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加减法》单元教材分析(2011-10-23
15:36:13)
《分数加减法》单元教材分析
首案编写:李玲玲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下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
●倍数与因数
●分数的再认识
●通分、约分
●分数大小比较
|
------à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
●分数加减法的混合应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
------à
|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五年级上册
●分数乘法及应用
●分数除法及应用
●分数的混合应用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等。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探索性,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情境呈现:在“折纸”的操作活动中,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发芽实验”中,主要是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星期日的安排”中,则重点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在“看课外书时间”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数的比较,引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由于分数加减法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它与整数的加减法相比,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与掌握运算的方法上要困难得多,所以,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一比较突出的困难,本单元教材中编写中呈现如下特点:
1.以直观操作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运算方法
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折纸”这一课时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开展折纸的活动,通过形象地折纸材料,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随后,教材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合起来的,也使他们知道其结果的图像结构。接着,又运用对比的方法,陈述数字符号运算的过程。由于学生有了直观的图像结构,因此,当他们进入数字符号运算时,就能较容易理解先通分,后运算的道理。同样,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虽然教材是直接呈现了数字符号的计算方法,但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安排的。当然,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如学生认知能力较弱的班级,仍可以运用上述的折纸方法,以帮助学生认识减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手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学生理解与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后,教材中除适量地安排一些运算的练习题外,则用相当大的篇幅呈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发芽实验”这一课时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新授课中安排的发芽实验这一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记录黄豆发芽的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分数的形成过程,又使他们对所获得的数据提出解决的方法,同时,又将折线统计图的知识综合起来。可以说,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将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呈现丰富多彩的解决方法,而这些正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希望的。
3.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套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同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四个情境的学习内容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特别是在“看课外时间”这一课时中,如何开展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教材并没有用一种硬性的规定性进行说明,而是把它放在如何开展比较两种不同数进行比较的活动中。首先,教材提出如何比较两个不同形式表示时间的数,这是学生第一次碰到类似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寻找解决的途径。其次,教材安排四种探索的具体方法,来说明学生可能在探索中出现的方法。从这四种探索的方法,已用比较详细的篇幅来呈现分数是如何化为小数的,以及小数是如何化为分数的。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这样的方法,只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导,则可以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
|
建议课时数
|
折纸
|
5课时
|
发芽实验
|
星期日的安排
|
看课外书时间
|
2课时
|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7课时。
〖教学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和技能评价的主要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与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等。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以看图填一填的形式,了解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情况。如:在出示一组图形,然后根据图意,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过程(见教材第65页第1题)。二是以填空的形式,评价学生掌握通分的情况。如:1/4-1/6=( )/12-(
)/12
、2/5+3/10=()/( )+( )/( )等。二是直接进行计算。如3/4+3/6、2/5-1/3等。在评价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不要过分的繁琐。
在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评价的题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主,解题的步骤以一、二步为主。见如下:
⑴据课堂统计,在一节数学课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占全部的1/3,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占全部的1/4。课堂其它活动的时间占几分之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比教师讲解的时间少几分之几?
⑵
小林与小敏在相同的时间中阅读一张少儿报纸,小林看了这张报纸的2/3,小敏看了这张报纸的3/5,谁的阅读速度快一些?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评价主要以两步运算为主,评价的内容有:一是先两个部分直接加减、再进行通分。如:2/5+1/5-3/7、3/4+5/9-2/9、1-2/7-3/7等;二是三个数需要先通分,再按加减顺序计算的。如:1/2+2/5+1/3、2/3-2/5+1/4等;三是需要按照整数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如:2/3-(2/5-3/7),这一道题是需要先计算括号内的,再计算括号外的顺序进行计算。由于整数的简单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的运算,因此,在评价学生的混合运算时,可以适当安排。如:1/9+2/7+5/7、2/3-1/7-2/7等。
分数与小数的评价形式有多种:一是直接将分数(或者小数)化为小数(或者分数);二是在数轴上进行互化;三是采用判断题的形式,判断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是否正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目标的要求,本单元在教学与评价中,都需要注意数据的简洁,不要出现过分繁琐的数据,以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