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答谢中书书》中,谢中书给陶弘景的信是写什么的? 该文中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问得绝,至于谢徵谢元度给陶宏景这位山中宰相描述的是哪里的风景,由于谢信已佚,所以这封信的具体背景和所写山水在何地,已然不可确知。但从信中所写山水景物的特点和信末说到谢灵运(康乐是谢灵运承袭祖宗爵位的名号,康乐公)欣赏其景来看,很像是谢灵运游览吟咏过的石门山(在今浙江嵊县)。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写道:“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文选》李善注引谢灵运《游名山志》说:“石门涧六处。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壁石岩,下临涧水。”试与此信比较,不难发现其相似乃尔。也许确是石门,所以作者才赞叹谢灵运的赏鉴力。
(二)陶弘景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本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陶弘景至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儒道杂糅的人,从他一生的表现来看,道的成分更多一些。是一个隐居者,不愿过多的干预世俗,只愿意在青山绿水中纵情,他自以为是一个懂得山水情怀的人,文章开头一句便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接下来的句子,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这句话也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山川之美,是自古至今大家共同的话题,但是,泛泛之谈多,很少有对山水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将自己隐居地(石门或句曲山)描绘的有色有色,与谢中书共赏,并在篇尾发出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与《记承天寺夜游》相比,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
首先从文体来看,《记承天寺夜游》相当于今天的一篇日记,作者融叙事、描写、议论为一体,所表达的情感比较直接:自己想做点事,却无事可做,只能在寺中看月亮打发日子,而且只有一个张怀民陪他一起,张也和苏东坡一样贬官于此,作者的情怀比较集中在议论句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连两问,含义极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问“月”、问“竹柏”,实则是问“自心”、问“世人”、问“世间”。作者客观而问,主观而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淡淡的感叹声中让人们分明地听出诗人内心的丝丝忧楚和些些放达。“闲”之一语,是为“文眼”,包含不尽意味:那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那贬谪的悲苦、人生的喟叹……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尽在其中。虽口言“闲”而心难“闲”,作者当时心潮起伏的思绪,又怎是一个“闲”字了得!《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是山中宰相身份,他只要想做官做事,那是没有一丁点问题的,谢中书的原信找不到了,估计中间是否也有邀请他出山的文字今天已不得而知,但陶弘景心不在此,他寄情的是隐居地的山水,并且因为自己有对隐居地山水独特而深刻的理解而自傲,他与苏东坡不同,他在充分享受这份“闲”,而苏东坡却在为自己不得不”闲“而遗憾,而叹息。这两种境界无所谓高低之分,苏东坡可能更入世一些,积极进取的成分多一些,但是苏东坡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不会因为自己闲得无聊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并且他也是一个懂得“闲”的人,他在千年前夜晚的一点闲情逸致,千年前一声轻微的叹息,直到今天还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心中荡漾。总而言之,苏东坡在当时是想有所为而不得为,而陶弘景是不想有所为而不得不为。陶弘景感叹自己隐居地已经是人间不可多得的仙境(实是欲界之仙都),所以舍不得离开,并因为自己对隐居地的山水欣赏有与谢灵运一样独到的心得而得意;反过来苏东坡却是为自己不得不闲居在流放地而遗憾叹息,巴不得早日离开这里。正所谓山水相同心境各异。这从作者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来,《答谢中书书》的主体式描写,对山水充满爱恋,山水充满灵气,笔底很放得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而《记承天寺夜游.》中仅仅有一句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得十分凄清,其他再无一句关乎当地山水。
(2010年12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