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理解学思结合

(2011-08-11 16:03:18)
标签:

杂谈

怎样理解学思结合

学和思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学指学习,思指思考。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意思就是需要学思结合。

有研究者指出:孔子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必须通过思来提高,思必须以学为基础。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他强调“学”为求得知识的起源,要求“博学”、“好学”,从“多闻”、“多见”、“多识”中获得感性知识,然后经过思考,加以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提高到理性层面,这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步骤和重要方法。

1.对学思结合的初步理解

学思结合字面意义的理解。

学思结合字面的意思就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当然由于对学习的理解不同,对学思结合的理解也会有一些差异。主要的有这样两种理解。其一,认为学习就是求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自己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此时的“思”指的就是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内化这些经验,使之与自己之前的经验对接进行新的建构获得自己的新经验。其二,认为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就是具有自主学习意义下的学习,此时相应的思维活动是包含在学习之中的,此时的“思”指的应该是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本身的反思。

2.学思结合对学生生活的作用

学思结合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学思结合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思维发展,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用我们的课程改革纲要的语言,就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目标。

3.关于学习的理解

学习过程是主体的活动过程,而主体的活动离不开与客体的交往,这种交往表现为主体的实践的形式,那就是学习的环境,表明实质上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习是在主体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主体的努力而获得新的经验,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因此探讨学习离不开主体、环境、经验这三个词。

非常重要的是学习中主体的自主努力,学习中主体的变化是人的自我努力的结果,人的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个自动的照相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内部过程,是来自挑战个体思维的认知冲突和反映的结果,学习者从自己原有的经验出发,结合引起挑战和冲突的新的信息,重组所有的信息,从而建构出新的经验。

4.对创新的理解

创新可以作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或一种能力来考察。

作为活动来说指的是依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新是人们有目的或者说刻意而为的。所谓新颖指的是前所未有,或不墨守成规,或除旧布新,破旧立新,是历史的“纵向”的创新。所谓独特,指的是具有个性,或不同凡响,或别出心裁,是同一时期的“横向”创新。所谓有社会价值,指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的进步有意义,如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制度革新等;有个人价值,指对个体的发展有意义,如学习创新、教育创新等。

5.创新的机制

创新的内部机制——人们做出创新的心理机制或思维活动机制。创新与学习概念关键性的区别在哪里呢?

在于创新是人的可以所谓,使人们刻意的“思”的结果,这种思考的基础在于知识基础,而知识基础源自于学习,于是可以说创新源自学习,不学习没有新知识新信息就无以创新。由知识基础达到知识的创新则是思考的作用了,在这里思考是由学习经由知识达到创新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思考是由学习到创新的桥梁。

创新的策略机制——人们做出创新的形式或称为过程、程序机制。

策略机制指的是实施创新的策略——人们把创新作为目的,采用某种策略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这是现代最常用的创新方式。

以问题假设为例,创新的机制是问题解决——首先是提出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创新,然后是解决问题。把创新策略视为“问题解决”策略。这源于对创新机制的一种“任务”假设,任务也就是问题,创新是针对问题而言的,是从问题开始的。

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的步骤(或程序)如下:

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明确问题、设计方案、选择方案、组织实施、具体检验。

如果说创新的内部机制已经表明创新是人们的思的产物,那么从创新的策略机制来看,创新更是人类思考的产物了——策略本身就是人类思考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思考的方式。问题从哪里来?产生于矛盾、产生于怀疑,而对事物的思考才能发现矛盾,对于矛盾进行思考才能产生怀疑,对怀疑进行探索就提出了问题。离开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对问题的可能的解的探索。对策略机制的提法是“问题假设”,假设就是思考的产物。而原初对矛盾的认识和理解则需要知识,知识则源自学习,于是思考又是从学习过渡到创新的桥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多次强调了“创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这样,从本质上看,创新就是学习的目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目标,学思结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思结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