的努力正在彰显他的力量和影响。
6-9 陈学喜
观摩了大师王崧舟老师的录像课《与象共舞》,从题目“与象共舞”入手,从写作的角度去预测可能写什么,通过品味自己最难忘的人象共舞的镜头,自然而然地读懂了“与象共舞”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它给了我全新的感受,他的教学架设在写作本位上,对重点语段挖掘更多的是遣词造句,是怎么写,是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是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抠字眼,对比品评。在反复吟咏,在比较品评当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秘妙所在。如:1.学生把握大象“舞”之动作。“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学生朗读,画出写大象动作的词语: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2.学生比较句子,领悟象之舞。“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学生比较时只是说课文写得比较具体,于是王老师又拎出“音乐的节奏”来进行点拨。写的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到生活!选材、取题,各个环节独具匠心。
以前所见的课堂多是以阅读本位进行教学的设计,而这节以写作本位的教学设计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叶圣陶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本节课,大师引领得多么巧妙,道出语文的真正内涵。大教无痕,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奇呀!
6-10 张兆瑾
王崧舟老师的课是诗意的,是完美的。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他的课总是那么情趣盎然,让人悠然心会,却难言妙处。然妙处虽难言,却总有一种萦怀的感动驱使着我要去表达、去倾诉、去描摹。不管是《与象共舞》,还是《草船借箭》,亦或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王老师都能将其很好地诠释,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王崧舟的《与象共舞》
6-11 葛玲芬
《与象共舞》这一课王崧舟老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说说“与象共舞”什么意思,再直奔描写与象共舞的段落进行教学。这堂课就进行这一段落的教学,做法很特别。
对这段的教学,王老师采用精读精讲,先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难忘的句子。顺着学生的回答出示描写大象跳舞的句子,让学生读出四个描写大象动作的词,概括成四字词,再让学生读读动作,感受大象的舞姿轻盈。然后出示教师修改后的描写大象跳舞的句子,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更让人感受到大象按音乐节奏的变化跳舞。这句话教学层层深入,王老师采取了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了课文原句写法的妙处。再读“人象共舞”句段,品味“与象共舞”的一语双关。王老师还进行了题型扩展,把握“与x共舞”的结构。本来,泰国的大象与课堂里的学生,欢乐的友人与学习的学生相隔千里,但是通过王老师的内心引导最终物我融为一体,情景交响融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象与人跳舞的种种姿态,感到了象的精灵,通人性,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再泰国人与象那种无所不在的亲密、无时不有的默契。王老师把课的“语文味”、“人情味”表现得入木三分!真让人佩服!一句话“大师就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