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的“老三论”就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这三大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系统论的经济学应用
系统论是一门研究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既要分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与转换,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属性,以达到整体效应;又要研究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探索维持系统稳定和系统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从动态角度理解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系统论的研究原则有:整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关联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定量化原则。
系统论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系统工程法——又称三维结构法,是1962年由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工程师霍尔(H.
Hall)创立的,他在《系统工程方法论》中给出了从逻辑维、时间维和知识维三个方面的分析体系。
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原理进行目标、结构、功能、环境及变化规律的深入剖析,从中选择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优行动方案。它包括目标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环境分析和动态分析。
系统模型法——就是应用文字、符号、图解、实物或数学公式等特定形式,设计一个与研究对象相似的格式,以反映系统的本质特征。模型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具体模型,如实物模型;一类是抽象模型,如数学模型,又可分为结构或数量模型,动态或静态模型、连续或离散模型、确定或随机模型等。建立模型的步骤是:确定对象、明确目标、圈定边界、绘制关系图、设置变量、绘制系统图、编写动态方程、进行模拟分析、确定优化策略、制定优化措施、反馈修改模型等。
此外,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还包括优化分析法、大系统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法、模糊系统分析法和要素分析法等等。
系统论在经济学应用的主要理论是:
经济系统论——
把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内置于经济学,在学科的交叉范围内产生经济系统论。它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中各系统之间、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规律性的学科。
组织系统论——
组织系统不仅包含单个组织,而且还囊括了众多组织之间的联系。不同学科领域内的组织统一在整个社会的分工系统之中,经济组织是社会分工系统的子系统,而企业组织又是经济组织的子系统。企业网络是企业组织的具体表现形态,它由作为单个组织的企业和企业间的关系集结而成,具备一定的结构。组织与组织系统是一组相对概念,如果把企业作为组织,企业网络就是组织系统;如果把企业中的职能部门作为组织,企业就是组织系统。
二、控制论的经济学应用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它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神经生理学、统计力学和行为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横断性学科。
控制论研究生物体和机器以及各种不同基质系统的通讯和控制的过程,探讨它们共同具有的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的原理和改善系统行为,使系统稳定运行的机制,从而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各门科学的概念、模型、原理和方法。
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以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撇开各自的质态特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控制论诞生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迅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是经典控制论时期。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论时期。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大系统理论时期。
控制论的主要方法是:
控制方法——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随机控制,又称试探控制,俗称“碰运气”,系统的可能性空间只有在达到目标时才缩小。第二类是有证性控制,凡被证明不是目标状态就不再当作选择对象,就从下一个可能性空间中被排除出去。第三类是推理控制,又称共轭控制,是前二类控制方法的相结合,根据相似原理,通过中间过渡,实现把对乙事物的控制经验用于达到对甲事物的控制目的。
信息方法——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分析其信息流程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反馈方法——运用反馈控制原理分析问题的研究方法。
黑箱方法——“黑箱”是指不能直接观测内部结构的系统。它是通过考察“黑箱”的外部特性,提出关于“黑箱”内部的假定,展开量化或模拟研究,
使其白箱化的方法。
功能模拟法——就是利用功能模型模仿客体原型功能和行为的方法。
经济控制论是关于经济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过程的理论。它的真正确立和形成,是在一般经济理论、成熟的电子模拟技术以及通用的数学性质的控制论产生之后。更确切地讲是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不仅使得这种复杂的均衡可以被找到,而且整个寻找过程极其迅速。
经济控制论是控制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理论。其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结构的经济大系统,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系统和微观经济系统,又可再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是高度耦合的,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济控制论应用控制论有关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分为开环控制模型、闭环控制模型、组合控制模型和组合衰减控制模型。
经济控制论模型在人口控制、污染控制和金融发展等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加以应用
。
三、信息论的经济学应用
信息论最初是作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接收和储存、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量计算的一门科学。
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至今,它只不过短短60年的发展历程,但它的影响力却能渗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诸多学科,成为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系统科学之一。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革命带来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如何处理、识别和有效利用信息的难题。
随着信息概念的广泛延伸,在今天,只要存在知识的地方就有运用信息论的必要,信息论的方法已经推广到数学、控制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各个学科之中。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是信息论产生的准备阶段:美国物理学家吉布斯把统计学引进物理领域,这为信息论的创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前提;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兹把熵函数引入统计物理学,把熵与信息联起来,为信息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哈特莱和奈魁斯特对通讯系统的传输效率问题的研究,为申农建立信息论创造了条件。
20世纪40年代后半叶,对信息的研究进入定量阶段。美国应用数学家申农从信息编码方面、维纳从滤波方面、费希尔从古典统计理论方面研究了信息的概念、信息量及信息的统计理论问题。1949年,申农发表了“在噪声中的通信”,标志着信息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信息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理论体系日臻完备。20世纪7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到来,信息一体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论几乎涉及了一切人类知识领域。
信息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信息,试图解决电子通讯系统中的通信、编码和抗干扰等问题,提高通讯系统的可识别性和信息的传输效率。
一些基本原理和定理为更加精确地揭示通讯系统的性状奠定了基础:如最大熵原理、C.E.
Shannon编码定理、信息检测理论和最佳发信方式等。其主要方法有信息化方法、过程方法和统计数学方法等。
信息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如下:
制造业的信息化——制造业实行信息化,对机械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致体现在五个层面上:一是在产品层面;二是设计、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三是在企业管理层面上,使企业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化的网络型组织,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五是在企业之间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连,使不同企业的资源实现共享。
货币政策在股票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信息作用于股票市场,影响股票价格,进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主要具有以下四种信息传导机制
:第一,股票价格信息的投资效应;第二,股票价格信息的负债效应
;第三,股票价格信息的财富效应
;第四,股票价格信息的流动性效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