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森林城市病生态主要矛盾拯救地球 |
分类: 思径通幽 |
陷在次要矛盾中而被遮蔽了眼光的人类
大约在4亿年前,海里生物登陆,逐渐蔓延,形成了森林。大气层发生结构性变化,新鲜氧气比例大幅度上升,哺乳动物的生存才有了保障。人类,是天地造化的灵长,而森林,是孕育人类的伟大产房。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当中极为重要的绿色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节器。但是,近200年间,尤其是近1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己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这就像制造氧气的工厂被大量破产倒闭,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恶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正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分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两极冰山早已开始融化,整个海平面的升高将淹没许多发达的沿海城市。
如果人类移居火星,除了解决空气问题,还要解决水的问题。森林不仅是空气的“吞碳吐氧机”,而且是水的“吞水吐雨器”。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而且对于防止水旱灾害具有重要作用。一片4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1200万米的水库,
最近,包括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在内的中原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暴雨洪水的侵害。当今时代,眼下中国,所有灾害过后的痛定思痛,都是空前必要的;并且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维。真正的“海绵”,其实是森林,真正的“海绵城市”,是森林覆盖率高的城市,城市周边、城市之间的森林和植被,都极为重要,否则,不可能是真海绵。平原地区的森林,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山地!按照《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构建“一核一区三屏四带多廊道”的总体布局,实现“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总体目标,到2027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30%。(按照国际上相关指标,30%还是远远没有达标的。)那么,河南每年需要完成营造林、森林抚育660万亩。三大古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但却越来越失落平衡的生态。生态,才是古城新生真正的希望所在!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令人揪心的是,还有更为宏大的计划,而这些计划,包括所谓郑汴一体化等等,早就有专家指出,郑州这个地方,不适合建立千万人口大城市。如果将中原历史打开来好好看看,从古至今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大中原最好的保护,是森林!
国家每年“高速增长”支付资源环境成本 21 万亿人民币,为国民生产总值 3 倍。国土状况:960 万平方公里,严重水土流失 367 万平方公里(38.2% );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300 余万平方公里(33%),剩 300 万平方公里(占28.8% )。与 50 年代相比:半个世纪人均生存空间被压缩到原来1/ 5。森林覆盖率13 %,而城市森林覆盖率应该达到33%以上,城市周边要求更高。城市合并、超千万人口大城市,如果周边和森林覆盖率低,无法抵御洪灾和空气质量下降。人口压力下破坏林地草地,开垦 24 亿亩耕地。不得已,退耕还林。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病毒肆虐,人口密度过大,房价攀升,劳动力人口红利用尽,资源不肯负重,等等,构成大城市病。随着人口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大城市病向中等城市“传染”。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王元丰指出: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可能要加大,为此需要放下政治分歧,发达国家要真正承担起历史责任,在资金与技术方面履行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发展中国家也需转变观念、积极行动,不能再走依靠化石能源驱动现代化进程的老路。最关键的是需要有新的机制,让全球能够团结一心,切实把温室气体排放尽快降下来。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无序开发建设、任意改造索取利用与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并发出严重警告之间的矛盾,其实已经是超越了人类社会中、甚至包括国家之间各种纠葛与冲突的主要矛盾,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缺乏理性认知,更缺乏必要的共识。甚至有人认为一切关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的担忧都是杞人忧天,一切有关的论述和宣传都是危言耸听,更多的是麻木不仁。总览人类社会,一切吵吵嚷嚷,纷争碰撞,都是在次要矛盾上费尽心机,而对于主要矛盾,对于咄咄逼人、兵临城下的危机挑战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或者签订了纸上谈兵的公约协议而在执行中蜻蜓点水,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已灭亡”。人类迫切需要在世界主要矛盾面前的觉悟,需要形成共识,需要超越传统外交惯性的联合行动和必要措施,拯救地球,也就是拯救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