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剪纸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2-04-24 10:50: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计划总结 |
一、指导思想:
剪纸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剪纸作品的学习欣赏,尝试剪纸工具、材料与制作过程,塑造体验剪纸学习的乐趣、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工艺的热情。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步骤:
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在陈校长的领导下,教导处参与成果点评,
2、实施阶段:
(1)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每月坚持开展一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交流和成果汇报为主的教研会议。
(3)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
3、实施过程: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剪纸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首先要营造浓郁的剪纸环境。学校常规管理要求中十分强调环境育人的功能,良好的环境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的效果。我们开展剪纸要注重创设环境氛围,在教室走廊墙面设立剪纸宣传橱窗;让学生一来到学校就被这浓郁的剪纸环境所深深吸引。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剪纸,让学生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了解历代的剪纸名家、讲讲他们勤学苦练的故事,介绍我国历史上有关剪纸方面的趣闻轶事;观看有关介绍剪纸家的影片,举行学生作品展、和家长一起开展剪纸竞赛,切磋技艺,共同成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受到感染、明确事理、激发热情。
(2)了解剪纸的基本知识: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这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
通过开设剪纸欣赏课,带领学生欣赏剪纸作品,引领学生走入艺术殿堂。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剪纸指导过程中,我们采用“一看二画三剪刻四修改五设计六评”的六步一环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纸的能力:
一看
二画
三剪刻
四修改
五设计
六评
第三阶段:了解各大流派,掌握各种剪刻纸的风格,热爱祖国优秀文化。
古今剪纸名家众多,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蔚县剪纸、河北剪纸、扬州剪纸、山西剪纸、江苏剪纸、山东剪纸……它们风格各异。在这一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各种各地剪纸的代表作,让学生进行“三分钟代表作介绍”,由学生自已来展示各地代表作品的风貌和品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了解各大流派的风格特点,为掌握各种的风格奠定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长时间的临摹、剪刻,能够对某种地方剪纸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印象深刻。增强了他们对祖国民间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
(二)课程评价:
评价分两部分:
其一:是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
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剪纸学习情况(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2.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
3.小评论: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同学、老师及自己的评价。
4.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其二:是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览,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
通过本学期的剪纸活动,学生动手创造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校本课程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