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设计

(2011-04-28 11:09:46)
标签:

杂谈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巧用乡土地理资源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

课例设计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设计

                                 山海关六中         朱学猛

 

 

 

 

 

 

 

 

课题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理解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南方、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自然差异。

2、使学生掌握南方、北方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人文差异。

知识与

1、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3、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4、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过程

方法

1.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形成知识体系。

3.引导学生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4.引导学生要善于与学过的北方地区进行比较,认识区域的差异。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感受我国南北方人民的智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身在北方的我们,对北方的环境和人文特征了如指掌。用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展示出北方的特征。山海关地区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河流流量、植被特点等都能代表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我们只要把眼光放在家乡的环境上来探究北方的景观是再恰当不过的。通过同学们上网搜集资料和日常生活积累以及书本所介绍的南方内容,我们就能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进行鲜明对比,得出不同所在,从而顺利完成教学。

 

自然差异

人文差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乡土资源渗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大屏幕显示投影图: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教师在总结南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时,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和大致范围)

在大屏幕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 季节分配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

地区

内容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

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为什么?

 

(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板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

 

教师做适当解释: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

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

 

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 关于这两个地区的差异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收看”“收听”或“阅读”……,掌握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反馈练习]

 

 

 

 

答:略。

 

 

 

 

 

 

 

 

 

 

 

 

 

 

 

 

 

 

[回答]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讨论]

 

概括:南方地区 7月  接近30℃ 1月  0℃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 7月  25℃左右 1月  0℃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  降水较少  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  降水较多  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长江

 

 

 

 

 

 

 

 

 

 

 

 

 

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

 

 

 

 

 

 

 

 

 

 

 

 

 

 

 

 

 

 

 

 

 

 

结冰

 

 

 

 

 

 

 

 

 

南方:常绿林。

北方:落叶林。

 

 

 

 

 

 

 

 

 

 

 

 

 

 

 

活动3:(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

 

 

 

 

 

答:不同。

 

 

 

答:不同。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

 

 

 

 

答:不同。

 

 

 

 

 

 

 

 

我们山海关代表北方地区

 

 

 

 

 

 

有许多旅游景观、气候、位置、时区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

 

 

 

 

 

 

 

结合山海关位置

 

 

 

 

 

 

 

 

 

 

 

山海关气候特点,而西双版纳气候特点。

 

 

 

 

 

 

 

山海关气候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

 

 

 

 

 

 

 

 

 

红瓦店气候特点,根据我们积累的资料

 

 

 

 

 

 

 

 

 

 

 

 

 

 

 

山海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我们的家乡是山海关,作为旅游的城市,我们来描述一下她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可任选一方面来说)

 

 

 

 

 

 

 

 

 

 

 

 

 

 

 

 

 

山海关之所以每年也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从熟知的资源环境入手,激发学生热情

 

 

 

 

问题导入,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

 

 

 

 

利用熟知的乡土地理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有着独特的意义。

 

 

 

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加深理解。

 有机结合乡土地理知识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提升认知情感,激发学习热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课例设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