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公園位於臺灣中東部,橫跨花蓮、台中、南投三縣,包括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流域、中橫公路沿線風景,是臺灣東部山區最著名的風景勝地。太魯閣也是原住民的語言,意思是“偉大的山脈”,這個地區主要的原住民少數民族就稱為太魯閣族。
立霧溪發源於臺灣中央的奇萊山主峰,從海拔3449米的源頭一股蠻勁直沖大海。由於地殼的隆起作用,立霧溪河水不斷的侵蝕切割,使得大理石岩層外露,因而形成陡峭的太魯閣景觀,20公里長的太魯閣峽谷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大理石峽谷。

到太魯閣就不得不說說中橫公路,中橫公路是第一條貫穿臺灣險峻的中央山脈,將東岸與西岸接起的橫貫公路,常簡稱為中橫,全名也稱東西橫貫公路或中部橫貫公路,目前與南橫、北橫並列為臺灣三大橫貫公路。此公路所經的地形相當多種,從海平面直到三千多米的合歡山區,中間有隧道、河谷等開鑿,亦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省道台八線是此系統中的主線。是沿著陡峭的山壁鑿石而建的公路。

中橫公路是一條橫穿臺灣中部高山的巨大工程,1956年7月,由臺灣省公路局成立“橫貫公路工程總處”,負責設計規劃,正式開工築路。開工典禮同時在工地兩端進行。蔣經國動員了一萬多老兵上陣施工。

臺灣島南北長,東西窄,中部山脈縱貫南北,阻斷東西。早年,為了打通臺灣東西部通道,從1950年開始,臺灣省公路局就有了橫貫臺灣、穿山修路的計畫,先後請美國和日本的勘探隊前來幫助勘探。臺灣的中央山脈地處西太平洋板塊聚合的造山帶,地質構造複雜,地形陡峭,美國人的勘探設計估算要耗時11年才能修通。轉年,日本勘探隊再進行勘探,結論是至少費時7年才能完成。

中橫公路於1960年5月9日通車,整個工程費時3年9個月18天,花費4.3億新臺幣。然而,竣工後的中橫路一直沒有太平過。發生於1999年的臺灣“9·21”大地震,對中橫公路是場大難。距離震中不遠的中橫公路西段全部中斷,雖經全力搶修,但中後段的梨山到谷關路段,至今仍不能通行。

由於公路沿高山峽谷修建,工程異常艱險,幾十年幾經改線,雖已基本打通,但至今似還未完全建成,不少老兵死在工程中(270人左右),當局專門在峽谷中修了長春祠以紀念。

中橫公路東起花蓮縣太魯閣,西至台中縣東勢鎮,橫穿雄奇的臺灣中央山脈,蜿蜒近300公里。諸多路段均系鄰淵鑿壁而成,且隧涵橋樑相連,九曲盤腸,又因地處地質活躍帶,常受塌方、落石的困擾,故被島內司機視為生死險途。我們去的時候有部分路段嚴重塌方,車子只能按時間段單行通過,有一定風險,通車不少人不敢往窗外看,頭上直冒虛汗。這裡在車上拍了幾張塌方修路的照片。


太魯閣國家公園其實就是你沿著山路(公路)欣賞類似三峽的風景。



峽谷兩邊大多是含炭酸鈣類的石頭,被水沖刷,所以,溪水是灰白色的


部分地段水流很急,也有些地方被修成大壩,至於用途不是很清楚。


長春祠下麵的瀑布。

所有的溪水順流而下,從這裡流向浩瀚的太平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