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27岁就开始回忆了的高晓松,我更喜欢现在47岁了还卖萌的他

相比27岁就开始回忆了的高晓松,我更喜欢现在47岁了还卖萌的他
文/火养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601/14963066618335.png
1997年,著名乐评人李皖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么早就回忆》,评论高晓松的音乐,第一段就是——
在我们那一代大学生,谁没唱过高晓松写的歌呢?《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等等,他的歌特意为青春营造一种怀旧、浪漫的气氛,一方面它是小布尔乔亚情调的,另一方面它是豪情灼人的。青春年少的我们不知不觉就被歌词营造的氛围弄得感动和忧伤,回忆你的少年,童年,和永远不可能回来的青春。
许知远在他那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写这篇文章对他的震撼:
4年以后,我仍然清晰地记忆着李皖给我带来的震惊。‘这一年,高晓松27岁,但已经开始回忆。’1997年的秋天,我斜躺在北京大学28楼202宿舍里,这句话在从《读书》杂志粗糙的纸张中跳出来,柔情似水却准确有力地抓住了我涣散的神情。‘这么早就回忆了’,李皖在感慨的同时,开始寻找隐藏在一代人‘怀旧’的面具后的秘密。这是一个逃课的上午,屋内微冷,校园的树叶变得金黄,并逐渐飘落。这一年,我21岁,三年级学生,满脸的迷惘与偶尔的愤怒,四处表现着对于当时北大的不满。压抑,是我当时最喜欢的措辞,它被随时用来形容我的青春与校园生活。
谁的青春不曾如此呢?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以为27岁就是人生最美好年华已经失去的心境,谁都有过。所以,高晓松那种刻骨铭心的怀旧会风靡校园。
“27岁,本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年华,本应该朝气蓬勃、开创事业、一往无前,但他没有,他什么也不做,只是为过去感动。”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601/14963066892845.jpg
现在已经远远过了27岁了,但心态悄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年轻的时候我们喜欢给自己年龄做界限,30岁之前一定要做成什么,40岁之前一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人生步骤,但过了那个年龄后,我们突然不想再给自己设限了,甚至我们不再怀旧。至少不会像27岁那会儿一样,好像一切都经历的样子,好像往后的人生就是陷入琐碎或者单调了。其实不是,我们发现过了那段迷茫的年龄,才发现好的生活到来了。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五年前略显胖的照片和现在充满笑容身材很棒的相片,说,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那时候迷茫,陷入一段感情不能自拔,现在至少,懂得爱自己,每天坚持跑步的她,感觉整个人都自信了。可能偶尔还会悲伤,但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无路可走的世界末日。真的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601/14963067256532.png
27岁的高晓松,已经开始回忆了。但20年过去了,47岁的他却越活越通透。
高晓松做晓说,奇葩说,依靠他的才华和积累的人脉,在互联网视频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也摆脱那种感伤回忆的状态,在微博里时不时卖萌,偶尔发几张年轻时的照片,也是一种调侃居多。他不再沉浸那种回忆中不可自拔。
相比27岁就开始回忆了的高晓松,我更喜欢现在47岁了还卖萌的他。
人在年龄上很奇怪,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反正我觉得在30来岁和20来岁之间,中间有段时间,是一个迷茫时期,感觉就是从少年步入中年,中间隔了一个青年,而青春又总是会处于一种有欲望,但又找不到出口的时期,我相信大部分人的青春都会这样,所以会像高晓松那样27岁就开始回忆了,
看似写高晓松,其实我是写对年龄的感慨。我们在接近三十岁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年龄的紧迫感,内心里总以为过了三十岁就该如何如何,而很多事情如果三十岁还没做成,估计以后都做不成了,就像摇滚上著名的“27岁”定律(这个简单的数字在传统西方文化里本没有什么说法,但放在摇滚乐里,它却成为了很多摇滚巨星的死亡符号,27岁便被死神带走)。年轻的时候,会认为青春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全部。
但实际上不是,如果你能够保持一种求知状态,经常锻炼,可能到了四五十岁就可以看出你和同龄人的差别了。我相信一个健康的、活泼的、仍在学习的50岁,应该比停滞的、衰老的、得过且过的40岁,显得更为年轻。
人生那么长,过了27岁才发现,原来并不是结束,而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等真的过了那个年龄,我们才会和自己好好说话。我们不再焦虑于时间,不再执着于很多事情。所以,高晓松说,四十不惑不是到四十就全都明白了,而且到了四十,那些想不明白的,你也不想明白了。
一位年过四十的朋友说,好像过得忘记了年龄,会处于一种忘龄的状态。而且她发现不仅是她,而是她的同学都如此。就是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然忘记了年龄这回事,不焦虑,不执著,不羡慕,不攀比。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601/14963067509149.jpg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601/14963067885956.png
写《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许知远也41岁了,但现在的他更为从容,不再那么忧伤和愤怒。“在这座超过一千万人口的城市里,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在餐厅里、地铁车厢中、公园的长椅上,我很少碰到真正的阅读者。”许知远还在坚持他深度的阅读和他的情怀。
27岁就开始回忆的高晓松,到了47岁却像少年一样憧憬着诗和远方。
27岁活得像中年,而47岁活得像少年。
27岁的时候,会觉得人生就这样了,47岁可能会觉得人生可能还会有别的模样。
27岁的时候喜欢回忆,47岁反而更喜欢看前方。你还觉得世界更有一些可能性。
我认识很多到了一定年龄反而还给自己人生设置不同可能的人。
一个四十多岁的朋友最近离开了工作二十多年的出版业,并不是说她不爱这个行业,而是说,我想去看看其他地方了。新的生活正在铺开。从忙碌中突然松懈,晨风习习听鸟叫,从容地煮咖啡,烤面包片,悠然但充实地安排新一天的时间。
她在自己朋友圈里写道:“跟一个好友说,目前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每一天可以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安排一天的事,久违的不被挤兑的日子。也许像刚出狱的长期刑犯,摆脱桎梏,站在自由的大门口,对新生活有点儿怯生生但又身心通透地充满希望。出发,自驾青海湖、德令哈、格尔木……查当地气温,把刚刚收起的羽绒服取出来,准备路上听的CD,睡前读的书,以及各类电源充电设备,想象着绿草如茵的荒原,寻找故人曾经生活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依旧喧嚣,但到了这个年龄的你更多回归自己的内心了。
我们学会了和父母好好说话,明白了身体的重要性;我们不再假装微笑,我们可以把痛苦和坏情绪也当做人生的一部分,不再强求快乐,或者一味的乐观。甚至悲观也是可以接受。
许知远说:痛苦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改变,它就是伴随你一生,不能假装微笑。要对这个世界保持愤怒啊。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假装点赞的习惯,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601/14963068151394.jpg
来源公号:睡在时间里的人(ID:hezhenfayuhuoyang)
作者简介:特能坚持的摩羯座,湖南人在广州 现任职某公司,用读诗歌读名著的心写公号文。人生两大兴趣:读书&打羽毛球。理想是做写字的人里面最会打球的,会打球的人里面最会写字的。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601/14963069375088.jpg
https://mp.weixin.qq.com/s/j5ioLabknCYP3IzaUWR7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