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佛山与佛教文化

(2011-06-15 10:24:39)
标签:

杂谈

    千佛山景区建设初衷是为保护景区内的环境和其所蕴含的佛学文化,景点设计都是根据山景的自然生态条件而设计,建设中我们避开名贵树木,并尽量保住每一颗树,这与佛家“万物皆有生命”的思想,从建设伊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为第一缘。清光绪《遂昌县志》中记载:“千佛山岩石奇怪,不可思议”,故飞石岭更故名为千佛山,这是二缘。

    千佛山是一处草木深深、泉水淙淙的寂静山林。景区内的自然景观以“水”称绝,被誉为“江南小九寨”,汤显祖曾以“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诗句来描述千佛山迷人的水域风光。峡谷清幽,有石若佛,流水似经,充满了佛门灵气,是观光礼佛、修身养性的胜地。

    景区主推一座高达300米的天然弥勒石佛,为更贴切的打造佛教名胜,千佛山实至名归,景区准备建设分布于飞沿途栏杆、摆设、壁画等各处的雕像共两百余尊。

    禅云飞瀑就是千佛山这佛门佳境第一景,“飞瀑深邃,禅云飞起”在飞瀑之中有三个大字“千佛山”,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本焕长老所书。银瀑之前右边是一座象山,象鼻吸水,垂耳恭听。左边是一座石狮,石狮俯首,匍匐岸边,正在认真的听禅。为什么千佛山大门有左狮右象呢?因为他们一个是文殊菩萨坐骑,一个为普贤菩萨坐骑。是佛界著名的吉兽,两位菩萨到哪里去了呢?因为他们入山拜见弥勒佛去了。这一景非常特殊,所谓吉兽守护,禅云生福。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奇石景观,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相传当年唐玄奘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磨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师徒在返回大唐的途中,由于玄奘大师仰慕弥勒佛,所以来到了千佛山。又由于玄奘正忙于在景区里面的弥勒山悟法,所以留下三个徒弟和白龙马在这溪谷中自由自在地休息、玩耍。

   在过双龙涧时,有一白龙马于涧边戏水,形态逼真,遥想当年小白龙桀骜不驯,后因观音点化为唐僧西行之座骑。白龙马旁边为天门,过此门乃进入一个无烦恼、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这与白龙马受到点化不是一曲同工吗?

    根据史书记载,玄奘大师一生中最信仰的佛是弥勒佛。弥勒信仰伴随了玄奘大师的一生,即使在临终前,他还默念“南无弥勒佛”,并命弟子30人同念《弥勒上生经》。

    依山道而行,这悠然的坐在谷中的十八位尊者,便是是民间耳熟能详的十八罗汉,其分别为:降龙罗汉:传说曾降伏恶龙;坐鹿罗汉: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举钵罗汉: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过江罗汉:过江似蜻蜓点水;伏虎罗汉:曾降伏过猛虎;静坐罗汉: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长眉罗汉: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布袋罗汉: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看门罗汉:为人尽忠职守;探手罗汉: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沉思罗汉: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骑象罗汉:本是一名驯象师;欢喜罗汉: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笑狮罗汉: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开心罗汉: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托塔罗汉: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芭蕉罗汉: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挖耳罗汉: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罗汉是小乘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到这个境界后,可以熄灭一切烦恼,摆脱生死轮回,受天人供养。在佛教故事里,罗汉本为十六个。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按照两边对称排列的习惯,十六个罗汉分两边排列,一边只能排八个。在现在(特别是南方香港、广东)的方言中,“八”念“发”,有发财之意,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八”却表示分离。所以人们便在十六个罗汉前面新增了两个,这样的排列便是一边九个。“九”是阳数之极,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至尊;同时“九”与“久”同音,代表天长地久。提及罗汉,不得不提遂昌贯休大师,贯休大师为一名画家,以画罗汉出名,当年画十六罗汉,画到最后一个罗汉时,已再也想象不出样子,后经当地百姓指点,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画出了最后一个罗汉,遂最后一罗汉为贯休自己,为弘扬佛教文化和贯休文化,景区准备在今十八罗汉处兴建一处“翠风院”。

   “法雨梵门” 梵水轻泻,水帘如珠,已是佛门境界,过水帘洞要走六个汀步,大家仔细看,上面写着“布施”、“忍辱”、“持戒”、“觉悟”、“精进”和“禅定”。这就是著名的大乘六度。说的是修禅者必须经过这六个阶段的磨练,才能进入见佛得福的境界。

    自弥勒大道前行,我们来到了弥勒广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描写弥勒佛的一句话,也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福佛,也称为笑佛。因其笑口常开、常怀慈悲之心,而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历史上曾有“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的鼎盛。

“石佛高盘万仞山,昙花现处照溪湾。纵然色相空中现,只在非空非色间。”二百多年前清代遂昌邑令朱煌来到这里,站在河畔看到山顶的石佛后,以《过石佛岭》为题描写了千佛山景区迷人的风光。民间流传着很多弥勒佛的事迹。有一次,弥勒佛曾化作布袋和尚帮农夫插秧,吟诵了一首很有名的偈语:“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山是一佛,佛是一山”这尊大佛早在明清之时,便静静地坐在千佛山这个玲珑剔透的峡谷之内。与其说明清之际,不如说在“开天”之时,盘古便用神斧劈出这体态十分逼真、自然、和谐的大佛,这是盘古大帝的故意之作,还是纯属巧合,早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这尊高达300米的天然弥勒石佛,是天造地设的奇迹,是佛界给予苍生的恩赐。二百多年后,一位法号未名的居士爬山涉水也来到这里,抬头望见梦中的大佛,他感动伏地、虔诚顿悟、发愿拜佛,重修圣境,故千佛山应景而生,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弥勒石佛将再现人间。

    弥勒在世间有两种形象,一个是庄严的未来佛主,一个是开心的布袋和尚。作为佛主他有一个宏大的心愿:要消除大家的108种烦恼和苦难,引导天下受苦的民众进入西方极乐净土。作为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总是引导大家开心向上,乐观处事,慈善助人。布袋和尚时时以“快乐”开启大家,以“宽容”启迪大家,以“布施”帮助大家,所以是民间最欢迎最亲切的哈喇菩萨。

    在佛教史上,弥勒最先来到中国,最先受到朝野的欢迎和崇拜,所以中国早期的大佛多半是弥勒佛,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山西的云岗大佛等。

    后来也受到广泛崇拜的观音就是由弥勒推广介绍给民间的,观音菩萨有一部主要经书——《大悲经》,也叫《波罗蜜心经》,就是由弥勒作序传播到中国的,所以他是观音的导师。

    这位弥勒佛传到中国后,渐渐演化为中国的佛。传说他下凡到奉化岳林寺,以布袋和尚形象助人。所以后来的弥勒佛就成了笑容可掬,慈善亲切的人间形象。

    我们眼前的大佛是未来佛,也是人间弥勒,他慈祥的坐在山间赐予我们吉祥。乐山大佛造就于铁器叮当声响起的凌云山上,其是为震住如脱缰野马般横冲直撞的洪水,弥勒石佛是源于天然生就的千佛山上,其目的是佛佑今生,愿遂未来;虽都是以佛之力来护佑苍生,但后者的光明,未来,幸福之感更胜。乐山之成有贪官污吏的威逼,和尚海通的自剜双目,众多石匠的葬身大海劳累而终,更有无数女子只能以红豆寄相思,等待再也回不来的爱人。千佛山则不然,天然的山体弥勒石佛无需人工的开凿,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予了广阔的空间,周边的百姓更因景区而做起了小生意发家致富。前者有因峨眉山而有佛,后者因有佛而有千佛山。前者来自一位印度传教士的走入,继而有了寺庙有了僧人,后来信奉佛教的人们峨眉山以东三十公里的乐山境内凌云山上开凿一尊与山齐高的世界第一大佛像,更多的佛教信徒为了心中的信仰聚合在一起,由此这里成了佛教徒心中永恒的圣地。后者由于一座天然的山体弥勒石佛,继而规划了未来寺,有了以实践佛教、生活佛教、社会佛教为蓝本的人间佛教,并以佛法清凉智慧去浇灌,芸芸众生早已干涸的心灵。之后也将有众多的佛教信徒聚合在这里,成为千佛圣地,永恒名山。

    一佛,天然生就,一佛,人工开凿;一佛,汉地布袋,一佛,印度本身;但同为弥勒,共佑苍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