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吕本怀

(2011-05-05 21:49:57)
标签:

少儿

课文

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

综合性

分类: 我说语文

08年下学期,教研室对全县所有乡镇初中进行了一次视导,采取听课研讨,抽考评估,师生问卷等方式,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及目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关于语文教学的性质的论争还远没有结束,课程标准给出的本身只不过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界定。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都不能算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性的特征,其他的相关学科也具有这两性,即使是这两者的结合,也无法自圆其说。加之报刊网络上的主张新论辈出,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语文教学,让大家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其实是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把问题想复杂了,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并随着年级的提升而提升;二是让学生喜欢母语,不断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情,让母语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了。基于这两个目的,我觉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定位为“言语性”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所运用的一切手段,无非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母语的感受能力与运用能力,并在这种运用中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对母语产生依恋。另一方面,我们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靠听说读写的训练,有关的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不能依靠专门的讲解来系统的学习,只能安排在有关的课文中相机进行,在这种相机学习中我们也要适当的进行一些回顾与整理,特别是在毕业年级。如果我们的学生的语文完全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对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与继续自学都是不利的。语文知识学习的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太集中的学习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会让他们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太零散的学习又会像“猴子扳包谷”,到毕业时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不足以应付自如。这个问题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犹为严重,大部分学生只能学一篇会一篇,词句语法方面的知识无法实行有效的迁移,这应该与课改后过分的淡化语文知识有直接的关系。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本身只不过是为考试而教,不考的东西就根本不教,其实他们没有真正明白,不考的东西也适当的教一教,对学生语文能力、考试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不学一点适当的语文知识,学生的学习永远只能处在一种自发盲目的状态,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学生面对一个新的语文问题上,他就会找到一个比较明确的参照,能在某种意义达到自觉的状态,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里,他解决问题会减少很多迟疑与模糊,为提高其考试能力和其他实际运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中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言语”,着眼在“运用”,手段是“例子”,语文知识的学习要“穿插”,并且要适当整合,以便反作用于学生的运用。

(二)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部分形同虚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以下几个。一是整本阅读。从考试反馈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整本阅读可以说没有一个教学班能按要求完成任务。不说两本三本,能真正认真组织阅读一本的都没有。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已在视导过程中反复强调整本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把整本阅读分值由四分提高到八分,三个年级一视同仁。三个年级的题目分别是:七年级,一则伊索寓言的作者及其国籍(2分)、寓意(2分),寓意新解(4分);八年级,简述骆驼祥子“三起三落”的经历(6分),写出小说中出现的四个人物(2分);九年级,写出《水浒》中的一个人物的名字(2分),并说出以他为主角的三个故事的名称(6分)。应该说如果学生真正读了书,做出这几道题都不难,但从考试后反馈的情况来看,这道整本阅读题三个年级的得分率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下,成为期末考试中最大的失分点。二是综合性学习,很多教师简单的把综合性学习等同于作文。不组织相关活动,不查找相关资料,不发挥小组作用,将“综合性”弃置不顾。七年级期末考试中的作文题是“我在月球上的一天”,很多老师在试卷评价中埋怨说,这个题目不适合于农村中学生,当然如果没有“探索月球奥秘”这一该学期的综合性学习作为基础,这个题目是出得有些问题,但既然已经有了这次综合性学习作为基础,学生完成这次作文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其中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叙事生动,描写具体”也是与七年级的学习目标是完全吻合的。之所以出现学生完成上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平常的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根本没有体现“综合”二字。三是课外古诗词默写,大部分学生背得出,默不准,错别字很多,由于默写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失分现象也很严重。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白课标的要求,进入教材的都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不能光教那几篇课文,完成课文的教学仅仅只能算是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

(三)对课文教学的内容定位比较随意或者模糊。我们说课文只不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例子。课文是可以换的,换一篇类似的文章来教,应该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太打的影响。明白了这个道理,课文该怎么教、教什么就容易入手了。但我们的老师在课文教学中面面俱到的多,没有什么重点难点;几篇课文教学中重复的多,总是一个套路,没有什么新意;对课文在内容方面纠缠得多,对语言的品味模仿得少;老师讲解得多,学生练习得少;做题的时间多,读书的时间少。这几多几少造成了语文学习中的高耗低效,造成了学生兴趣的不断降低。由于中考高考时语文是拉不开太大的分数档次,学生对语文的精力时间投入越来越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根本没有被老师们有机地结合于课文的学习之中,要么是很少涉及,要么是作为习题讲解,前者是搞得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后还不知道通过这篇课文究竟要学习什么,学到了什么;后者是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特征,把语文等同于一些理科课程。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有很多随文学习的语文知识,如果不能有效落实,对以后的学习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很多老师总埋怨学生缺乏起码的语文常识,教一点只能会一点,其实这与平时课文教学中“研讨与练习”的教学不到位是有很大的直接关系的。

(四)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关注不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字写得越来越差,卷面越来越不规范,上课时基本没有批注课文的意识,笔记仅仅局限于生字新词,能坚持写日记周记的不多,而且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减,能进行整本阅读的很少,特别是能读规定名著的更少。大部份学校的图书室形同虚设,基本不对学生开放。大部分学校班级不能有效的组织面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活动,语文学习停留在上几节课的层次。该读的不读,该背的不背,该默的不默,该记的不记,该写的不写,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拉下了,兴趣淡漠了,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下降了。另外,在课堂上,很多老师不给学生话语权,没有形成真正的对话教学机制,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老师讲,很少能有自己独立的认识与见解,思维的灵敏度与开放度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自主意识明显的受到压抑,在课堂与课文面前丧失自我,“作文自批互批”这样写进了课标的要求也一再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一方面是学校领导不放心,一方面是老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很少有机会批阅别人的作文,更少有机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写作文在很多学生那里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出于他们自身生命成长的需要。

 

  根据这些问题的存在,我觉得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加强课文教学的针对性。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牢记“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这句话,要明确教课文不是为了教课文本身,而是通过课文来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训练相应的语文能力,培养相应的语文情感。课文只是一个学习的平台而已,我们要注重的主要是课文中的语文形式,特别是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在一篇课文中将它所具有的写作的精华都学到手,我们只能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集中学习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在朱自清的《春》中着重学“比喻”,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着重学“拟人”,教材编者在每个单元有要求,每篇课文有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反复领会,集中研讨。目标明确了,箭才有可能射的准,射得进,射得深。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过多的纠缠于课文所讲的内容本身,写了什么是次要的,怎么写的才是最值得我们和学生一起研讨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品味模仿入手,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学到作者的语言特质,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新与超越。这样的课文学习,才是有趣的,有效的,有用的,才是真正在学语文,这样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才能提供坚实的母语保障。

(二)加强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把这一点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如写字、背诵、默写、读书、日记、演讲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校报校刊介绍学生的习作,推荐到其他报刊网络上发表,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老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一定要按课标来执行,要不折不扣的到位。学生的笔记作业作文的字迹要求要严格,卷面要求整洁美观,日记要经常检查,作文要按要求指导学生自批互批,让他们养成欣赏与修改的习惯。在课堂上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在熟读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发表对文本的切身感受,让他们的生活与文本进行有机的链接,要鼓励不同的声音,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发言习惯,要注重从文本出发证明自己的观点,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有条有理有据的基础上,鼓励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品质的提升,让他们真正对母语产生感情,使母语得以传承。

(三)加强整本阅读,养成终身读书习惯。一个人的生命进程中,学生时代是十分重要的,中学时代尤其如此。我们要在中学时代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而要把精神的底子打好,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是否能到位是关键。这个方面学校要大力支持,图书馆要根据需要补充有关书籍,要有专门的阅读指导教师,要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要开展阅读竞赛,创建“书香校园”。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切实把“整本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常检查督察,及时加以指导,可以采取记笔记、写读后感、开读书报告会、组织读书小组等形式,将“整本阅读”落到实处。为了保证读书的效果,老师要先读、多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要科学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让“整本阅读”充分占领课外阵地,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把读书小组组建好,特别是要发挥读书小组在寒暑假、节假日的作用。

(四)要加强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主要就体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之中。教师要把综合性学习作为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先考虑,提前安排,充分准备,分工协作,探究的问题要基本符合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活动的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充分发挥网络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一个学期的活动次数不宜太多,以两到三次大型活动为宜。要将大小综合性学习区别开来,也可以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科学合理的分配到每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各有侧重,以便培养他们各种不同的能力。综合性学习中要在"综合性"的基础上凸显"语文性",特别要注重语文的运用能力的培养。那种把综合性学习等同于一篇作文,不敢把学生放出教室的现象,与课改精神是背道而驰的。(2009.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