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子道家庄子知行合一道常无为 |
分类: 思径通幽 |
儒家的知行合一与道家的道常无为
王阳明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而其渊源在于早期儒家。孔子力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朱熹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到了王阳明,将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论证,使知行高度融合、统一的思想在人格修养的哲学中地位更为突出,产生了深刻影响。“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儒家知行观可谓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儒家看来,尽管知行统一,无知难行,无行难知,知与行互相推助,相辅相成,但行重于知,行中有知,行可得知;而无行之知是未成之知。
道家貌似与此相反,突出体现在“无为”思想中,所谓“道常无为”,相关的说法在老庄那里频频出现,这里不赘述。但是,“无为”绝非“无行”,人总是要实践、行动的,但“行”要有方向,有境界,有所遵循。首先,无为真髓在于不任性而为,从而才能无不为。道家强调的是充分意识到万事万“自宾”、“自化”的功能作用,而人的一切作为则要不干扰、不破坏、不阻挠、不扭曲“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正”的“道法自然”的过程。其次,“行”不可急功近利,不可张扬彰显,而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儿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也是庄子所说的“处乎无响,行乎无方”。再次,“行”要反对浮华而追求扎实、实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家反对舍本求末,反对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反对华而不实,与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总体上是互补的,而这样的互补使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修炼的哲学更为平衡、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