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食堂名称知多少】
(2012-05-03 18:42:54)
标签:
杂谈 |
《中国语言生活》杂志2012年第3期,中国语言资源开发网http://yuyankaifa.com/
“桂香园”“莘园”“紫荆园”……当第一次听到这些名称时,你会把它们与什么联系起来呢?我想,你绝对不会把这些名字与我们经常抱怨的学校食堂划上一个等号。就像我去年刚进入学校,第一次听到同学说“博雅园”时,还以为是某个公园或是哪个博物馆的名称呢!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有些高校食堂是没有名字的,而一些食堂干脆就叫“第一、第二、第三”食堂了,所以,第一次听到这么有特色的食堂名称时,还真有点愣住了。
食堂名称一般由专名和通名构成。通名是学校提供给教职工就餐的地方,具有固定性,一般来说通名用得最多的就是“食堂”二字。专名是食堂名的专有名称,用于区别不同的食堂。
传统的学校食堂名称通名大多用的都是“食堂”,而专名也比较单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数词+食堂。其中数词又包括序数词和基数词。如:“第一食堂、第二食堂”是由序数词+食堂构成的;“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是由基数词+食堂构成的。采用这种方式命名,大概就是按照食堂建立的先后顺序,这种命名方式简单明了,使用起来也方便。
还有一种是按所针对的主要消费对象命名。
众所周知,学校食堂的消费对象不外乎教职工和学生。因此,这类食堂名称,要么与“教职工”有关,要么与“学生”有关。如“教工食堂”就主要针对在校的老师、职工所开设的;而“学一食堂”“学子食堂”“学五食堂”“学府食堂”的消费对象主要就是学生喽。此外,有的学校还有“清真食堂”,这主要是为照顾那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的特殊饮食风俗而设的。
随着各大高校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食堂名称作为校园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中国本科院校有千余所,要穷尽性收集到所有高校的名称确实很困难,因此就只有借助下网络平台,但笔者在互联网上也只能搜索到一小部分大学的食堂名称,同时也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口中了解到一些食堂的名称。这篇文章涉及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内蒙古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食堂的名称。
从所收集到的这些名称,能看出今后食堂名称的命名趋势。总体来看,目前食堂名称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食堂名称的通名打破了长久以来以仅限“食堂”一词,越来越多样化。从“食堂”到“餐厅”“园”或“苑”,其中以“园”作为通名的数量最多。如:“原松林餐厅”“浦苑餐厅”“海滨餐厅”“桂园”“听诗园”“星湖园”“听涛园”“荟园”“观畴园”“奥星苑”“绿榕苑”等。
“餐厅”一词多用于饭店名称,在人们的观念当中是环境较好的就餐地;“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一个是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各方面的压力让人都透不过气,因此这两个地方都是学生们放松心情所向往的地方。所以,在给食堂命名时也越越多地使用“园”;而“苑”有两种意思:一是多指帝王的花园;二是指学术、文艺荟萃之地。它相对于“园”来说属于书面用语,具有较强的文化蕴味,用它给食堂命名既增加了文化气息,又与整个校园文化相契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二、食堂名称中的专名部分也不再仅仅是数词,而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以植物作为专名,且数量居多。如:“桃李园”“桃园”“桂园”“芙蓉餐厅”“紫荆园”“荷园”“梅园”“芝兰园”“芷园”“绿榕苑”“橘园”……何、紫荆、梅、芷、绿蓉、芝和兰等都是人们所喜欢的一些植物,它们的花色美丽,且大都散发着一种芳香,用于食堂名称既显高雅,又突显食堂的美好舒适的环境。而其中的桃和李,经常用来比喻所培植的优秀人才,后来代指的就是学生,因此用在此处更显得贴切。
其次,根据食堂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命名,在这些名称中多出现方位名词。如:“东一、二食堂”“河东食堂”“河西食堂”“东园”“西园”“北院食堂”等。听到这些名称时,往往就能迅速定位其具体方位了。
再次,以院系名称作为专名,但数量较少。在高校中有的院系人数比较多,因此会专门建立一个食堂方便同学就餐。如“管院食堂”“金融食堂”“经贸食堂”“医学部食堂”。
最后,专名中多出现“博”“雅”“馨”等蕴含“美好”之意的词。如:“博园食堂”“博雅园”“双馨园”“闻馨园”“宜园”“春晖园”“惠园”“凌云餐厅”等。这些名称听上去就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同时又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因为,学校对每位学子都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在满腹经纶同时,又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修养,“博”“雅”“馨”可以说是作为学生所应该做到的。“春晖”中是“晖”是“阳光”之意,“春天”与“阳光”代表着生机和活力,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面貌。
此外,还有的是以学校某一教学楼命名。如:“奥星苑”“逸夫楼餐厅”“蔡清洁楼餐厅”“金鹏食堂”等。
总之,学校食堂的命名方式已打破传统的单一命名格局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食堂作为学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名称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个好的名称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分子,食堂名称也应突显其特色,并与整个校园文化相融洽。看似平常的食堂名称实则饱含着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食堂良好就餐环境的追求,让学生个个都“吃得放心、吃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