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里,你最好要趁早习惯独处

(2017-02-09 16:01:07)

大学里,你最好要趁早习惯独处

文/戈漠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209/14866272548896.jpg

-01-

逛微博时读到了周国平的一段话,感触良深。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意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即使曾有人踏足过,也很难留下他的足迹,因为不是自己觉得他乏味,就是他觉得自己无趣。

单独的个人其实也可以安然生存在社会里,不像群体性动物那样,离开了集体就很容易落入天敌的虎口。

每当接触到一个新环境时,我们都曾拼死拼活,用尽各种办法,想尽快融入到里面,哪怕舍弃掉自己宝贵的时间或者爱好。

在大学里,有时候挖空心思地融进不适合自己的圈子,最后自己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只会徒劳无益。

我很喜欢这样一种说法:低质量的社交,还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所以在大学里,你最好要习惯独处,而且越早越好。


-02-

我有两个从小学到现在,关系一直都很铁,又时刻保持联系的好朋友。每年过年,我们都会抽出时间出去聚一聚,吃吃饭,聊一聊自己的生活状态。

今年也不例外,三个人,不缺席地聚到了一起。

因为三个人都刚步入大学,吃饭期间,我们聊着聊着,所以就聊到了和各自的室友的关系。

其中,朋友A谈到自己的室友,满脸的失望和无奈。她说:“我那群室友都挺‘高冷’的。一位经常夜不归宿,成天和自己的小男友粘在一起,偶尔回来一次,见着面了也还是冷乎乎的。另外两位在寝室里也不怎么爱讲话,都各干各的。”

朋友A平日里是个热情人,喜欢结交朋友,跟相识的人碰面了会微笑着打个招呼。

可谈到自己的室友,她满腹狐疑,问道:

“戈漠啊,室友之间不应该是最熟悉的伙伴了嘛,为什么大家宁愿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爆嗨,也不愿意搭理别人呢?我叫她们一起吃饭,可没人去;我上课时好心给她们占了座位,还不领情;周末约她们出去逛街,也总会被一句冷冰冰的“没空”给堵回去。”

我心里闷了一会儿,回了句:“没空都是借口,根本的原因还是别人懒得搭理你,你要习惯一个人独处。”

后来我又从朋友A嘴里知道,她因为自己的热情总被浇灭,内心有一段时间感到极度的孤独和失望。她埋怨大学为何跟以前不一样,多数朋友召之不一定来,挥之立马即去,对自己总是忽冷忽热的,大部分时间感觉自己一个人在度过。

其实在大学里,孤独是一种常态,而我们最好要早一点习之为常。


-03-

刚进入大学的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我也曾试图融进各式各样的圈子,寻找自我的存在感。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并非所有的人都和自己志同道合,也并不是所有的圈子都适合自己。

有时候自己费心尽力想挤进的一个外表上看着光鲜亮丽的圈子,等到真正踏进去了以后,会让自己大跌眼镜,发现它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大学里,摆在我们面前的就简单两个字:现实。

没人会刻意在乎你的存在,也没人会关心你的状态。多数人只会成为自己的泛泛之交,不必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习惯自己一个人生活,才是你向世界展现的最漂亮的姿态。


-04-

习惯独处并不是性格孤僻冷淡,而是生活里所需要的一种方式。

我很喜欢一位青年作家,他写过一本书叫《比生活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独处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并不是将自己圈在个人逼仄的小世界里狂欢。

我认识一位跟我关系还不错的朋友,他是新疆人,信仰伊斯兰教。

我总是看见他一个人去教室,一个人在清真食堂吃饭,一个人泡在图书馆学习。他住我对面寝室,因为他信仰伊斯兰教,有很多禁忌,所以基本上不和室友出去吃饭,我经常会看见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寝室。

有天,和他一起去教室的路上,我好奇心突发,问他:“兄弟,我总是看见你一个人在生活着,你不会觉得孤单无聊吗?”

他的回答让我很讶异,也很佩服,“不觉得啊,一个人的感觉挺好的。我有自己的信仰,不会感觉到孤独,况且我也习惯了独处。我自己有禁忌,不能委屈别人,而来将就自己。”

虽然我看着他表面上总是一个人,觉得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是冷冷清清的,可之后我才明白我的想法很幼稚。其实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并不会因为常常独处而性子变得冷漠孤僻,内心产生空虚寂寞,其实他待人很热情又很大方。

习惯独处对他来讲或许早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会想要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完美,才有动力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那位朋友也因为甘之如饴地享受自己独处的时间,所以在“新生杯”辩论赛里荣获了“最佳辩手”的荣誉称号,在“中华魂”大型演讲比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因为把独处过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他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05-

大学里,混迹多数场合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有些人认为多加一些部门,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在大多数人眼里,宽广的人脉就是认识了很多的人。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显然是不成熟的,他们理解的人脉还停留在了字面上的意思。

真正的人脉并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愿意来认识你。

你会发现,优秀的人身边总会是一群优秀的人。那些成天嘴边吹嘘自己今天认识了某某大神、明天又结交了某某大牛的人,他们的人脉也只不过是看起来厚实,其实他们还根本没有资格进入那些大牛、大神的视线,因为他们的气场与大牛、大神相比,差了可不止十条街。

况且有多少人愿意来认识你,也不能完全决定你的人脉,最关键的其实是这群愿意来认识你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愿意帮助你。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会有闲心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才有一腔热情去把自己变得比别人更加优秀。

只有把自己变得优秀了,才会有好的人脉,因为优秀的自己本就会成为人脉。


-06-

与其将就低质量的社交,还不如选择高质量的独处。

人可不能总是活在太多的圈子里,还是要让自己适当脱离一些,放空放空自己。人要活得热腾,可也要活得有质量。

在大学里,趁早习惯独处吧,因为总有一天,现实会让你明白一个真理:你在别人眼里,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选择享受独处,在宁静的岁月里,耐住寂寞,捂住自己的耳朵,躲避别人的狂欢,然后好好修炼自己。

等到有一天,你站在了最高的地方,活成了别人渴望的样子,你就可以漂亮地甩给那些曾经鄙视过,戏谑过你的人一句话:其实,我从未把你当回事。


来源邀稿:戈漠(简书)

作者简介:戈漠,一只外表文雅内心却狂野自由的大蓝孩,立志在文字里做个潇洒先生。

微博:戈漠supreme 个人微信公众号:戈漠的橄榄树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209/14866269426745.jpg

http://www.jianshu.com/p/6f7a7d3a548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