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前人从不同角度对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有过很多的研究。最早的是德国的歌德,他认为哈姆雷特性格中的软弱性在于他的延宕。他写到:“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力量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而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则认为哈姆雷特并不懦弱,他的拖延报仇是由于优柔寡断,而优柔寡断是由于过多的思虑。
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总是与作者创作那个时代背景相联系。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影子,然而他又是矛盾的。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莎士比亚创作的那个文艺复兴时期,个人的价值认知正不断的提升,尊重个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观等观念也开始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旧思想并没有完全根除,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仍然有桎梏作用。这点在哈姆莱特身上得到了体现。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封建王公子弟,虽然接受了一些新鲜的思想,但封建落后的思想对他仍如影随形,这也就形成了哈姆雷特性格中的矛盾,也是他忧郁性格的形成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哈姆雷特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的忧郁性格从他自身的主观意识来说,还来自对腐败和无秩序的社会的失望和忧虑。“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着庄严的屋宇”,下却是“一个不毛的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这是个混乱的时代,就像哈姆雷特说的那样“谁愿意忍受世人的鞭鞑和讥嘲压迫这的凌辱,傲慢这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王子的忧郁性格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造成的。首先,他复仇的对象是一个国王,又由于他单枪匹马,客观的情势注定使他在复仇的道路上忧郁踌躇;险恶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哈姆莱特的思考,由此造成了他的第一种形式的思想与行动的脱离:行动没有经过思考,或者没有深入的思想。这是因为,首先,任何思考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之中,离开了时间,思考便无法进行。而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这种必不可少的时间却常常被客观环境剥夺了。如哈姆雷特刺杀波洛涅斯,当波洛涅斯跟着王后高呼“救命”之后,情势迫使哈姆莱特不得不马上采取行动。否则,只会有两种可能
:
一是卫兵听见喊声跑进来,哈姆莱特争取母亲的努力落空,同时还会使王后对他的误解无法消除;一是帷幕后的人会借机溜掉,使他在主动放弃一次报仇的机会之后再被动的失去一次
( 他以为躲在幕后的是克劳狄斯 )
。这两种结果显然都不是哈姆莱特愿意看到的。情势的紧迫剥夺了哈姆莱特思考的时间,使他只能凭着感觉的指引采取断然的行动。
其次,任何思考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为前提,缺乏必要的信息,思考也不能有效的进行,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有关的思考,因为思考的内容本身也是由思考的主体所把握的信息所决定的。由于环境的严峻,哈姆莱特缺乏行动的自由和广泛的消息来源,许多必要的信息无法被他掌握,这也严重地制约了他的思考。可以想见,如果象矫诏返国一样,哈姆莱特在与他母亲谈话之前,事先得知波洛涅斯将躲在帷幕后偷听的信息,他是不会错将波洛涅斯刺死,从而使自己陷入被动,给国王留下把柄的。在墓园那一场,哈姆莱特如果事先知道奥菲利姬的死讯,雷欧提斯的聚众闹事和国王的挑拨离间,经过思考之后,也决不会感情冲动地跳入墓坑,冒失的与雷欧提斯争斗。
第三,我们还应看到,有时事态的发展并不以哈姆莱特的意志为转移,他即使有所思考。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比剑一场就是如此。前面说过,对于比剑,哈姆莱特有不祥的预感,但他一方面急于报仇,一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宿命思想因而不愿做进一步的思考。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即使哈姆莱特深入思考,他也无法阻止比剑的进行。因为它实际上已成为既成事实。克劳狄斯与雷欧提斯早就定下丁这一计划。奥斯里克前来的目的,实际上是向哈姆莱特通知国王关于比剑的旨意,而不是听取他的意见。哈姆莱特曾试探地说:“要是我答应个‘不'字呢?”奥斯里克的回答是
: “殿下,我的意思是说,您答应跟他当面比试高低。”( 136/177
)话虽委婉,但其隐含的意思却是无可置疑的。哈姆莱特自然听得出来,因此不再坚持异议,答应了比剑的要求。果然,奥斯里克刚刚退下,另一贵族就前来通报克劳狄斯等人来观看他们的比剑。通报刚刚完毕,克劳狄斯等人就上场了。这种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安排只能说明比剑已是箭在弦上,无法阻挡。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根本无法按照自己思考的结果行动,其行动也就必然容易带上盲目性。
另一方面,诚如批评家们所指出的,哈姆莱特天性中的确有喜欢思考长于思维的一面。当环境比较宽松,具体的目标尚未直接压在他的肩上的时候,他使容易陷入沉思,从而造就他的思想与行动的另一种形式的脱离。如在装疯阶段,克劳狄斯的罪行还未完全确证,哈姆莱特尚无法马上对他复仇,客观的情势与还没有象后来那样严峻,哈姆莱特除了对付克劳狄斯等人的刺探之外,便是寻找机会确证克劳狄斯罪行。在等待的过程中,便往往陷入深思,对人、人生、社会、世界等进行了广泛的思考。那段关于生与死的著名独白,便是这种思考的一种典型的例子。这种思考虽然就其本身来说是有价值的,但对他的复仇来说,却没有直接的作用。
其次,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发生危机,并同旧的封建意识、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教观念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实际上这个王子并没有给老国王复仇,尽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国王,但这更大的意义是为了行将死去的自己。他的复仇很失败,因为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这个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他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他一动不动。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哈姆雷特的一生,正如麦克白斯的一生一样,是一部道德中毒的故事。哈姆雷特的灵魂是一个优美的灵魂,他像莎士比亚一样,有着奔放的想象。从他过去的生活看来,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爱好智力和体力的锻炼,具有艺术鉴赏的能力,受到了高贵的父王的宠爱,被一个最纯真最动人的姑娘所眷恋。心地坦率,胸襟宽大,他处于生来继承王位的地位,不懂得这个世上除了美满、快乐、绚烂的大自然和崇高的人性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这个因性格和教养而显得比别人更为敏感的灵魂,猝然面临了压倒一切的、毁灭所有信仰和所有行动力量的极端不幸。他一下就看到了全部人性的邪恶,这是他从自己母亲身上看到的。他的头脑仍是正常的,可是从他的猛烈、举止的粗暴、神经的过度紧张,我们可以判断他是不是已经一脚跨进了疯狂的边缘:“《莎士比亚全集》”
这里已经显示了以后即将发生的各种景象的征兆:思想的歪扭,幻觉的炽热。
最终是旧的封建意识、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教观念在哈姆雷特身上占了主导支配地位,在复仇过程中,他表现了一种浓厚的封建意识和宗教神学思想,并受中世纪荣誉精神的支配,造成他复仇一再延宕。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替代,它们告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惩罚的罪犯好多少。哈姆雷特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雷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雷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其实,我认为应该理解为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以及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