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经典摘录及感悟50条
(2013-07-30 16:54: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经典摘录及感悟50条
1.
2.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摘自《不是教育的教育》
感悟:《三字经》里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可是,由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不同,所以人性出现了差异。生活在平等、和谐、幸福环境里的孩子,他内心深处的这种美好人性就会顺其自然地伴随着他的成长。反之,这种美好人性则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或被蒙蔽,或被扭曲。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他们美好人性的塑造提供最适宜的土壤。
3.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别人的认同,尤其是来自师长的褒奖,会对一切都充满自信。一时间,我眼前的路似乎一下子宽阔起来、亮堂起来。
4.当一个孩子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感悟:如何衡量一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得到结论,那就是:自觉开启心智之门,而不需要他人帮助;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努力追求自我完善,而不需要他人逼迫。总之,一切都是自愿、自发、自主的。而要促成孩子达到这种境界,只需要给予他充分的尊重。
5.一个孩子对于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子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感悟:爱屋及乌。当孩子爱上一位老师时,他就会逐渐爱上老师所教的课程,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所以,不要担心你的学生不喜欢你所教的课程,只要你用自己的真诚赢得孩子对你的喜欢,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6.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相互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人生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
感悟: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需要影响和熏陶,也需要点拨和引领。这种点拨和引领,不是强行灌输,也不是生拉硬拽,而是建立在对生命个体的充分欣赏和尊重之上,如春雨般润物无声。作者是幸运的,因为在他成长的旅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长者。我们也应该潜心修炼,让自己努力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长者。
7.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8.我这才知道学生渴望的不是偏爱,而是公平、公正;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会给他留下永远不能消除的阴影,甚至在他的同学中,他可能永远都抬不起头来。
感悟:对待学生,我们心中爱的天平一定要保持平衡。那颗代表着公正的砝码,不要忽左忽右,否则会让学生看不起你。我们也不要自以为是地擅自做主,给某个学生某项荣誉。这样很可能好心办坏事,学生很可能不买你的帐。因为这样不仅帮不了学生,还有可能会害了学生。
9.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了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10.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感悟: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教育就是这样神奇,它需要“有意地讲解”,也需要“无意地熏陶”。如果在你的教育生涯中,能让学生同时体验到“有意”和“无意”的教育,那么,他们就会觉得成长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11.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绝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实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感悟: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幼儿学习走路的过程是多么的相似!大人若不敢放手,孩子就永远迈不开他人生的第一步。教师若不愿放手,学生就无法自主开展学习。所以,放手也是一种爱。
12.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制定各种“规定”和严格贯彻这些“规定”,却常常忽略了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实际上,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的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感悟: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思维来制定一套所谓规范学生行为的制度,却没有研究这些制度的可行性。因为这些制度往往是教条的、僵化的,还有可能是和学生的需求背道而驰的。如果换一种思维,把“不允许学生做什么”换成“学生喜欢做什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3.一切制度都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感悟:制度的确会对人产生一定的约束,但是,这种约束必须是基于人性之上的,必须要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推动作用,而绝不能成为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否则,再精美的镣铐,谁都不会稀罕。
14.一个人认为自己重要的背后,其实是他心灵深处沉甸甸的责任意识!
感悟:当今社会流行“低调”之说。所以,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很重要时,往往会给自己招致误解,那些诋毁之词足以将你淹没。然而,人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却并不清楚这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这实在是人生之不幸!
15.正确认识管理者的需要,不断调整管理的方法,努力创造条件以满足教师们新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这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感悟: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作为管理者,要想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研究教师的需要出发。
16.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听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这种“管教”式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但失去了自我。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感悟: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作父母的总是忧心忡忡,担心他们“这个不会”、“那个不行”。面对成长中的学生,作老师的也总是顾虑重重,不敢放手。如此一来,我们常常好心办坏事,累了自己,苦了学生。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17.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
——摘自《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感悟:威廉·詹姆士说:“一个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学生的潜能也是一样。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想办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18.看来,素质教育和考试成绩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当一个孩子的素质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以后,考个好成绩应当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感悟:正如课改一样,一些学校和一些教师总是担心课改会影响考试成绩,因此,不敢大刀阔斧地改革,或犹豫徘徊,或换汤不换药,到头来把自己弄得骑虎难下,把学生弄得满头雾水。唯有用于改革者,最终才会尝到甜头。
19.人生时由无数“第一次”组成的。在学校生活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第一次”体验,尽可能地让学生寻求“第一次”体验,这样的经历会影响学生一生,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时代和斑驳陆离的社会。
感悟:事非经过不知难。每个人对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次”都会记忆深刻,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历,都会成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成为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正是因为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才会不断走向成熟,才会不断完善自我的。尽量给予学生主动寻求体验“第一次”的机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学生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20.一位教师要创造性地承担自己选择的工作,就必然要殚精竭虑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个性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感悟:李炳亭先生在他的《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一书中说:教师即开发,教师代表的是一个教育者的生命姿势。教师要敢于开放和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一个不懂得开发自己潜能的老师,他又怎么会懂得开放学生的潜能呢?
21.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感悟:不要让你的舌头跑在你的脑袋前面,因为你的一句不经意地断言,很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灵。也不要轻易处罚任何一个犯了错的学生,因为你的一个不成熟的决定,很可能会葬送学生的一生。
22.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感悟:永远都不要对你的学生产生厌恶之情,哪怕在你看来,他“罪不可恕”,他“无可救药”。就像你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他犯了多大的错,闯了多大的祸,他永远是你的孩子。你不可能抛弃他,而是用你的爱竭力挽救他,让他重新步入健康的人生轨道。
23.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可失败多了,就成了成功的“后娘”。所以我们更加坚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感悟:在成长的旅程中,每个人需要失败的警示,但更需要成功的鼓励。没有失败,人会变得过于自信,甚至狂妄自大。但失败太多,人又会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所以,人生还是要多一些鲜花和掌声、少一些荆棘和冷眼,多一些成功和喜悦、少一些失败和沮丧为好。
24.批评学生一节课,不需要备课,而表扬学生一节课,哪怕备一周课都难以办到。
感悟:为什么我们批评学生时,会滔滔不绝,有着说不完的话?而我们表扬学生时,则三言两语,就觉得无话可说了?因为我们在看待学生的错误时,会不自觉地用上放大镜。而在看待学生的优点时,用的是平面镜。这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不公平的。
25.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记住学生名字的问题,在这一活动的背后,我们希望唤起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我们希望加起的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感悟:《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写到:记住他人的姓名,它是语言当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要让你的学生喜欢你,请记住他们的名字。与学生交流,请先微笑着叫出他们的名字。这样的开始,会给你们的沟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6.渴望成功首先要不怕失败,其实在生活中,不怕失败比渴望成功更重要。
感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通向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挫折,有坎坷,有失败。只有那些不畏惧失败的勇者,才会愈挫愈勇,最终登上成功的宝座。
27.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
——摘自《寻找语文教学原生态》
28.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孩子们就不会再惧怕写作,就会喜欢作文,语文能力的快速提升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29.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感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平常日子里的点滴积累,就没有关键时刻的精彩呈现。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培养形成的。
30.教育必须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31. 如果把考试仅仅定位在评定优劣上,考试就必然成为一个教育的怪胎。
32. 如果一位老师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不仅不会去实施,他也不懂得怎么去实施;如果一定要他实施,那说不准会闹出笑话来。
感悟:思想决定行动。思想若不能上位,行动起来必然是盲目的,犹如隔靴搔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3.机会常常要靠自己去创造,特别是一些看起来不像机会的机会。
34.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还要成为老师向往的地方,没有老师积极的情感,就不可能培养出健康情感的学生。
感悟:一所好的学校,它应该成为师生身心成长的乐园,应该成为师生心灵休憩的驿站,应该成为师生灵魂停留的伊甸园。
35.是呀,一位好教师,出路一定是当一位主任;而一位好主任,就希望晋升为校长。其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这条道路上走通。于是,大量的人成为失败者。
感悟:这种层级式的管理体制的确让一部分优秀教师成为了优秀管理者,但同时也让多数优秀教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好老师都想成为校长,也并不是所有的好老师都适合当校长。
36.所谓“三讲”,就是要求老师“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知识点”
,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已在其中;所谓“三不讲”,就是要求老师“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动手实践,尊重学生创造精神。
感悟:这些理念和新课改倡导的理念完全吻合,其本质完全一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亲历学习的过程,教师只做适当的讲解和点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主动发现新的东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7. 有效的管理一定是简单的。对学校评估的指标越细,反而越不准确。
38.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立足学生发展,并以此调整学校的办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个性化学校的所谓“个性”是从培养的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
感悟: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再来谈“个性化”和“特色”,才有底气。否则,仅为追求学校“特色”而忽略学生发展的学校,最终走向死胡同。
39.由此想起了农民种地,他们从来不强迫庄稼按照一个模式生长——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肯定是徒劳无益的,他们只是勤勉地浇水、施肥、喷洒农药,为每一棵庄稼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于是,他们在秋天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收获。
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给予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学生的内在潜能才能有效地开发出来,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40.看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怎样学习、学习什么更重要。
感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让孩子们能以一种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状态去学习,那么,孩子们实际上就是在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反之,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到了知识,那么,他们永远也体验不到学习与生命成长的快乐。
41.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感悟:“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的不二法门。这六字箴言,首先强调的就是“自主”。学生必须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才能彰显出各自的魅力。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就会过分依赖他人,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42.我们希望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感悟:好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收放自如的课堂。没有学生的精心思考,又怎能产生学生思维的碰撞?课堂上,允许出现“冷场”的现象,因为那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43.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感悟:教育无论怎样改革,都必须牢记教育的本质:教育即人性。所以,尊重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样的教育永远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44.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他的智力也毕竟是有限的。借助他人的智力,拿来为我所用,是我一贯的工作方法。
感悟:一个拥有聪明头脑的人,他不仅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他还懂得如何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智慧为自己所用,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45.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细胞焕发了生机,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为家庭所认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赢得自身应有的荣誉和地位。
感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是必须的,提升家长的素质也非常关键。
46.要想真正引导老师们进入课程改革的纵深地带拓展,就必须把教学能手、优质课、优秀论文评选等“芝麻大的小事”看做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西瓜一样的大事”。
感悟:在课程改革中,要想教师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就必须让他们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让他们看到教育改革的希望,进而自发地去研究、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而各种评选活动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平台。
47.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感悟: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所服务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富有独特个性和鲜活生命的个体。让每位教师平等地和学生对话,让每个班级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师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这应该成为一所学校最基本的追求!
48.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感悟: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难,难的是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这期间,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仅有三分钟热情的人必定会半途而废,无果而终。
49.一般人只学会了取,没学会舍。于是他便取得很有限,取得不多不精。那些表面看起来什么东西都抓在手里的人,由于他两手抓满了很多不见得那么需要的东西,因此在碰到真正喜欢或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不是茫然而不自觉,错失机会;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手去掌握了。
感悟: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因此,人要学会放弃,学会放弃实质上就是学会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懂得合理取舍的人,他的心永远不会觉得累。
50.向成功开刀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思路。
感悟:人人都渴望成功,因为成功是能力、实力和魅力的代名词。所以,当我们获得成功时,往往会感到欣喜,感到骄傲,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理性地去思考成功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向成功开刀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