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一手漂亮字?为你上一堂书法启蒙课

想写一手漂亮字?为你上一堂书法启蒙课
文/扶苏将军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一、我的学书的缘起、过程
先汇报我的学书过程。
我以前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一提到什么孔子孟子就有种老气横秋或特别土气的感觉,我上中学、大学那会儿特喜欢外国作品,我觉得那多洋气、精致,有品味。
一个是因为之前我画画,写字特别丑,没办法落款,对于一副国画,落款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画了画却不会落款
但是2015年春天看到一个朋友在写小楷《心经》,就觉得太美了,从而一发而不可收开始学习。现在心经其实好多人都在写。那时候我工作单位请来了我们当地书协老师给上了半年书法课。期间和一些老师有些交流也认识了一些书法圈的朋友。
2015年我学了一年楷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第二年:2016年也就是去年,我是学习了一年的小楷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还有南宋姜夔的小楷。我当初给自己一个承诺。写够一百斤纸就送自己一枚手工印章,实际上是给自己一个目标。
我的小楷练习
第三年:今年是我学习书法第三年的,我刚刚开始学行书,正在写赵孟頫的《千字文》。
二、如何学习书法?
要想学好书法,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书法。
1、书法的概念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传是这样描述的:
“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通过汉字书写,在通过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所以可以说学习书法,不是简单的练习线条,而是学习背后的这一整套中国文化,不然就是字匠。
书法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他是一种雅的文化。比如文学、绘画都可以是来源于生活,而书法不是。书法的最高的审美标准是要有文气、有书卷气,没有经过专门的书法训练的人是难以欣赏书法作品的。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作品都蕴含着太多的人文信息,历史上实际上没有一个职业的书法家,他们都是在文史哲等领域卓有成绩的,没有文化积淀写出来的字没有韵味。比如《文赋》作者陆机的《平复帖》,不懂书法的人看不出其中的美,但是真正懂的,一看都评价很高,一共84个字,拍出了天价的,甚至被誉为天下第一帖,专家考证说这是用一只破毛笔写的;再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陆机的《平复帖》
要想写好书法,就需要首先学习哲学、诗文曲赋……甚至京剧,很多书法家都是京剧票友,这是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书法实际上不是简单的线条的艺术,而是体现人格的艺术,需要强大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所以书法不可速成。现代人追求的是效率,书法却恰恰相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书法对人的学识、人格有很高的要求。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始学习呢?
2、书法的法则
我们的“笔体”已经形成,如果不是经过大量的、专门的练习,已经很难改变。我们学就是学的这个“法”,这么说很抽象,具体讲什么是法?很多人写的看上去不还错,但是从书法的角度你这字没有出处,不在法度里,没有传承,禁不住推敲。
为什么这么说?我给大家举例子。在书法上左右怎么写?
左(横短撇长,先写横)
右(横长撇短,先写撇)
左(横短撇长,先写横),右(横长撇短,先写撇)
就像“左”和“右”笔顺、在书法上写法的不同,不同时代的书法家、不同风格的书法家共同遵守的一致性,这样的法则,这样的一致性我们称它为书法的法度。从东晋王羲之到现代,经历千年,这书法的法度是不变的,而这法度正是我们要学习的。草书虽然笔画少,但是更讲究法度,绝对不是狂写乱写,甚至比楷书还要讲究。
再看一个永字,一笔一法。“永”字八法”。很多书法教学第一课都是从永字开始学起。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很多书法教学第一课都是从从永字开始学起。
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直笔为努,(用力也)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钩为趯(tì),(跳貌,与跃同)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仰横为策,(如策马之用鞭)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长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捺笔为磔(zhe),(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一个字能蕴含这么多方法,其他法则就更多了,执笔法比如悬肘、枕腕、悬腕,运笔法比如:中锋、侧锋,蚕头、燕尾(形容隶书的笔法),临摹法比如双钩、对临、背临、意临,还有一些很形象的专用术语,如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所以说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去写字。
那么如何掌握这个法呢?就是通过“临摹”古碑帖。
3、什么是临摹?
什么是临摹?“临摹”:临是临,摹是摹,是不同的。摹,把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描,属于摹。临帖其实就是照着字帖上自己写。对于成年人,我建议大家可以直接临帖,不必摹,就是直接对着字帖写就可以。
为什么要临摹?不同时代的古人解释“临摹”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笔法、笔画的质量),摹书得其间架(字的结构)。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问题又来了,我们临摹究竟应该临摹谁的字呢?
4、如何选择字帖?
(1)软笔:欧颜柳赵。初学可以从楷书开始,欧颜柳赵任选其一,选帖原则,选自己喜欢的,因为这几家有明显的风格上的差异。比如颜体比较适合大字,写出来很大气。适合一些大的匾额,欧体法度十分严谨,现在学欧体的人比较多,现在学习柳体的比较少,但是柳体也非常好,赵体略有行楷的意味,初学有难度不推荐,我现在的行书就是在学赵体。
今人字帖虽然可以让你的字规范,但是要想写得更有韵味,能够写出那种高古的美,甚至写出金石味,非要临古人书不可。有些人说古代的太难,我告诉大家,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欧阳询的字帖买了在家放了好几年,没用过,反而用田英章的,你不去做永远都是难的,一旦接触,发现那真是美,乐趣无穷,我临习古碑帖后,真是感觉飞速进步,后来我是今人书帖一概不临了。要是别人一看你的字王羲之,钟繇的味道,那格调一下就上去了。但是即便这样,民国,明清的书法比今天的也要好很多倍。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中,只能得下了,所以为什么要以古人为师,临帖一定选择古碑帖。
(2)硬笔:如果只写硬笔字,告诉大家字帖这样选。直接临摹古代小楷字帖,绝对出来效果好太多。这叫取法乎上,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系统的并不难,虽然代表书法最高水平,但是很容易上手。如果只写硬笔,我举例几个书家的小楷字帖。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可以。
王羲之、王献之、姜夔、灵飞经、钟繇
只要把其中一个字帖临好了就无敌了。
5、学书的时间和频率如何确定?
建议大家至少每天拿出半小时来。我前两年基本每天晚上一小时,有时候是两个小时,有时候周末写字台前一坐就是一天。并不需要太聪明,就要下一点笨功夫。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笔法、笔画的质量),摹书得其间架(字的结构)。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文征明十几岁才会说话,年轻时候写字丑,他活了八十多岁,写了一辈子,越写越好。人们形容“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或者说“老辣”那是对书法很高的评价。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兴趣。
我是一个字重复写超不过三遍,我们书法群里一大哥。是必须写到和原帖一模一样为止,有的甚至上千遍,到外地出差宾馆都带着笔墨纸砚,你相信他要是没有乐趣能这样做?这是书法本身的魅力。他说写出来一个满意的,自己能开瓶啤酒,这是真爱,而我要告诉大家,书法确实有这样的魅力。不试不知道。
三、书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
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失去了文化的自信,开始我提到认为中华文化很土气的成见也来自这种影响,一旦有所了解,才发现不是那样。几个最古老的文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圣书字,都已不能识别,都已经死了,只有汉字传承之今,甲骨文单子已知的是4500字,有2000字已经准确无误地识别出来了,现在还有专门从事甲骨文创作的,新华字典的常用字是3700多。所以为什么中华5000年文明能传承不断,没有文字,肯定是不行。
日本现在都非常重视书道,日本产的墨块、墨汁,宣纸、镇尺很多都不错。他们对优秀文化非常恭敬的。不知道前些天大家有没有留意这样的一则新闻。当地时间2017年1月5日,日本东京举办新年书法比赛,超过3000人参加此次比赛,庆祝新年到来。
这么小的孩子写的有模有样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的诗句
“微风时载幽香过,似报前山花已开”这句古诗我不知道出自何处,如果谁知道,请一定告诉我
我们国家也逐渐开始重视起来。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对书法绘画等的扶持。积极宣传推介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它是一个民族的符号。
四、学习书法的好处
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他能给你带来安静,是很奇妙的感受,他不同于你什么都不做时的安静,而安静又能带来更多的东西,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体会。我就说到这儿,这是不可言传的。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一个大姐在和我学毛笔字,她的理由说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因为写字动手又动脑。于是我就好奇就去网上查。发现很多的医学网站在专门论述书法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再去查,很多严肃的学术论文在论述书法与健康的关系,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又发现了这样一段话。
古往今来,书法家多长寿。有人曾经将明清两个朝代的帝王、高僧与书画名家的享年作了比较,大致结果是:书画家平均寿命80岁,高僧66岁,帝王则不足40岁。骄奢淫逸的帝王虽然整日里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可这正是养生之大忌;高僧心性淡泊,却是以修心为主,注重内在修为,而书画家可谓是动静兼顾,内外兼修,得以长寿是情理之中的。据初步统计,中国历史上有生卒年代可考的著名书画家152名,其中有109名活到70岁以上,享年80至90岁者亦不乏其人。如隋代智永活了近百岁;初唐四家之一欧阳询享年85岁;中唐虞世南89岁;晚唐柳公权高寿至88岁;五代杨凝式82岁;明代文征明90岁,黄宗羲86岁,董其昌82岁;近代吴昌硕83岁,齐白石94岁;现代书家张宗祥84岁,郭沫若90岁,张大千84岁,黄宾虹93岁,沈尹默88岁,林散之87岁,孙墨佛年逾百岁,舒同93岁,苏局仙110岁,董寿平94岁,刘海粟99岁,沙孟海94岁,许德珩100岁,赵朴初93岁,启功93岁,太多太多,不胜枚举。而我国历代能查出生卒年代的皇帝209人,其中活过80岁的仅4人。有趣的是,这4位皇帝都爱好书法。他们是梁武帝萧衍活了86岁,唐代女皇武则天活了82岁,宋高宗赵构活了81岁,清乾隆活了89岁。
这个统计当然不一定科学,只是看看娱乐一下,顺便了解这些书家。
最后我想说,大家练字,受益的是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和书法结缘。因为我已经体会了种种好处,所以才敢斗胆推荐。
(注:文中日本东京举办书法比赛的三张图片来自中新网)
如果您想知道如何正确地选择笔墨纸砚,请为我点赞,如果人数多我会开一篇关于书法入门的基础帖,带你从零开始学。
来源邀稿:扶苏将军
微信公众号:扶苏将军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217/14873115778561.jpg
http://www.jianshu.com/p/8feb8e7bf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