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之道简说——关于书法创新与传承的一点看法

(2019-09-17 08:35:13)
标签:

书法

传承

创新

审美情趣

时代精神

分类: 思径通幽

          书法之道简说

       ——关于书法创新与传承的一点看法

    

  为什么书法一定要临帖,一定要下苦工学习前人,一定要在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因为,继承中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或许会有人说,难道,自己按照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情趣,不临帖、不继承,就不能创新吗?或者我临帖了,也有了一定基础,但脱离传统、打破传统,就不能创新吗?为什么一定要有传统书法的功力才是好书法?为什么不能按照我的、新奇的、独特的“标准”来衡量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回答起来,还真的有点难度。

第一,任何审美,都一定有审美共性。如果没有神经问题或什么极其特殊的经历,一般人都不会认为狗屎比鲜花更美,这就是审美共性。所以,必须遵循共性、尊重共性,才能搞艺术创新。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艺术审美共性的形成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历史检验。更重要的是,时间不仅仅是检验、筛选书法艺术,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参构”,即,时间是书法艺术共性之美的重要的构成要素。其实,凡是古典艺术,都会有时间参构,而时间参构是该艺术经久不衰的基本保障。这个问题涉及到时间哲学,由于时间哲学往往显得比较艰涩、陌生,此话题就此打住。

第二,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共同体,任何创新必须在共同体之中,有了“认祖归宗”的“正宗”,这样的标新立异才是被认可的。——这种认可不是什么行政的、官方的认可,而是一种历史认可、心理认同,是一种艺术的约定俗成。丹纳《艺术哲学》中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提出艺术作品属于一个总体。这一基本理念展开为三个层次:一是属于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这个总体;二是艺术家及其全部作品又属于一个比艺术更大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三是艺术家家族还包括在一个更大的总体之内丹纳没有忘记提出判定艺术价值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征的程度及效果。中国汉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内敛的共同体,许慎《说文解字》把六书之名定为: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中国书法更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倾性极强、由历代书法家共同创造发展的艺术共同体。汉字与书法,在几千年的演变形成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七体”,而那些著名的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推出一个又一个高潮。所有这些,体现出极为鲜明的继承型沿革、内敛型发展、认同型演进。当然,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识的结晶。所以,当今或后世脱离这一共同体无形规范与准则的“另立炉灶”,只能被看作“离经叛道”。

第三,我们用“离经叛道”这个词,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不是批评,而是表扬,因为创新就是离经叛道。错了!其实,我们前面讲的“艺术共同体”问题,是有艺术之道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难以言说的书法艺术审美之道,需要认真体悟。常有人说书法无定则,但决不能认为书法无审美之道,可以任凭解释、评说,甚至可以指鹿为马。所谓道法自然,并非否认人的主观努力,但人的主观意识必须认同、遵循、敬畏历史上自然而然、自而然之构成的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难以直接为人感知的一种内在规律),这样才可以“为无为”。那种过分相信自己“审美眼光”和“创新能力”的“书法家”,强化主观人为、主观刻意,完全不懂得道家哲学的精髓,更难以接受其指导与熏陶,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是大忌,是典型的“离经叛道”。话也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中国书法艺术,还是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是非常需要领会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积跬步以至千里,等等老子教诲与道家哲学的。

第四,会有人说,难道继承就一定要长期地、刻苦地临摹吗?甚至会有人举出那些书法大家如何如何与前人不同的例子,来为离经叛道的“创新”进行辩解。这里必须指出:书法的临摹,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是一切创新的功力基础。对书法作品的评判,也一定首先要看其中蕴含的功力如何。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模仿说,他不仅人为艺术需要模仿,甚至认为模仿是艺术起源。他的观点受到不少批评,但批评者中不乏对亚氏思想的简单化理解。模仿既包括临摹,也包括再现,更包括模仿之中的体悟、审美理解和艺术提升。对于中国书法来说,临摹是一种继承、传承、体悟的极为重要的基本功。临摹不仅仅在初学阶段是必要的,而且贯穿在从事书法艺术长期过程中,因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临摹体会不同,临摹不同的大师作品收获不同,每次临摹都会有新的发现。在临摹基础之上的信笔挥洒,在个体风格之上的回归临摹,简直是法仙人、法先人、法自然、法经典的过程。就拿个性极强、与前人明显区别的张旭来说,在他做官的时候,有位长者总是“干扰”他的公务,惹得他生气,后来才明白,原来长者是想向他索字。当他了解到长者收集了许多名人字画,就迫不及待地借来,反复临摹、苦练,从那些作品中获取了大量启发。从“古钗脚”,到“屋漏痕”,再到“峰异嶂”、“风吹云”,无不在道法自然;怀素写字用的笔聚集成堆,终成“笔冢”。颠张狂素,以及黄庭坚、王铎等等,都是有极为厚实的基本功的,都是从大家那里吸取精华的。

欣赏或评判书法作品,一定要看其有没有功力,没有功力的、功力浅薄的所谓创新,只能看作任意妄为。或许还有人会说,时代变了,为什么一定要墨守前人审美情趣?的确,前面提到的丹纳《艺术哲学》提出的审美标准中有时代精神,但别忘了,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从历史中、从传统中走来的中国书法艺术来说,相信也一定会自然地、潜在地融入时代精神。但是,奉劝一些自鸣得意的“书法家”们:时代精神也是极为深邃的,而当代中国或者可以说在经济上、物质上,在某种意义上抵达一种新的历史高峰,但在文化发展上、精神层面上、文明素质上,绝非同步。小心点,你很可能并没有领会和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反而感染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无知无畏、任性妄为、浮躁浅薄等一些时代病而不自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