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天地生:老子道家超越机械论

(2020-04-19 09:10:30)
标签:

老子

道家

物理学之道

先天地生

系统运作

分类: 思径通幽

先天地生:老子道家超越机械论

       先天地生:老子道家超越机械论


前苏格拉底哲学,已经为以后发扬光大的唯物论作出了充分的铺垫。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水是永恒的,万物产生于水,又回归于水。阿纳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者,这个“无限者”是一种类似于空气的、比水更稀薄的有形物质。阿纳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聚而形成物体,气散而构成运动。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所创造,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以上这些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将物质形态与世界本原挂上钩,反映了思维的直观性、图像性,反映了一种缺乏抽象能力和更为广阔的综合能力的思维局限。在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实际上是将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来认识的。这其中已经蕴含了一种思维整合的可贵尝试,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的整体性。但是,依然是“原形、幻化、图式展衍形成深广交织、序化整合”我们再来看老子的道,已经属于形而上学的概念思维,并且是形而上学思维十分精到的运用。“道的范畴的形上层面、形上性质特别是本体含义的揭示和论证则以进入概念表象思维的高级形态,在更大程度上克服了标箱图画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进一步预期思维形式的直接性、具体性、神秘性和表面性相分离,从而构成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概念表象思维发展的最高成就。很显然,这是华夏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和转折,可以肯定,它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道家哲学本体论不仅超越了朴素唯物主义,而且超越了机械唯物主义。中国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明朝的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其实,关于道与器,《易经》中的那句名言说得非常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理解,这句话不仅说明道并非依附于器,而且暗含了这样一种意思:如果离开道而谈器,或将器放在首位、道置于次位,就不属于形而上思维。也就是说,道家哲学是一种系统的辩证,因而其本体论进入了关于系统的运作整体的功能——的思维。所以老子说道是“谷神”,是“玄牝”,是“天下母”。因为道,是一种超越了具体现象、超越了感性事物的自然系统的运作。庄子借孔子的口表述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意思是:有先于天地而产生的有形物体吗?使万物成为有形物体的事物并不是有形物体本身,万物的产生不是先行出现具象物体,而是无形的道在发挥作用,因而才使得千姿百态的有形物体不断产生,延绵不息。公木、邵汉明先生对老子、庄子的意思这样的阐释:“它(道)乃是一不依赖任何事物或任何条件的绝对存在,任何可感事物都有赖于道或‘物物者’而存在,而道或‘物物者’却是一无条件的存在,庄子一再讲道‘自本自根’,即是说道的存在的无条件性、绝对性。”

美国物理学家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认为西方文化中统治地位的长期都是机械的、局部性的世界观。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世界观看成是我们社会广为扩散的不满的根本原因,因而有许多人转向东方式的解放道路。”他在介绍现代物理学的“靴袢自然观”时直接与老子的“道法自然”相联系,并且说:宇宙中所有的现象都唯一地取决于共有的自洽性,这种自然观显然与东方的宇宙观非常接近。在不可分割的宇宙中,一切事物都互相联系,所以它如果不是自洽的就没有意义。”卡谱拉还介绍了李约瑟的观点:“在中国的宇宙观中,一切存在之物的和谐协调不是来自它们之外的上级权威,而是受着它们自身内在本性的支配,因为它们都是构成宇宙模式的整个层系的部分。”

“先天地生”的意思很明确:即是指先于机械运动的道。一切的物都是被“物”的,也就是物质道的作用而存在、而运动。这里可以借用马克思很精彩的一句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一切有形物质(小到基本粒子)本质上不是物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的自然界中,它是一切物质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物质不可能脱离关系质而绝对抽象地存在,它的自由的运动本身就由关系质所决定,而其运动的自由纳入绝对的道的必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