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经是我最想去的地方。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还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什么日本友好代表图到我校访问、北九州姊妹城的高中生来我们学校参观,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差不多人手一部傻瓜相机,是多么令人羡慕啊!同学们一直在议论说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去人家那里去看看,学生们邮寄回来的彩色照片是我第一次看见我们(学校和人)彩色形象,每天做去操场早操都要到经过贴有照片的橱窗,忍不住也要回头看上一眼。那是的日本电影《人证》、《追捕》、《望乡》更是人们街头巷尾热论的话题。进入80年代,日本工业展览、摄影展览、日本电器、汽车,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是“高大尚”(高科技、工业大国、时尚)的代表,总有一种想去的冲动,哈哈,这个愿望中在30多年后实现了。
这是我第二次乘坐全日空,空姐她们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飞机已进入日本国土

当飞机达到大阪上空附近的海域时,海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污染,海面出现了红色的赤潮,这让我诧异的是这么发达的日本怎能还有这样严重的污染,在我印象中至少看到的是蓝色的海水。

下午5点多钟,飞机徐徐地降落在大阪关西机场。这个机场是人工填海建岛造的海上机场,通过大桥连接到大陆。
我们是从大阪入境的,走的是阪东(大阪进、东京出)旅游线路。下飞机过安检走海关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地方小、人又少,二个没想到是流程简单又顺利让人不禁想起日本人的高效率。


在机场简单地吃了顿饭,就乘坐面包车前往驻地---大阪附近的泉佐野市。







接近下午6点,中巴出了机场,走过海上大桥没有多远就到了宾馆,旅游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团费便宜住的也偏,只记得方圆百米内有个超市和泉佐野警察局,尽管这里很偏,但是也能让我们看到日本人真实生活的一面。


穿过海上大桥就进入泉佐野市,大桥比较高,基本上可以看见泉佐野市的全貌了,眼前的那栋鹤立鸡群的建筑是这个城市唯一的高层,市内大多都是平房和一些多层建筑。


宾馆周围的一个比较大的食品超市,旁边也有点小日常用品出售,由于这里地理位置的关系,物价是比较便宜的,在日本这几天,凡是看好的小东西就买,否则真是过了这村没这店了,阪东这个线路的物价关西就是从贱到贵的关系。







宾馆不大也不豪华,国内顶多也就是三星级,其实我对住处没有太多要求,不就睡一晚上觉吗,玩好就行。
这里是宾馆一角的自助设施。

清晨,爬的宾馆的顶层,俯瞰泉佐野的早晨。约了几个人,6.30分准时出发,向大阪湾出发。



泉佐野市警察局,如果没有楼顶上的字还真就猜不出这里是什么地方。

漂亮的民宅,让我想起80年代初日本的挂历,难怪我嫂子(当年居住在日本)说:日本随便一处住宅都想挂历上的一样漂亮。

马路都很窄,干净整齐街道,一尘不染,先前去台湾,感觉那里像日本,可到了日本,发现这里比那里干净整洁多了,无论是在大街、还是在小巷,是台湾不可比的。

在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看过典型的和式建筑和松树,今天在这里类似的建筑随处可见。
这里的人很“富有”,住的是“大豪斯”!

日本普通人居住的环境和民宅。
这里的人很“穷”,住的是铁皮房或木板杖房!

这里的路很窄,在这里每天开车出出进进的,就像是在考车票!


居民区连个花园都没有,花草只能种在花盆里,让路人欣赏!

这里的居住环境很“差”,到处都是电线、广告、连马路都修修补补的!


房子很少看见有窗上加装铁栏杆、大门安装防盗门、汽车安有防盗锁的,据说日本的犯罪率在全世界是最低的!

离宾馆约1.5公里处就是海,从谷歌地图上看好像叫大阪湾,问宾馆里的服务员也没有问明白,要张地图也没查明白,只好摸石头过河,20分钟左右,终于来到了海边,这里可以看到昨天从机场到宾馆的大桥和那栋高层建筑。

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罐车是电镀的(也可能是白钢),铮明瓦亮!

海边的游艇码头,来的太早,码头上空空的一个人也看不到。








出了码头有一栋类似仓库的建筑,估计是鱼市,那里有好多的乌鸦,这里的乌鸦很大,有国内乌鸦的4倍!

早晨遛狗的老人。据说日本人长寿的秘诀是生命在于静止,所以早晨看不到晨练的人们。白天累了一天,爷们晚上出门泡个妞、喝点小酒,早晨自然要睡个懒觉喽!


途径一小商业区,类似国内的小市场,可惜还没开门!

泉佐野市的几条主干道

也不知道是起的太早,还是日本人“太懒”,造成这一趟出门,无论是在居民区还是马路上,就没看见几个人,门可罗雀,好像是一座空城,不像在国内早晨,车水马龙,到处堵车,马路上到处都是上班的人群,人气好旺吖!


大阪,在日本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都市,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大阪,甚至连城里都没进去,只是去大阪公园途中车游一下经过的地方,所以对大阪这个城市根本没什么印象,要不是起大早去了趟海边,恐怕大阪只有大阪公园那一个多小时的记忆了,就好像去了北京就去了颐和园一趟,也叫到过北京,嗨,穷游就那么回事儿吧!

城墙四周建有护城河,附近有风景秀丽的庭园和亭台楼阁。漫步河边,奇花异卉,满目青翠,充满诗情画意。城内樱花门颇为著名,当年大阪城遭遇火灾,仅这一道全部用巨石砌成的樱花门屹立无恙,成为目前仅存的遗迹。
日本的一个摄影师在这个角度拍摄的城墙与城河照片获得了好像什么世界和平奖。

大阪城为1931年由民间集资重建。城墙四周建有护城河,附近有风景秀丽大阪城是大阪最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它以天守阁为中心,位于大阪市的中央区,是大阪的象征性景点,也是游客们在大阪旅游的必到之地。

在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上,在大阪城公园埋下了一个内径一米的圆球形时间舱,也定于5000年后打开。当时手机、个人电脑等还都没有,这些最新的IP产品还未能进入那个时间舱内。1970年,大阪世博会“时间仓”推委会在讨论问题。1970年1月20日上午10点,在日本大阪城公园,一个总重量60吨、被混凝土严密包裹的不锈钢容器,被起重机高高吊离地面。人们把它叫做“时间舱1号”,在其不锈钢质地的表面上,印着其截面图和“TIME
CAPSULEEXPO'70
NO1”字样。8天后,另一个与“时间舱1号”长得一模一样的“时间仓2号”,也被埋设在这里。两个“时间舱”,均由特别坚固的不锈钢材料制成,由日本每日新闻社和松下电器公司共同制作。“舱”里分别用29个箱子存放了2098件物品。这些被收藏的物品,作为20世纪现代文明的标志性作品,来自社会、文化、艺术、自然、科技等领域,不仅有植物种子和布匹材料,甚至还有一些制造商生产出的能够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产品,松下公司的电视机和铁锅就在其中。人们在地面上为“时间舱”建起一座银光闪闪的“金属墓”。“金属墓”分为上下两层,“时间舱1号”被放在最底层,它要等候6970年的人类来开启。而“时间舱2号”,将在2000年时进行第一次开封,此后每隔100年将开封一次,方便人们查验被埋入物品的状态,同时也是为下一个世纪的人们提供试验参照。
2000年3月15日,“时间舱2号”从“金属墓”下的上层处被取出。同年4月,“时间舱2号”被开封,并开始清点“舱”中收纳的2098件物品的状况。
2000年10月26日,“时间舱2号”再次被封存,恢复了真空状态。11月23日,“时间舱2号”重回“时间宝库”


大阪城公园内城中央耸立着大阪城的主体建筑天守阁,巍峨宏伟,镶铜镀金,十分壮观。内部保存有丰臣秀吉的木像、使用过的武器及绘画等。从天守阁顶层可俯瞰大阪周围的美景。如今大阪城已被定为特别史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