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的五种能力
(2012-10-07 15:01:51)
标签:
海州区楷体gb2312宋体协调能力杂谈 |
分类: 我说语文 |
一、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教研员首要具备的。一般来说教研员是从普通教师提拔上来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刚做教研员和教师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只不过教研员有教研员的责任,教研员的是专职的,有更多的精力做研究。一个不研究,不善于研究,不会研究的教研员是不可以的。我做教研员从学徒开始,起初也不懂怎么研究,就知道多听课,多学习。当然这是积淀的过程,可是有再多的学问,不能引领教师,也没有发挥教研员的功能。后来我是边学习,边研究。要研究就需要有成果的展示,最突出的表现是发表论文,虽然说写论文是苦差事,但是它能提升自己的思想,也是教研员生存的资本。这些年通过网络发表了很多教学方面的杂文,一些期刊也发表了不少,也整理和发表了专著,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前几年我喜欢听课,但不是听课后,就当成了是职责,我坚持每天写听课的感受与反思,日积月累,我有很厚的积淀。我想教研员要善于写作,写作过程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假如你有了“资本”,也就能在群体的教师中树立了威信。我不是高傲,也不是贬低某些教研员,有些教研员靠自己的关系,捞个教研员的位置,可是你看她做了什么,常规的教研不懈怠,可是没有自己看家的本事。我比较反对教研员的第二职业,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光奔“钱”途,也误了本职。我也反对某地的教研员,就知道出题考试,其他方面无所作为。没有理论功底的教研员是教师眼中的摆设。
二、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能力就是说“做得婆娘,就能下得厨房”。教研员不长官,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似乎什么都懂,总是在老师面前当老大。有的教师不服气,在导课的时候,有的教师常抱怨:“说我不行,那么你下课堂试试。”这是叫号的话,可是有的教研员,真的能下到课堂吗?我记得海州区曾经搞过,要求教研员给老师上公开课,这是很好的锻炼,假如你没有这个能力,做教研员是不称职的。在市也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情况复杂,也没有实现。当然,让教研员下到课堂,会遭到一些人的抵触,这也是实际的体制遗溜的问题,很多时候用人,不是看能力,而是看关系。由此“滥竽充数”有之。如果你是有事业心的教研员,不会观望别人怎么样,也不会考虑所做的是否有利益。我曾经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去课堂尝试自己的想法,收获特别深,我把自己上课的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做了全面的分析。有了自己的反思,也就能体验到课堂教学的问题,便于更有针对地引导老师。没有实践上升不到理论。不要总学别人是怎么说的,用专家的话和老师对话。虽然说的有道理,毕竟不是自己尝试出来的,那话也许是好听不好用。
三、管理能力。
教研员受行政的委托,不是你会研究,能研究就能做好工作,管理也是教研员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开展教研活动,教材辅导,以及继续教育等工作,都涉及如何管理的问题。管理不好,你在有能力,也发挥不了教研员的功效。教研员是不自己行了,就满意了。教研员的工作只要是看你是否带动了群体教师,是否调动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教研员没有特权,教研员的管理是人情化的,比如你要求老师教课改材料,但是她就不交,也没有别的办法。你开会的时候,要求教师不迟到,不早退,不说话,可是这样的要求往往是一相情愿,有些教师根本不买账。这就需要教研员的智慧与艺术。首先要有周密的计划,预测各种情况。其次要有自己的魅力,以自我的人格来影响教师。再次要委婉说服,有的教研员动不动就抱怨,这不是好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还有体制的制约,对于管理不见效的教师,也要有必要的惩罚。总之管理是学问,也是对教研员的考验。因为没有管理,就没有教研的质量。
四、组织能力。
如果说管理带着强硬的色彩,而组织多是人性化的东西。教研员组织的活动很多,例如集体备课、外出学习、校本教研、集体讨论等,都需要教研员的组织。例如我带队外出学习,安排宾馆一般是省统一指定的,可是有的教师不喜欢宾馆的环境,私自找别的地方,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不方便。你是气不得恼不得。又如开会的时候,需要本地教师参与讨论,可是布置不下去后,都躲躲闪闪的,也许老师有不愿出风头的心里,不管怎么说,需要教研员来组织。我最成功的一次组织,是带队参加省学科技能展示,这几位教师做得很好,我也很感动。究其原因,我特别尊重他们,私下也是朋友。可以说有很多人情的色彩。我理解教研员很多组织工作是尴尬的,但没办法,遇事只能多懂脑筋。又比如,学生的作文大赛,各县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组织就很好,有的遇到难度就退缩了。我知道,布置的时候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就不是预想的简单,有的需要一遍一遍的打电话,甚至要沟通,讲人情道理,讲比赛的意义。总之很麻烦。无论多么艰难,教研员的组织工作还要做的,如果有委屈只能自己承受了。
五、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也是沟通能力。协调包括校间的协调,学科间的协调,老师间的协调,同事间的协调。协调要以集体为重。我们的规则是个人的服从学科的,学科的服从部门的,部门服从学院的。例如有些评优工作,就要权衡大局。虽然说是评优,要优中选秀,但是要考虑区域的积极性,评优主要是促进工作,不是唯一树立典型。所以要特别关注薄弱地区,也要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在这方面我的工作没少出矛盾,需要耐心的解释。我想解释到位学校是理解的。县区教研员更需要有协调能力,每个学校都有争先的意识,取得成绩的学校和老师当然很满意,可是冷落的学校和教师也很灰心。所以需要全局把握。有几年省优评比,我把市实验小学的指标拿掉了,学校很不理解。但我做了很多工作,虽然实验是直属单位,但是教师的数量有限,不能什么好处都有实验的,本来指标就少,那些广大农村地区怎么办?他们也是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他们怎么就不能有机会呢?评优是种鼓励,有时,它不是竞赛。于是我把指标让给了农村地区。我说的意思,教研员不要只知道闷头干活,还要考虑如何干活。做好协调,你的工作更有实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