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不能总是活在失败里,得学会对大脑玩点反间计…

(2017-01-21 16:17:31)

人不能总是活在失败里,得学会对大脑玩点反间计…

文/杠上花o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知乎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话题:

人类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这个话题里的答案都算是十分大胆而有趣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两个...

这个世界的空气闻着是无味的,是不是因为我们从小就闻这个味道闻习惯了,就把空气定义成无味呢?如果一个外星人来会不会觉得地球好臭?

“大脑是你最重要的器官”——这是大脑告诉你的。

说实话,刚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我一阵发愣。

可笑自以为是的我们总觉得很了解自己,但到头来不过还是活在大脑的想象之中。

这就像孙悟空好不容易飞到了天边石柱下,正准备得意的撒尿时,却惊觉自己还在如来的手心。

冷不防一阵失禁...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3213553-e863e7a6f89df57f?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当然,人们都说少见多怪,这总是有道理的。

吃过太多山珍、去过太多名胜的你,自然就不会像个没出过门的孩子一样,对着一盘松茸、一座宫殿称奇!

你以为这是成熟,其实不过是丧失了惊喜的能力。

而让我意识到被大脑迷惑这事儿是少见多怪的,其实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的介入——习得性无助。

当我看懂了这个现象之后,我才终于明白:

原来大脑一直在生活工作的各种层面,尽情玩弄着我们...


 

 

(1)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搞出来的名词。

虽然我觉得他做这个实验时,简直就像一个死变态,但是又实在不能说它的结论不牛逼...

当时他找了条狗来,把它关在笼子里,然后开始实验。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3213553-3c205c4f6f99b9ed.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实验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

你知道,狗关在笼子里嘛,逃避不了虐待。于是就像《监狱风云》里总是被打的小弟一样,只能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

而在多次实验后,心理学家发现...

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也不乱窜了。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到了最后,他甚至连“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

原因据说是因为它们已经知道这些本能都是无用的,已经产生了绝望和无助的情绪...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看上去是毛用没有的实验吧?有没有种想电心理学家的感觉?

但是,他在人身上的启示确实有它的可取之处: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

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大部分事情自己都无法胜任。

而这对我们的生活,至少在两个层面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3213553-0a7d960140d661c6.GIF?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一、习得性无助的层面

 

我们身边大多数的“失败者”,基本都满足了“习得性无助”里自我设限的条件:

经常被分手的恋人,会对新的感情有很大的恐惧,总觉得是自己不好,甚至不愿再做尝试。

那些业绩平平的销售人员,如果几月没有签单或者总遇到领导抽风、被客户拒绝,也会开始自我怀疑,反而就更加不努力。

在班级里,也总是会有这样一个常被欺负的孩子,它并不是每次被欺负都没反抗能力,而是因为之前的反抗失败,让他觉得反抗是没有意义的,最终才选择默默承受...

诸如此类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现象,虽然我们知道某些限制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本可以逃脱,本可以打破,但这些人偏偏没有这样做。

而最无奈的是,他们自己也算受害者,你还不能责怪他们...

这就让我想起有句段子这样说过:

凡是学习的场所,门口停的都是奔驰、宝马、路虎等等; 而在网吧、游戏厅门口,停的都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

它后面接的话,是一句要发财就要学习的鸡汤,这当然是正确的屁话。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3213553-8f9174b46d67a16f.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

穷就是因为习得性无助啊!

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穷,并且学校、工作、家庭里的日常,也没给他带来足够的成就感,他就是会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的。

所以当他很多层面都遇到打击,但生活又需要成就感的矛盾时刻产生,自然只能通过在游戏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找到满足和掌控!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先有穷后迷游戏,而不是先迷游戏后有穷。只是这种难以打破的怪圈,造成了穷的恶性循环罢了。

这才是习得性无助的可怕之处,更是反鸡汤“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那你努力有毛用”能够盛行的原因。

而能不能看破这种习得性无助,就成了是否可以走出怪圈的第一步...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3213553-d4c78f31794709b1.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二、以小见大的层面

 

刚才讲了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的例子,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不断的重复某种经历,你的大脑就会帮你自我定义

比如你总是考试失败,总是被老师批评,大脑就会给你自我定义为差生,然后慢慢放弃学习。

如果没有学校和人等环境的更变,基本就成了一个差生恒差的循环...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定义的过程,同时更证明着大脑以小见大的模式...

生活小事的积累,对人的大脑观念也是会形成巨大的影响的。

这种解释逻辑,甚至可以追溯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

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有个叫陈蕃的少年郎。

这货是个读书人,可能当时课本洗脑也很严重吧,所以他和那会儿的大多数学子一样,都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于是也就像个当时的读书人那样,整天窝在一间房子里,不知道是在打游戏还是看书。

但这人唯有一点和别人不大相同,就是他的房间又脏又乱,并且从不打扫!

其脏乱程度,甚至连熟悉他的朋友来了,都找不到一个地方落脚...

这样的状态一直过了很久。

终于有一天,他老爹看不下去了,于是来到他跟前骂道:

你丫,为什么不扫地?

陈蕃答:我是要治理天下的男人,怎么能去为一个房子服务?

爹怒:你个房子都搞不定,你搞个毛的天下?

少年郎大惊,这才恍然大悟...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3213553-2f1705b65475333b.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这就是典故的大概了,也是我所知道最早的以小见大的模型。

当然,你可能也会好奇,两者是否真的有强相关性,扫地这样的小事,是否真的会带来那么大的影响。

而要想知道这些答案,就需要我们先回到日常...

生活中,我们说某人是个固执的人,他就可能很多方面都死脑筋;我们说一个人傻逼和屌丝的时候,他就不止一件事情做的猥琐...

人们细小的行为,组成了大家对他的整体印象。

同理,行事说话时,我们没留意到一些微小的坏习惯,也在影响着大局。

比如,总是随意放弃自己计划安排、不按时起床、不兑现诺言的人,做大事的时候,也喜欢朝令夕改,因为他的大脑已经习惯了给“不遵守”自圆其说...

总是打点小牌、玩两把麻将的人,看似无伤大雅,但是不知不觉培养了赌性,在大的决策时也喜欢抱有侥幸心理。

坦白来说,就是无论你被动成了一个没有坚持力的人,一个随便的人,还是一个不守承诺的人,这些其实都是生活小事积累以后,大脑给你下的定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大脑对世界的理解模式其实有些关系。

而如果要用通俗的例子讲解的话,这和不高兴时人们爱看幽默的电影,紧张的人会蹦蹦跳跳的原理也相差无几...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3213553-8c2379e730cd0ed5.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怎么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心情不好,需要的并不是安慰,因为你会发现越是有人安慰,你越是伤心。而有效的做法,反而是看场幽默的电影,去发笑去放松。

为什么?

通常来说,有人安慰这种情形,在记忆里本就是悲伤的必需品,所以你会觉得这种情形下,自己本就应该悲伤。

而当你转移了注意在电影上时,一时的代入让你忍不住发笑。而肢体对笑的记忆,又是心情愉悦时产生的。为了行为和记忆的匹配,为了避免认知失调,所以大脑就主动带入了这种快乐的情绪...

这就像紧张时候蹦跳,是因为大脑对蹦跳的记忆是来自开心状态下的,而你紧张时蹦跳,无疑就是利用肢体的记忆,强制的改变了大脑的印象,所以紧张会有缓解的效果。

更多如“大吼大叫是在寻找勇气打消恐惧”的例子就不再赘述,而这些种种和“小行为大影响”其实异曲同工...

生活中,很多你看似无伤大雅的行为,无论在你的经历里,还是见闻产生的记忆里,大脑本质已经有了对它的看法。

所以看似毫无影响的小事,大脑却对你这个人的行为有了依靠记忆的判断,而当它潜在定义以后,就会反向开始指导你的行动...

正因如此,古人才一直强调“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本质上都是害怕在小事的长期影响下,人的观念被动成型...


(2)

看了两个层面的影响,其实解决之道已经呼之欲出。

具体做法,当然就是和大脑玩一场反间计...

既然大脑说了,失败让你习得性无助,那么我们就该不断体验成功。

既然大脑给行为带来记忆,会以小见大的影响结果,那么就让优秀成为习惯。

                                   

我写过几篇文章,劝人写作。

但我却很少提及要靠写作赚钱。原因是我深知目前靠它赚几个钢镚的本事,还没什么指导意义,反而加强无助感。

但我又一直坚信写作好,说来道去只是因为这么一点:

它能促成主动学习的同时,还能低成本带来成就感,体验完成一件事的感觉。

我们习得性无助,就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但本质上,只是因为经历了太多失败的打击,带来的错觉。

而如果你开始写作,把它定义为体验做一件小事情的时候。

它的特殊形式,就会让你及时收到反馈和认可,同时又找到那些和你观念相同的人。

那种完成文章的成就感,那种你也可以的体验,会让人瞬间明白自己并不一无是处,成长路上也并不孤单!

当然,这样的形式,不是每个人都适用。说这些,只是为了告诉你,从小事体验成功,是打破习得性无助、重建信心的一大途径。

而写一篇文章,画一副画,这些不过是日常最简单且有建设性的塑造过程。希望你也找到自己的形式,从类似的小事下手,学着不断积累成功,向大脑证明你的能力...

也千万别担心你知道目的后方法就不再灵验。

你知道多熬夜有害健康,不也在熬夜么...

                                 

既然开始做,那么就应该做好。当然,做好这事不是结果的要求,而是态度。

在做身边小事的时候,是否严于律己,是否态度是否端正,往往是大脑能否被利用的关键...

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在讲究习性的养成,讲究做好小事的意义,这不会没有道理的。

部队让军人把被子叠成打仗时候毛用没有的豆腐块,为的就是让他们养成遵守命令,严格执行的习惯。意图就是用小事,给他们塑造“规矩”的概念....

理所当然的,在执行层面他们都成了优秀的人。

所以,如果你也有了优秀的方向,请先记得从“优秀”的小事开始。原因只有一个:

当优秀成为了习惯,记忆就会支配你的行为


来源邀稿:杠上花o

作者简介:杠上花o,简书作者, 重新思考,旧的生活。

微博:一笑莫贪留  微信公众号:破而后立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121/14849864724992.jpg

http://www.jianshu.com/p/0c5ac6664ec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