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子孔子道家儒家孔子适周 |
分类: 思径通幽 |
千古美谈:老子与孔子的交流
山东济南孝堂山有一处郭氏墓石祠,保留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石,其中一幅叫做“孔老相见”,十分耐人寻味。在这幅长285厘米、宽56厘米的汉代画像石上,孔子与老子相见,孔子的一些弟子在场。《仪礼·士相见礼》中说“士
大夫相见以雁”,所以画像中的孔子双手捧雁,也就是孔子给老子带来了大雁作为礼物。
孔子与老子的会晤,史书上多有记载。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哪一次呢?或许,并非确定的哪一次,而是画像石创作者心目中所理解、所想像的“那一次”。
姑且,先看一看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前往周都,想就关于礼的学问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因为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就是龙啊!”
有人认为孔老会见只是传说,但后世的、包括今天的学者大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于是,道家的开山鼻祖与儒家的头号宗师相见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老子彬彬有礼,孔子诚信敬意,古代先贤谦虚、严谨、豁达、真诚的对话,为文化人的交流开了风气之先。
老子的话,真的启发了孔子吗?孔子的谦虚,是发自内心的吗?
这次“孔子适周”,老子对孔子的赠言中含蕴了“守拙”的教导,志向远大、追求有为的孔子是不是心领神会地接受了呢?
《孔子家语·三恕》《荀子·宥坐》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座位右边起到警示作用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宥坐之器,空着时会倾斜,装一半水会端正,装满水了就会倾覆。”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往里面灌水吧。”弟子往欹器里注水,水至一半时,欹器是正的;水满时欹器会倾覆;空着时欹器是倾斜的。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孔子有感而发:是啊,世间万物以及人生不也是自满就会倾覆吗?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 “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子路问道:“人生在追求圆满或取得成就时,应当怎样遵道呢?”孔子说:“聪明睿智要用愚拙来保持;功被天下要用恭让来保持;勇敢盖世要用敬畏来保持;富有四海要用谦卑来保持。这就是减损守拙之道啊。”
孔子的话,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老子所说的“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道德经》第九章就明确地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守拙守愚,保持谦卑,功成而不居,心存敬畏等思想主张,在道家那里和儒家那里,都是显而易见的。可见,老子对孔子是有影响的。孔子对老子的求教,对于老子赠言的接受,从老子那里受到启迪和影响的谦虚,应该说是诚心敬意的。
如果说老子与孔子相见是一部历史话剧,两位主角之间的交流的生动情景和充满哲理的话语,不仅已构成一段耐人寻味的千古美谈,而且打开了一扇窗牖,让我们去探察、理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精髓的两大流派——道家与儒家——之间关系的神妙玄机。
第一,道与儒,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而这些相通、相融的内容,包括一些互补的、相映生辉的内容,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精神财富。
第二,之所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内容,有相同之处,主要是道家影响了儒家,或者说是儒家接受了道家的一些思想主张。后世研究和宣传儒家思想的学者,也会关注和理解道家,在一些问题上追求两者的结合。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学者、在一部分问题上能够如此,因为将两者对立起来的眼光也是不少的。
第三,道家的哲学视角和精神境界,总体上高于儒家。尤其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体系被统治者利用,逐渐走向异化。但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以道升儒”比较少,“以儒降道”比较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在分析辨别的基础上去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