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2017-10-26 10:10:14)《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
教学内容:34~3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课件出示,齐读。)
设计意图:由回忆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
1、小猴站在大树下能看到地上的桃子吗?
2、如果小猴爬到树上A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说说原因吗?
3、谁知道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是哪一点?
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是A′。
4、小猴在A处时,还可以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指名回答。
通过比较,是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5、如果小猴继续向上,爬到B处和C处,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它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C′。并想一想它在B处和C处时又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
三、汇报展示,教师梳理:
学生画,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画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课件演示。)
比一比:小猴站在哪一点上看到的桃子最多?
想一想: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观察点的高低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巩固提升,课堂总结:
1.试一试第1题。
(课件出示)
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2.试一试第3题。
(课件出示)
让学生独立画一画,交流汇报时说说是怎么画的?
3.判断题。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被看做数学中的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