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中饭为何叫吃点心

(2015-10-28 08:52:25)
标签:

杂谈


        
        乡愁乡愁,过去人都愁吃。
        从我记事开始,到了中午,大人们就说吃点心了。当时也不懂为什么这么说,当然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也不知道什么叫点心。
        后来才听祖辈们说,我们是从海门移民过来的。崇明、启东、海门一带的人大多是沙地人。沙地人就是海涂沙土上的拓荒者。沙地人称吃点心,不是吃糕点的意思,将吃早餐,叫吃“早点心”。一般地方,在家吃早餐,总是备上一些咸菜,加上稀饭就可以了。但是,沙地人的习惯不一样,那时候的早饭,也吃干饭,还象模象样烧上几个菜。
        快接近中午时分了,这个时间点,沙地人称作“点心浪”,这个浪可能是指海浪,不知道是不是指海里涨潮的时间。所以吃中饭被称作吃点心。其实,那个时代,哪个农户家吃得上糕点一类的点心啊?只是一个叫法而已。据说,上海宝山、嘉定一带也有人这么说。
        这样的叫法有什么来历吗?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与我们沙地人治沙垦殖的生产方式有关。
        解放以前,我的祖父母他们移民到海涂来拓荒时,一开始都是“先走田”,走上很多路,才走到自己租来的地里劳作,因为中饭回家吃太浪费时间,早饭必须吃得饱饱的,否则干不动活计,而中午只能在田头用芦苇和毛草搭个小窝,祖辈们都叫它“环洞舍”里,吃些饭锅巴之类的所谓点心充充肌。我小时候,还看到爷爷和父母肩挑泥箩担,一头挂着农具,一头挂着饭箩和一壶开水,中饭就在田间地头吃点心,天很黑了才回家。
        语言产生于劳动,沙地人这样劳作,才把吃中饭叫做吃点心,早上叫吃早饭,晚上叫吃夜饭。
        老家那边原先都是大海,是一代又一代经过围海造田,开垦种植才逐步演变得现在这样的美丽乡村。
         那是1972年,我在县围垦指挥部办油印小报。采访了父老乡亲们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终身难忘。回想起那千军万马肩挑手拉波澜壮阔的场面,滩涂上一串串脚印记载着老家人民多少风雨与沧桑,记载着无数当地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
         围垦中最惊心动魄的要数“闭龙口”,一段海堤,到了最后合拢叫做“闭龙口”,必须在涨潮前几十分钟内一次闭上龙口,否则大堤就会被潮水冲垮,劳而无功。关键的一刹那,人们纷纷肩挑手扛,用草編袋装着泥,用网袋装着石块争分夺秒往下抛。人们的精心准备有时还不敌汹涌残酷的潮水。一次,就差那么一点点了,乡亲们手拉手跳下去用人墙去挡狭小口子的潮水,也没挡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乡亲们不仅锻炼了意志,而且也积累了经验,尽管这样,还是牺牲了一些民工。想到这里,心里总是酸酸的。那时候技术沒有现在这样发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搞围垦才不搞人海战术,只要少量的人靠机器吹沙就行了。
        在围垦指挥部,那时的一个大冬天,我要去围垦工地采访,总指挥见我身穿着棉大衣脚穿皮鞋出门时,把我叫住了,“你看你象话吗?人家踩冰挑泥,你还穿着皮鞋去采访,让民工们怎么看你,赶紧把皮鞋脱了,赤着脚去!”
       我又不挑泥不用力气,光着脚在冰水里走着,犹如踩在碎玻璃上,印心的痛,不一会儿脚冻得象胡萝卜一样,又坚持了一会儿,好像失去了知觉,麻木了。开始我很恨那位领导,后来慢慢想到了,这不是领导为难我,而是对我体验疾苦的励志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不是手写的,有时候是需要脚去写的。
        那时候,工地上的指挥不仅动嘴,而且动手。有的还在脚上绑上裹腿,和民工们一起挑泥。
        解放后,我老家那里先后有几十次滩涂围垦。要不是先辈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哪来老家现在多出的几十万亩的农田,哪来这么丰富的水产养殖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
         现在人当然不愁吃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创造“吃点心”名词的先辈们拓荒垦殖造福人类的善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