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小说销售榜单TOP10真的值得一读吗?

各大小说销售榜单TOP10真的值得一读吗?
文/冬五年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每到年末年前,不只是某宝,各大平台都展开了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以X当网亚X逊为代表的各大书城也都打出了幅度很大的满减口号,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把销售榜当做自己的一个参考选择标准。
所以在连续更完多篇书摘书评后,我的第一张主题性书单就想从耳熟能详的“畅销书”切入,结合亲身阅读感受谈谈亚X逊小说榜单TOP10真的值得一读吗?给大家一个参考。
1《追风筝的人》
“生动““易读”其实符合所有畅销书的特质,为我们讲述一个的故事,然后来个什么心灵治愈。但是与其说这是一本畅销书,不如称它为一部丰富饱满完整使人大开眼界深受感动又备受震撼的的文学作品。
我觉得《追风筝的人》类经典远高于此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大开视野的能力和在读书过程中引发的无限思考和历久弥新的震撼力,我们需要一些更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积累和东西,毕竟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鸡汤鸡血治愈真的太显单薄枯燥无力。
我是很多年前看过电影,只记住了“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最后一句,几年后更是完全忘了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事情。而今在认真地读过小说后,我才感受到这本书强大的文字功底历史背景和文学底蕴,而联想对于电影的模糊记忆,不禁感叹电影的神还原和小说作为基础叙述的完整细致和文字又区别于影像的独特魅力。
结论就是电影我肯定会再刷一遍的,在原著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影像的直观,但是原著绝对不可代替。
如果你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话,五星推荐,认真阅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震撼和惊喜。
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本书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其中一篇,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1942年和第二任妻子在里约热内卢近郊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可以说这是一本让我叹为观止不停感叹实为经典的好书,让我从不同于《追风筝的人》风格的另一方面深刻体会到世界名家短篇小说的魅力,为之着迷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被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狠狠抓住,想要一口气读完舍不得放下。
读这七篇短篇中篇的时候我就用到了那个最快检验这是不是一个好故事的方法:读完这篇后放下书,也不去回看,闭上眼睛我是不是自己就能重复一遍大概的故事情节?
经典就是有这中让人过目不忘记忆深刻的能力,在简洁有力的叙述中它从不刻意告诉你什么,最后鸡汤式直接给出一个什么可以标注的治愈好句,而是需要你停下来,想一想,这个故事的启迪意义,值得反复推敲品读回味。
在如此阅读体验之外,让我想起指导写作的一本经典英文原著《Made to stick》,如何让创意更富“黏性”?从六个必要点切入,而六点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完整体现不禁让我感叹,这简直就是短篇小说或者说是写作教科书的典范。
因为写作也是我从读书中为个人寻求的现实意义之一,所以我也会常常往为我所用的方向汲取思考总结,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书中仔细寻获那些你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想听故事或者说想感受一下短篇小说的魅力,这本书是大师级的五星推荐。
3《解忧杂货店》
感觉这本书普及度之高堪称街书,作者东野圭吾,这个名字大家也都很熟悉,《解忧杂货店》是继《白夜行》后他很受欢迎的作品,但不是他以往风格的“推理”或者说是“不是案件的推理”,而是“情感的救赎”,以一家杂货店的名义,通过书信这种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方式,帮助找回现代人内心流逝的东西。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整体出发点的创意。试想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门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无论你挣扎犹豫,还是绝望痛苦,都欢迎来信。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奇妙的事情不断发生,种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又在如此生命中的一次次偶然交汇中不断演绎,实为有趣。
我本身也是很喜欢“书信”的题材,虽然它被普遍使用在小说像《查令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解忧杂货店》等等数不胜数的书里。但是“书信”本身就带着一种“复古”的情怀和一丝由好奇引发的神秘,有种让人无法抗拒也无法言说的魅力。
相信这是一本不必做过多推荐甚至不需要太多理由,即使是“跟风”,大家也会愿意去读一读的好书,因为你可以找到属于你的牛奶箱,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4《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是谁?他们又是谁?莉迪亚为什么会死?她是怎么死的?并非推理,这本小说也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了我,迫不及待想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
这是我展开主题阅读后第一本阅读的书,也许是那时对书的要求不高,也许是因为找到了强烈的共鸣,但是对这本的喜爱体现在当时就是在kindle上借阅后又买了一本纸质书想送给一个我觉得会需要它的朋友。
抛开噱头和头衔,我觉得这也是一本会轻易勾起你求读欲,最重要的是可能会引发你强烈共鸣的一个故事,因为它所反应的社会现象是我们身边熟知的故事,非常“中国”,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中国气息。
真正能够摆脱他人眼光的都是勇士,能够做到的人其实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了获得喜爱而扭曲自己,我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喜欢的人,这样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才会有获得幸福的根基。
值得一读,推荐给你。
5《偷影子的人》
同样是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但是不同于《追风筝的人》带给我的巨大冲击震撼,这本书给我一种很平淡但是又回味无穷的感觉,不出彩不不震撼但是轻松温暖感动愉快,和《孤独小说家》一样给我的感觉是一杯会让我流泪的白开水。
和马克李维的其他作品比如说我读的他的第一本小说《如果一切重来》以及《伊斯坦布尔假期》《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等书相比,在《偷影子的人》这本书上我好像突然找到了很多畅销书的共同点,大概就是治愈性轻小说,在轻松易懂的阅读体验中又不乏一丝丝温情的感动和必要的创新与想象力,一般都是轻快,温暖,有趣。
涉及童年,亲情,爱情,梦想,友情等每个人必经的话题。《偷影子的人》就是这样一本轻快有趣又能在平淡中引发思考的轻小说,加上关于"偷影子"的设定确实非常新颖具有想象力,偷了别人的影子就能看到那个人的记忆,所以即使只为创意也值得一读。
6《一个人的朝圣》
朝圣之路就是自我救赎之路,总览本张书单中的很多书比如《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等治愈往往都离不开“自我救赎”这个话题。
而相比于其他,这本书的构思也很巧妙,同时涉及了“信”和“走路”这两个话题切入,同时大段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主人公在走路这种最简单重复的动作进行的同时,大脑也在做着复杂深刻的反思,一路上边走边回顾这一生,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遇见新的人事,一步步开启新的人生。
在这里非常引起我共鸣的点就是其实无论是一个人走路还是朝圣,都像是我所经历过的也是最爱的“一个人旅行”,因此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好段好句来迎合我的共鸣,并从中更加确信何为“旅行的意义”。
(当然,如果你没有一个人旅行过或者并不不喜欢这种方式,那你可能就无法感受这种共鸣,所以说读书就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你所用,从书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意义。)
它没有那种让我想一口气读完的欲望,因为这段朝圣之路实在是太长太长太长,也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冲突和悬念,就是最简单的像阿甘不停跑步一样的不停走路,然后脑海里在不断回顾这一生,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事,还有大量出彩的景色描写,所以我如果不是代入了自己一个人旅行时相同的那种感觉,可能就读不下去。但是生活本也是平淡的,在路上回顾一生的路途也应该是缓慢的,所以细水长流每天读一部分然后最后一口气读完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如果你刚好喜欢走路,跑步,或者独处,一个人旅行,那么《一个人的朝圣》应该会很适合你。
因为我相信其实无论是走路,跑步,还是一个人旅行你更热爱的都是这些简单的外在为你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清晰思路和积极现实意义。
7《孤独小说家》
读这本书时是在一个极其安静平和的下午,我和爸爸两人各自坐在客厅的两角,安静地看着自己的书做着自己的事情,那个下午时间平静阳光温暖得出奇,读完全书后我感觉这就是一杯让我流泪的白开水,平淡中又让我被一股力量激励。
我第一次那么专注安静地在一个有阳光的午后完整地看完一本书,看完这本书我真的有被感动激励特别开心,而后不到一个小时我就接到了外公因事故意外突然去世的噩耗,所以这本书对我也有一些记忆点的特殊意义。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我们看了开头就能知道大致情节并猜到结尾的小说,描述的也都是作家生活中琐碎的事情,作者细腻地将生活中平淡又琐碎的事情娓娓道来,普通的就像身边的街景。
但是看到最后,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泪流满面,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我们自己,也许我们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也不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但是我们踏实工作,认真生活,让人放心可以依靠。
也许这才是生活的真谛,生活本来就是琐碎和平淡的,但幸福也往往留存于我们日常生活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坚持自己的梦想永远会让人振奋让人感动,它会让我觉得我自己的人生同样值得期待。
关于“梦想”“坚持”,推荐给也许正处于迷茫的你。
8《岛上书店》
读这本书,给我一种真实的人生触感,因为书中的那些人物,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温暖可爱的陌生人。他们的烦恼和我们一样,他们的痛苦我们也领略过,他们的缺点我们正好也有,他们的新生,也给了我们正视苦难的勇气,也正是这些平淡的琐事组成了我们充满温情与感动的生活。
如果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爱书人的圣经”的话,那爱书人在《岛上书店》也会找到共鸣。尤其是书中折射出的书店老板对于爱和阅读的理解让我印象深刻。
强烈推荐给每一个爱书之人。
正如书中所言: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会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会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9《查令十字街84号》
相信很多人都是和我一样,在看了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之后,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讲的是什么呢?而且开始以为这是个爱情故事(某种意义上算是吧,柏拉图式的爱情?)
刚开始一眼看上去“尽是些求购邮寄书本的琐碎信息,所以如果你并不是真的爱书,或者说并不了解并且喜欢那种写信的感觉找不到代入感和共鸣的话,就会觉得无聊快进,看完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对一些人来说,这本书就是花了时间却没悟出个所以然,看到最后也只剩下戛然而止的莫名结局。
中文版的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这本书的主体内容也就是海莲和弗兰克往来二十多年的书信,后半部分则是随书附赠的纪念别册,长文荐书。
说实话,对我来说,后半部分长文荐书部分实为更加精彩,不仅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本书,重要的是它对于“读书”“书”“爱书人”等很多点的诠释解说都让我觉得共鸣感叹实为精彩,像一篇篇可圈可点的议论文,是离不开原著又让我觉得更甚的推荐。
如果你看的是中文版的话
也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吧。
10《摆渡人》
在此想引用几个亚X逊的书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买书不仅不能看腰封,也不能看封底。还告诉我们外国也有玛丽苏,更苏,苏到死不停歇。一句话说,这是一个平庸的傻白甜女主死后邂逅意淫出来的高富帅摆渡人的故事。”
“读到20%的时候我怀疑是翻译水平不够,因为叙述语言实在是过于平淡,毫无亮点,看见这本书封面上写着“令千万读者灵魂震撼的人性救赎之作”,“畅销欧美33个国家的心灵治愈小说”,总觉得也许高潮部分会很精彩,不如再读读看,但是读到57%的时候,实在是读不下去了,情节空洞角色塑造牵强,内容空洞笔触生硬粗糙,情节更是生硬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
本来我以为读不下去或许是自己太挑剔,现在看了以上为代表的普遍差评才发现原来这是共鸣——那些唐突鲁莽直接跳出来的烧脑情节,感觉就是真的是毫无逻辑,情节单调臆想虚构夸张,实在是原来国外也有玛丽苏,这种心情
这是第一次有“烂书”的感觉。虽然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眼光也会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时候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挑剔,觉得其实每部作品能出版也必有其闪光点,因为自己也确实如此,常常就算是别人说烂的也总能从中有所收获,不论大小,更多的人个人感受力的问题。
好书都读不完更何况好书之上还有经典,所以留更多时间给那些更有意义的选择吧。(大概这也是书单存在的意义之一,噱头不可全信)
所以鉴定完毕,《摆渡人》不推荐。
对于“阅读”,我认为横向阅读种类和纵向阅读量相结合的有条理的“专题阅读”会和你有助于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认真来说,一个人受一本书“影响”,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这是读书最大的乐趣之一,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
而且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
读书时,无论是谴责还是辩护,都是极其狭隘的立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理解,其中既有抗争,也有共鸣。所以看书过程中的思考和书毕后的总结,都是必不可少。
虽然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看书的眼光也越发犀利,但是还是应该承认“畅销书”尤其是这些国外畅销小说,在强大华丽的营销包装之外也一定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凡是认真阅读,用心思考,必有收获,所以我们不妨就先从“初级”入手,不求甚解,为你所用,也许能够于平凡中读出不平凡的意义。
来源邀稿:冬五年
作者简介:冬五年,微博读书书评人,简书推荐作者,寻找同样热爱读书生活旅行的你,一起有颜有料有趣,微博:二十初仲夏的树(本文系公众号:二十初仲夏的树(Cassistory)授权发布)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70104/14835003088839.jpg
http://www.jianshu.com/p/71ef7048f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