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评价哈佛大学研究团队操作失误,导致金属氢消失?

(2017-03-03 14:50:07)

如何评价哈佛大学研究团队操作失误,导致金属氢消失?

文/刘慎修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这个事情其实还是挺严重的,并不像很多答主说的“重复一下就好了”那么轻描淡写。我把来龙去脉尽量说一下。(不是高压实验的领域的,如果对文章理解有偏差还望专家指正)


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做出金属氢本身,而不是一个“好用方便产率高一天造一块的制备金属氢方法”,是强行加压到495GPa(文中说的,后面还会提到)结果发现氢终于变金属了。物理学家很早就说氢在高压下会变金属,但是具体“要多高的压力”老是被实验打脸,直到DFT算出来个400GPa~500GPa大家终于加不上去了才消停了一段。这篇文章说我们就真的加压到了这么高的压强,通过反射率这么高发现氢真的成金属了。这类比的话大概相当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真的在实验里做出来了(虽然其实没有这个这么有名&重要),虽然大家早就相信这是原则上可行的但是实验做到了还是令人雀跃的。当然大家一看就知道重复肯定难得很,毁了多少金刚石恐怕也肯定是个悲伤的故事。


然而在这么高的压强下“压强怎么测量”其实是个挺麻烦的问题,这篇文章用的方法却并不能让人满意,于是最近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说这种方法测出来的压强是严重高估了,他们实验中并没有达到495GPa。另一方面靠反射率来确定变到了金属态是不够的,文章很可能只是发表了一些artifact,保不齐是氧化铝而已[1,2,3]。这个指责还是比较严厉的,相当于说文章的证据不足以支撑结论,虽然谈不上造假嫌疑,但是乱吹牛的罪名是逃不掉了。按说这样的文章难以想象能过Science的审稿,无论是发到的审稿人不够专业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杂志社难辞其咎。作者的名声当然也会颇受影响。


这种情况下倒也不至于把这个工作一棒子打死,对杂志社和作者来说,维持声誉的最好方法是亡羊补牢,尽快出一个勘误,用更准确的方法测量压强,并提供金属氢的更多的表征。尤其是在多年来大家都相信金属氢会在室温下超导的情况下,提供电磁方面的表征很可能是最有说服力也是大家最关心的。电阻和超导的迈斯纳效应的测量在高压环境下不是不可能,比如前一段的203K超导的工作[4],我想大家最希望的也不是文章直接撤稿,而是作者能够给出进一步的证据让大家信服。


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作者突然说样品坏了,高压实验的难度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需要多久重复恐怕也要看天吃饭,等于是说很短时间内很难回答大家的质疑了,这时候就轮到其他研究者懵逼了。这种情况下杂志社和作者究竟打算做什么来保证自己的声誉,我们只好拭目以待了。


[1] Physicists doubt bold report of metallic hydrogen

[2] [1702.04246] Comment on Observation of the Wigner-Huntington transition to metallic hydrogen

[3] [1702.07192] Comment on: Observation of the Wigner-Huntington transition to metallic hydrogen

[4] 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at 203 kelvin at high pressures in the sulfur hydride system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5/n7567/full/nature14964.html


来源邀稿:刘慎修(知乎)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303/14885237337295.jp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243215/answer/1487328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