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更有效地准备公务员考试?

(2017-09-11 16:08:06)

如何更有效地准备公务员考试?

文/明正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先说背景:我15年国考,准备20多天国税局一次性上岸,本岗位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现在入职快一年了。笔试、面试成绩等截图都发在了公众号里,我就不上传到知乎了。


影响公考因素:专业+报考+实力+运气。


一.专业

专业对考公的影响极大,很多专业的人,每次招考岗位都只有一个,甚至是没有。所以报考公务员,先查看这两年公考招录岗位,看自己一般情况下能报哪个岗位。

二.报考

公务员考试有很多种,国考、省考、市考、事业单位考试等。你得想好你要参加哪个考试?

报考时要考虑到自己所报考岗位的竞争人数,对于一些不在意岗位、只希望有工作的人来说,实力不足的话,先去一些竞争小的岗位,先进去再说发展。

条件允许的话,报考前可通过亲戚、朋友、同学,了解一下报考岗位的相关待遇、工作情况。

三.实力

备考前,多看一些经验贴,知乎上、一些论坛上都有很多。我也写了2W字左右的经验贴,行测、申论都有,这里先把行测的经验贴发过来。


这次的经验贴大概有2万字左右,主要包括笔试经验(行测宏观+行测微观+申论宏观+申论微观)、面试经验(一二三四)、体检政审报道经验。

本章是行测宏观篇,主要包括心态部分、学习计划部分、复习策略部分、做题时的注意事项。


一、心态部分

关于心态这一部分主要想说的就是行测复习时的心态。行测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贪多,贪精。

贪多是指考生老是想着把所有的考题做完做对。你要是真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并且保证正确率的话,你就是神了。其实没有必要这样,行测也考验一个考生舍弃的能力,适当的放弃才能最大化的提高行测成绩。


贪精是指考生总是使劲的钻研一个难题,最后花费了大量时间终于会了,可是你是否想过,在平时复习时,弄懂难题就已经很费劲了。等考试时,你不可能有时间深思的,国考行测135道小题,每道小题平均不能超过1分钟,考的就是你的第一反应。与其攻克难题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都花费在简单题和中等题上。事实上,只要每个考生能把所有的简单题和中等题做完并保证正确率的话,基本上都能得到120左右的。


这一部分主要是告诉大家,适当放弃,切忌贪多贪精,只要掌握简单题和中等题就行,难题就没有必要掌握了,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精力的话,也可以自己钻研。比如说数量关系,假如有10道题,简单题和中等题就会有6-7道,大家复习以及考试时,只需做这几道题就行了,剩下的3道难题看都不要看。个人认为,这一点对大部分人都适用。


二、学习计划部分

为什么要有计划?一旦有了计划,考生也会有学习的动力,还会有一种紧迫感。曾经有一位考生咨询我,复习时老是胡思乱想怎么办?我说,你胡思乱想说明你没有紧迫感,如果你时间紧迫,等会就要考试,哪还有时间乱想事?


同时,大家在复习时,会延伸出各种担忧,总害怕看了这里,那里却没有看到,总害怕有所遗漏,而如果你做过计划,并每天按时完成的话,就不会有这些担忧。而是会想着自己每天要做的那套题,今天要分析完哪些错题,要总结完哪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每个考生都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大家看完我的计划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制订计划。下面我就写一下当时我的计划表和每日作息。


2015年国考的笔试是在14年11月30日,我开始复习的时候是11月1日,差不多是一个月(30天)。在这之前,我一点基础都没有,根本就不知道公务员考试是什么内容。


在我制定计划前,我先是做了一套国考的真题,包括行测和申论(除了大作文)。做完真题之后,我就知道国考笔试的总体情况了,然后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制定计划。

总计划肯定是完全掌握国考笔试。15天复习行测,15天复习申论。


行测有五大部分,根据每一个部分的分值和重要性分配时间,比如说常识判断(1天)、判断推理(3天)、数量关系(3天)、资料分析(3天)、言语理解和表达(2天)五大部分。分配时间,需要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这样分配时间的原因是我常识判断的基础挺好,而且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提高,所以我只花了1天的时间去把真题刷完了。判断推理这一部分,需要好好的看参考书,所以花的时间比较多。数量关系,我数学一直都不好,所以要多看,但后来发现没什么卵用。资料分析这一部分,公式是非常简单的,都是初高中知识,但是有首数法、尾数法等特殊技巧,需要大量的练习,所以花的时间多。言语理解这一部分,我没有看书,只是先做真题,只看参考书上错题那部分的资料,因为参考书这部分的资料太多了,没时间看。剩下的3天就是做行测真题,按分年的题型来做。


申论也是15天复习,不过我会在下次的申论宏观篇那里讲到。


制定好以上计划之后,就需要细化到每天的日计划。而我当时的每日作息就是上午学习4个半小时,下午学习4个小时,晚上学习6个半小时,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是15个小时,一个月的有效时间就是450个小时。所以大家复习不要看别人学了多少天,而是要看别人的有效学习时间。


三、复习策略部分


1.在刚开始复习行测时,你什么也不需要做,直接拿出一套真题,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之后根据答案,分析一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人都是文字类较好,数学类较差。


2.做完真题后,知道行测的整体题型、时间要求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行测五大模块分解,每个模块分别复习,把一个模块的参考书看完之后,先不急着看下一模块,而是要在规定时间内直接做那一模块的真题(分类真题),做完这一模块的真题后,最重要的步骤来了!!就是要分析错题的原因。


3.我们要分析本模块错题的原因,回忆一下当时自己的做题情景,是不是因为时间不够、粗心马虎、不熟练、不会做没看懂等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找对策,如果是因为时间不够,说明你不熟练,没有掌握好方法,那么接下来你要多练习一下参考书给的解题方法。如果是因为不会做没看懂,那么你就重新看参考书,根据参考书的解题方法来做题,最后的最后,如果你根据参考书的解题方法还感觉吃力,那么你就要勇敢而适度的放弃,因为考试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深思,你还不如把难题的时间腾出来用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当然,你可不要全部放弃。


4.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做题只需分模块练习、只做真题、模拟题的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可以做点、分析错题原因、根据原因找解决方法、适当放弃。


四、做题时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行测五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试卷给的建议时间,没有必要完全遵守,你也可以常识部分花少点时间,把多余的时间腾给资料分析。有条件的还可以完全按照考试具体上午下午时间来,9点开考,你就9点开始模拟做题。


2、每次做真题,都要当做是考试,这个是为了给你的身体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就是拿着题你就能做,什么外在事情,一切抛开。中途不要去厕所,我考试的时候就有点吃亏,考行测的时候我尿急,在那里一直犹豫是否去上厕所,最后还是去了。分心而且耽误时间呐。

3、做行测真题的过程中,如果一道题你耗费了一分钟,还没思路,立即放弃,随便选一个选项(建议选B或者C)就开始做下一题。行测的时间非常宝贵,.一定要留时间涂卡,或者是你也可以做完一道题就直接涂答题卡,这样会节省大量时间。 


4、做完之后,自己打分,错误的全部用红笔标出来。行测,一定要找出自己错在哪里?是马虎,是具体知识没掌握,是解题方法不对,是解题思路不对,一定要分开。知识没掌握的赶紧回书上找,搞懂,去网上查;思路没对的,当晚就要立即纠正过来,因为思维定式一旦形成,考试的时候,你很难改过来,一定要在模拟的时候纠正思路。


本章结束,下一章是行测微观篇,主要是讲具体题型的。


行测微观篇主要是讲国考行测五大题型的解题方法,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解题方法,不一定每个人适用,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前面要先说的是:


1.做题顺序。当时我的做题顺序就是试卷上的做题顺序,常识是最先做的,因为常识纯粹是靠积累,靠你的第一反应,用脑较少,所以做常识部分可以先让我的大脑预热一下,更好的进入状态。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2.做题时间。没有必要完全按照试卷上的建议时间来做题。比如说,常识部分可以只用建议的一半时间做完,然后把这个时间腾到资料分析或者言语理解。把得分低的部分的时间腾到其它地方去。这个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国考行测最重要的就是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言语理解这三个部分。


3.参考书。还是强调第N次,学习之前,先做一套题,掌握自己的强弱之处,然后才看书,行测书并不一定要全部看完。当时我行测参考书就有好几部分没有看,因为这部分的题我不看的话也就是错2、3道,花那么多时间看完参考书还不一定提高。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4.错题本。整理错题是极为必要的,但是并不一定是错题本的形式,一些人的错题本是把错题完整的抄下来,难道不感觉耽误时间吗?我认为正确的错题整理方式应该是在错题本上分类标明错题的序号,要复习的时候直接根据序号找卷子上的错题就是了。比如某行测真题错了,就可以在错题本上记载:2014年行测数量关系第5题错误。具体格式根据大家自己的习惯来。


行测,分为常识判断(20个题)、判断推理(40个题)、数量关系(15题)、资料分析(20题)、言语理解和表达(40题)五大部分。135道小题一共100分,每一个类型的题分值并不是相等的,其中资料分析、言语理解和表达的分值较高,每一个小题大约是1分左右。其他类型的题分值大约是0.6.当然这个权重是我自己估计的,主要是反映每一类型的题的重要性不一样。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常识判断(20题)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传统文化、自然地理、科技等等。也就是说这部分考的是社会各主要领域的基础性知识,要求考生涉猎广泛。因为我平常就很喜欢看书,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所以这部分我每次做的都挺好。个人认为常识部分不需要复习(考公共基础的需要),常识涉及的面太广,天文地理历史政治什么都考,读1000题最多就考1题,所以没必要浪费时间精力。


复习策略:如果时间充足(复习时间大于3个月)就可以把参考资料上的常识部分每天看一点,就当看小说了。事实上就算是国考不需要,看这部分也挺好的,这一部分都是各领域的入门基础知识,可以有效地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如果时间不充足的话,我就建议大家不要复习这部分,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在考试做题的时候直接靠自己以前的积累就行了。这一部分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第二部分是判断推理。判断推理(40题)分为图形推理(10题)、定义判断(10题)、类比推理(10题)、逻辑判断(10题)。


图形推理:有五大核心考点分为数量类、结构类、位置类、叠加类、组合类。而在这每一类之下又分为好几个小类型,比如说结构类分为对称性、直曲性、封闭和开放性。大家不要听我说的复杂,这些东西参考书都有,大家只要看一遍就能明白个大概,所以大家直接看书即可.但是大家一定要归类总结,就是做完题目以后,你要把考点写出来,比如12、13、14年,10道题,考了哪些知识点,对称轴、直线曲线、闭合图形等等,这么来对比,找出考察的共性。以后做题多往这么方面来想。


做题经验:

1.图形推理这部分我有收集的解题方法,字数太多,我就不贴出来了,大家微信我问我要,我发给大家。


2..图形推理10道题,大概有4、5道是简单题,3、4道是中等题,2、道是难题。分别对应的就是简单规律、中等规律、生僻规律。基本上所有的人看完参考书后,只要我们开始做题,大概有4、5道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规律的,比如说对称之类的题,这就属于简单规律。如果一眼看不出来,就属于中等难度或者是生僻规律的题,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参考书上讲过的那些中等规律和生僻规律。比如说若图形差异大,可考虑结构类、数量类(点、线、角、面、素)。若图形相似,就考虑相对位置和叠加等。最后如果实在想不出来,那么就极大地可能是生僻规律,比如说数量类的偏僻知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平常的做题中,就要求大家形成这样的思考模式:先简单规律---后中等规律-----最后生僻规律。也许有人纳闷:我怎么知道哪个规律属于哪种级别?我想说的是,每个人认为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所以这个规律等级并不是恒定的,你认为的中等规律在别人看来也许属于简单规律。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分类,然后考试的时候直接按照这个模式去思考。一定要培养好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好后再反复练习,就可以了。


3.关于空间折叠的东西,就折纸盒的问题。因为很抽象,推荐看蔡金龙的视频,“描点法”。来一题秒一题,看书太抽象了。大家可以直接在百度上面搜。

4.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大家一定要学会总结分析。横向纵向分析,相似的图形拿出来对比看看有几种考法,相似的考点拿出来看看会出哪几种图形。一周左右你就可以秒杀啦,后期的话就是把答案遮起来,自己锻炼反应速度。


定义判断:这一部分就是给你一个名词的定义,让你找出符合定义的选项。这一部分较简单,当时我没有看书,书上分析的很复杂,文字还很多,实在是没有必要去看。当然,又需要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做题经验:首先是快速的看一下概念,有个初步印象。之后迅速的划定关键词,比较选项。这样一般都能做出来。很简单,不多说了。


类比推理是给出2或3个有一定关系的词语,找出选项中也是这种关系的词语组合。书上还是分析的比较多,所以大家看书的时候主要是看那些不熟悉的关系。


做题经验:1.刚开始是凭借语感。2.语感做不出来的话,注意题干中词语与选项中词语相对应的词性。3.造句法很常用,其次是选项比较法。4.注意词语中的被动关系。5.把书上给出的所有关系都记住,就差不多可以了。


逻辑判断这一部分包括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可能性推理考得比较多。必然性推理比较难(直言命题和复言命题)。当时我看了一下必然性推理,发现有点复杂。所以必然性推理这部分我建议没条件的可以不看,看了的话很难理解,就算理解的话考试时又不一定做对,关键是考试时考的比较少,性价比太低了。


做题经验:1.必然性推理放弃。2.可能性推理中的常见迷惑选项(诉诸权威、诉诸无知、诉诸众人)需要格外注意,我经常错。但是很多选项中出现的一些词“许多”、“有人表示”并不一定是迷惑选项。3.支持、削弱的题都是围绕着结论进行的。4.要注意很多选项涉及到的概念都是与题目无关的。5.选择选项一定要选择最贴近题目的,不能选择虽然包括题目但是扩大含义的。6.复言命题蒙的时候可以选择那个最顺眼的,最符合现实情况的。


第三部分数量关系。分为好多小类型,刚开始我是老老实实的看书,后来做了一套卷子,发现根本就没有提高。有很多问题看书的时候能看懂,可一旦做卷子模拟考试的时候就做不出来,最关键的就是没有时间去让你仔细思考。所以到最后,我就把这部分放弃了,为什么呢?我仔细算了一下,如果我花20分钟做这15道题,顶多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对5道题。与其这样,我还不如不做,直接在考试的时候蒙题,就算是蒙的话也能蒙对4、5题,不如把这省出来的时间去做资料分析。不过据我所知,联考的数量比国考简单得多,知识点就那么几个,掌握常考点的解题方法还是能对个5 6 题甚至一半的。人品好的时候再蒙对几题其实和大神就差不多了,建议大家联考的时候,还是复习一下,关于这部分,我也是有解题资料,微信我吧,虽然我当时没有仔细看。


做题经验:我把数量关系这部分全部放弃,省出来的时间去做资料分析。我感觉数量关系这部分短时间(1个月内)很难提高。所以建议如果有像我这样数学不好而且做题很慢的人放弃这部分。当然如果你不是这类型的人,那么就按照参考书上的来复习,或者找我要资料。这里还要说一下蒙题的经验,我统计了历年数量关系的答案,大多是平均分布的,所以我蒙题只蒙一个选项,要么是B,要么是C。大家也可以试着总结一下答案的分布率。


第四部分是资料分析(20题),这一部分就是给出一些文字资料,然后从文字资料中找到原始数据,再运用一些基本公式进行运算。但是这些数据很庞杂,如果不掌握方法,根本算不出来。这些方法常用的是尾数法、首数法、有效数字法、特征数字法。这部分直接看书就行了,书上有常用的解题方法。


做题经验:1.个人归纳的是每则资料的前四小题都较简单,最后一问就较难。在做题时,可以根据时间适当的舍弃每则资料的最后一小题。2.对于常用的四种方法要多用,多做些练习(可做一些模拟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运算速度,就跟高中时的数学一样,知道公式后还得进行大量的练习,考试的时候才能又快又准的计算出来。


3.如果是蒙答案的话,选项总体是处于均衡状态。据我统计,每一则资料的最后一小题都不会选A,要么是C要么是D,大家自己可以归纳一下,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蒙题成功率。


4.资料分析不要一上来就满篇看题,耽误时间,拿到题直接看问题和选项,迅速从内容中找出关键数据计算,计算的时候也不要盲目,可以对比一下选项,看它们的区别,有时算出后两位就行了。


5.你可以分析下做的正确率高的是哪种,比如说数据里有比例曲线的会不会比较直观,比较好得分?而纯表格的会不会比较麻烦?同样是算题目,那种4个选项都要算最后得出结果的,在考试时是不是索性就猜一个比较省时间?还有一些常识或许是不需要算的。比如农村恩格尔系数,肯定往高里挑选项,至少不用盲目地算全部选项了。


6.这部分分值高而且有技巧,只要你平时复习的时候多用功,一定做得出来。对于其它题目,我推荐“直除法”和“估算法”,加减的东西善用尾数法,这个要条件反射。对于增长率之类的,先看选项,差很多的就取两位来除,很接近的就取三位,最近练习的时候多分析,养成习惯。直除法只要练一两周,速度绝对有提高。


第五部分是言语理解和表达(40题),题量占行测考试的25%。分为逻辑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这一部分可以先做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分清自己的擅长部分和薄弱部分,最后只需要着重看薄弱部分就行。如果有些地方已经掌握很熟练了,没有必要再看书。行测复习一定要做到抓大放小,抓重放轻。


逻辑填空主要是选词语或成语到句子里,这里主要有对应分析法(空缺处与前后文有对应关系)、选项判定法、语感。这一部分会涉及到一些成语的含义,所以大家应该每天都记5个参考书上总结出来的成语含义,避免因不理解成语含义而出错。这里我有总结的易混词语,做成了一个文档,需要的找我要。平时背一背,看一看就可以了。


阅读理解分为主旨观点题、推断下文题、标题提炼题。


主旨观点题:主要是先看首尾句、关联词(虽然、因此)、强调词(可见、其实)后常接主旨句,接着看倾向性。常见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过于笼统。


推断下文题:先看尾句,节省时间。当尾句提出一个概念,选项应该是介绍“是什么”


标题提炼题:散文的,注重意境。消息的,注重全面,标题应包含极端程度的词、科研成果、行业信息。寓言故事的,主人公一定不是重点。


语句表达:语句排序题,从选项入手,根据首尾句,根据关联词语,先判断首尾,后判断中间。

做题经验:这一部分我当初并没有全部看完参考书,只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掌握生疏的,错题较多的部分看完了。像那些只会错1、2个题的部分,我都没有看。一个是因为时间不够,另外就是性价比较低。一些技巧也是看的我找到的解题方法。

 


来源邀稿:正(知乎)  公号:明正的日记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911/15051172501957.jp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345057/answer/1079145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