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特别想做一些出格的事?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特别想做一些出格的事?
文/实用菌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实用心理学(ID:watchgold),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偶尔会想做一些出格的事,逃避一下我循规蹈矩的生活。”
很久之前,在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想买一张火车票,随便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小地方,然后在一个满眼都是陌生人的陌生地方,过几天不一样的生活。当然最后,这个计划并未如愿。
这就像我们的现实生活,习惯了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后,总想着做一些出格的事来缓解对日常生活的厌倦,但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在心里想想,很少落实到行动。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念头,想冲动一把做一些以前从未尝试过,或者从来不敢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念头呢?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取舍的选择过程,得到眼前可以得到的,同时承受自己可以承受的一些代价。当然既然是代价,在感受上肯定是消极的。
面对这些让我们不舒服的感受,为了恢复内心的平衡我们的心理会进行这样一种处理:压抑。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压抑就是把意识不能接受的冲动、矛盾、情感等排斥到意识之外。但是这些被压抑的痛苦经验或冲突,并未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识领域转入到潜意识领域。在某些时候,这些被压抑的内心需求也会趁我们的意识控制力的削弱而重新回到我们的意识之中。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会突然有一些强烈的冲动,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就属于这种情况。
一般来说,根据眼下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取舍,适当的承受一些可以承受的代价,这不管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我们内心的成长都是有很大积极的作用的。
按部就班的生活虽然让人感觉有些乏味,不够有吸引力,但是客观的说这也是自控力比较强的一个表现。
自控力是一种约束自我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对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上,并围绕这个目标来去经营自己的生活。相反,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感觉上的好恶来行事,总是被自我本能或心底欲望的驱使,就很容易因为一些突如其来的刺激而采取冲动的行为,出现失控状态。
比如我们常说一个人特别情绪化,就是自控力不足的结果。这样的人很容易因为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发生情绪波动,前一秒可能还是高兴的,后一秒就可能闷闷不乐、焦躁不安,简单点来说就是喜怒无常。
此外,很多人经常把做自己和放任自我混淆在一起,认为做自己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享受每一天。从逻辑上说,这样讲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很多影视剧也是在强调这一点。
但是,就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我们的感受只在乎舒服不舒服,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寻求的是眼下即刻的满足。这些在很多时候和我们长远的发展目标是冲突的。
比如工作的时候,我们经常忍不住去刷朋友圈或者做一些其他事情,这些可以暂时让我们从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缓冲一些内心的压力。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就是舍本逐末了。
做自己和放任自我虽然追求的都是自我,但是一个追求是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自我,一个追求的只是感觉层面的自我,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一个是在追求,另一个人只是表面打着追求的旗号,实则在逃避本该承受的压力罢了。
适当的自控力对我们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也同样有一个程度的问题。过度的控制和压抑自我,就像过度的放任自我一样,都会对我们造成不利的影响。
有一位来访者曾这样描述自己:“我从来不敢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当我发现自己冲动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样会影响到别人,朋友会对自己失望,家人有可能会因此而生气,这是我绝对不愿看到也不能承受的。”
这种过于照顾别人的感受,或者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一样特质的心理,往往会让我们变的畏手畏脚,不敢去尝试和探索新的自我。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的失去活力。
很多人说自己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过于压抑自我,完全无视自己内心感受的结果。
所以,如果有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突然有一种冲动,特别渴望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时,我们未必真正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去做,但是要提醒自己,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可能是内心的一些感受被过于忽视了。
我们需要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探索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此刻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把它当成一个了解自我,与自己未知的一面相处的一个机会。
这样,冲动就不再是一种破坏的力量,而是一个探索自我的契机了。
来源公号:实用心理学(ID:watchgold)
作者简介:最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每天学一点,让你懂得自己,懂他人心理,生活回归快乐幸福。还有心理老师在线解答心理问题哦。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1031/15094424381381.jpg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EC1PDBDf_UxBs5BInKnA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