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015-01-04 15:58:10)

                                  引  

  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采用分析工具等步骤。这是经济学分析基本框架的逻辑延伸,将基本框架的五大部分如何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同时,要注意经济理论的适应范围,以及弄清数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等。

   一、视角

  从经济学研究范式来看,视角就是经济学语言的表现形式。一个经济现象可以从多个视角去研究;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各种所有制的竞争关系是否平等?经济是否过热?不同视角就有不同的观点。

  不同视角形成的原因:主观思想的片面性;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个人的价值观(或利益关系);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因经济学进入门槛低而人多嘴杂等。因此,要学会全面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会抓主要矛盾;要学好经济学理论和方法。

   二、研究平台

  现代经济学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而其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它们是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个人选择问题提供最基本的平台。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为分析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

  机制设计理论则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

   三、基准点或参照系

 (一)基准点

  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原理或模型,它导致了理想的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等。参照系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各种理论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

  基准点是通过标准的经济学原理、公式、图形和模型等形式表述经济规律:如用文字说明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用公式表示的利润率、股票价格等;用图形表现的拉弗曲线菲利普斯曲线等;用数学模型表明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

 (二)参照系

  理论基准点主要作用在于发挥参照系的功能。如 拉弗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作为重要的理论基准点,揭示两个宏观经济规律,发挥参照系的作用,对宏观经济政策有指导意义。

  通过“参照系,将现实的经济制度安排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较,就可以知道现实经济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和信息利用效率方面的好坏,以及现实的经济制度安排与理想的状态相差多远,并且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

  除了一般均衡理论之外,产权理论中无交易成本和无收入效应的科斯定理,宏观经济学中探讨财政和税收效应的李嘉图巴罗等价,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经济学家用作分析的参照系。

   四、度量标尺

  尽管作为参照系的经济理论可能有许多假定与现实不符,但是,它们就像生活中树立榜样一样的重要,成为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其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现实,而在于建立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

  比如,讨论资源配置和价格问题时,充分竞争下的一般均衡理论就是一个参照系;讨论产权和法的作用时,科斯定理就是一个参照系。它们被用作理解现实经济的标尺。

  五、分析工具

  (一)分析工具的发展轨迹

  1838年到1947年,是经济学向数学借用分析工具的时期,基本分析工具是微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开始作为新的分析工具,以拓扑学、线性代数等替代了微积分。

  1961年之后,公理化经济学的创立,数学思想开始全面向经济学渗透,数学的作用能够使经济分析精炼,表述精确,逻辑严谨。其中,经济统计用于收集、描述、整理和计算数据资料;计量经济学用于检验、评价、预测和验证有关经济数据。经济学也在不断地铸造新的分析工具,其中经济计量学和博弈论是两个最犀利的 分析工具

  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借助数学的形式,以便充分开展定量分析,它们多是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界定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

 (二)分析工具的典型例子

  供需曲线图象模型,是一个以数量和价格分别为横轴和纵轴的简单易操作且多样化的分析工具。经济学家最初用它来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后来又用它分析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效果,如市场扭曲问题、市场失灵问题和收入分配的福利分析等问题。

  六、特有分析方法

 (一)成本收益比较法—“没有免费的午餐

  比如: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得益和成本;利用外资的得失;外汇储备数额巨大的利弊。

 (二)机会成本法—“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比如:投资股票、房地产,或储蓄的机会成本;大学毕业选择工作或考研的机会成本。

  (三)外部性内在化—“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如:四种化钱的方法—化自己的钱为自己,化自己的钱为别人,化别人的钱为自己,化别人的钱为别人(其中,第一种符合外部性内在化,第四种外部性最大);公有制与私有制企业效率的比较。

  (四)边际分析法—“多干雪中送炭的事,少干锦上添花的事”

   比如:“微笑曲线”;决定企业成败的因素:细节,战略,执行力,管理-竞争力。

  七、经济理论研究 

  (一)经济理论的主要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能够用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这是现代经济学主要讨论的内容。

   第二个作用是,它能够对给定的现实经济环境、经济人行为方式及经济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导致的结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和推断,并指导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第三个作用是,许多理论上的不可能性结果可以用来避免实施许多现实中不可行的目标和项目。

  经济理论作用关键在于一般化:前提假设越一般化,理论的适用性越大,理论的作用也越大。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具有相对性,不可高估或低估经济理论的作用。 

 (二)研究结论的产生过程

   经济学研究的产品是经济论断和结论。任何一篇规范的经济学论文的写作由三个部份组成:

  ⑴提出问题,给出重要性,确定研究目标; 

  ⑵建立经济模型,严格表达并验证论断;

  ⑶通俗表达论断或概括作出结论,并给出政策建议。

  这就是说,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数学语言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其表现为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结合和相互转换。

  第一阶段提出经济观念、想法或猜想。

  第二阶段需要验证所提出来的经济想法或论断是否成立。

  第三阶段是要将由技术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

  (三)经济学研究重要的工具性理论观点

 1)没有最优,只有次优,选择次优中的最优(比如,帕累托次优/帕累托改进);

 2)经济学充满悖论现象(比如,“四大悖论”:公有与私有,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保护与开放);

 3)制度和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比如,利用外资优惠政策的效用递减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