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爱父母,却不想和他们一起住?
为什么我们很爱父母,却不想和他们一起住?
文/陆JJ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 1 ]
是不是人越长大,越抗拒和父母住在一起?
最近和朋友吃饭,聊起这个问题时,很多人说:是的。
我发现他们都提到了一点:在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个人空间常常被侵蚀。
拿我的朋友A举例,他大学学的是传媒,毕业后跟着一个团队拍纪录片。
因为工作需要,他常常需要看大量纪录片。有一次他在家看一部美国纪录片,讲
述当代美国妓女的生存状况,以及美国妓院的经营情况。其中充斥着大量阴暗的、色情的、暴力的镜头。
A在自己房间抠着脚看纪录片时,他妈忽然冲进来问他要不要吃个苹果。
“其实被打扰倒不是什么大事,最关键的是引起我妈误会,她以为我在看什么不雅视频,跟她解释又她又会以为我在狡辩。”
A告诉我,从小到大父母基本是自由出入他房间的,因为这事儿吵过很多次。
他考虑过给房间装个锁,但真要装了,绝对伤害彼此的感情。
父母常对他说:“一家人有什么见不得的。”父母并未意识到,A确实需要一个独立的、封闭的、不受打扰的个人空间。
正因为A的房门没有锁,所以A在自己房间里做事,常常会处于“父母随时会进来”的焦虑状态。
我还记得某位作家讲过,他小时候生在上海棚户区,那里都是年代久远,房屋质量差的老房子。一家四口人,挤在10平米的小屋子里。他父母用一块蓝色的窗帘布为他开辟出狭小的个人空间。
他回忆当年的生活,说是“局促”、“紧张”、“极端的不自由”。
父母盯他盯得紧,常常撩开帘子看他是否在乖乖写作业。要是看见他在干什么别的事,铁定一顿臭骂。他小时候爱看武侠小说,就把小说藏在作业本下面偷着看。父母一撩帘,他就火速把作业本压在上面,作家戏称,这段经历也让他练就了极快的反应能力。
或许是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导致中国父母容易忽视孩子的个体诉求。
一家人呆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什么?传统观念里,是其乐融融,是热闹,是家和万事兴。
你说你一小屁孩儿搞什么个人主义?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妈妈,所以你的一切行为路径都应该暴露在家庭成员的视野里。
就这样,个体渴求自由的愿望,被消解在貌似正确的家长意志中。
[ 2 ]
“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
这是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出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想要写小说,就必须要有每年五百镑的收入,和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她还强调,屋子意味着个体的自由,而自由是创作的基础。除此之外,门上还要一把锁。
“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说。
这是伍尔夫在八十多年前,为女性的贫困与平权所做出的努力。
当然,这绝对不应仅限于女性,这应当适用于全人类。
伍尔夫已经发出了一种信号:空间自由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带锁”。
“带锁”确保了每个人都享有空间不被侵犯的权利,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块干净的、足够自由的私人领地。
念初中的时候,一位学霸女同学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她生病了,很长时间没来,老师让我把学校里的一些作业和教材送到她家,因为我家离她家最近。
到她家里,她爸把我领进她的房间,我一看就惊了个呆。
她的房间实在是太太太丰富多彩了。墙壁都是粉色油漆刷的,还有照片墙。柜子上堆满大大小小的公仔。屋子里一侧是木头书架,另一侧堆着很多CD唱片。墙角放着盆栽,养着一只兔子,还有一个我叫不出名字的乐器... ...
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感到,原来同龄人的房间可以摆这么多东西。
当时最羡慕的是,她家里竟然有这么大一块地方能让她自由支配。
这位女同学成绩好、有趣、待人谦和、处事乐观积极,当时在我看来,就是发着光般的存在。
小时候我不懂,现在回想起来,一个有趣而精彩的人,必然能创造出一个有趣而精彩的个人空间。
日子久了,这样的空间也会反向作用于这个人,滋养出一个有趣而精彩的灵魂。
[ 3 ]
你在物理空间的状态,常常会延伸至你的心理。
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点,但很多人意识不到。
当我们常年居住在一个没有自我空间的地方,我们的心理空间也会同时遭到挤压。日积月累,空间的挤压所导致的负面心理,终会在家庭环境中以某种形式的冲突爆发出来。
社会心理学上强调,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应该拥有空间自治权。
所谓的空间自治,指的就是父母应当在家里为孩子开辟出一块特区,在这块特区里,孩子可以无所顾忌地做他任何想做的事,而不必受到父母的监视与打扰。
空间自治也意味着独立,因为当一个人有权力管控他的个人空间时,属于他的独立性便已经诞生。90后独生子女常被父母嚷嚷着不够独立,但如果连个人空间的自治权都没有,独立又何从谈起?
长此以往的家庭环境,会产生哪几种不良影响?
[
被压抑的个体
房间即意味着个人的边界,当有人随时可以进入我的私人空间,意味着我的个人界限已经模糊。你会开始不敢做你内心真正想做的事,而长期处于一种被惊扰的焦虑中。你的爱好与真实的趣味会向外界妥协,从而被你掩盖。当你房门被开启的时刻,你成为了家人眼光的奴隶,你企图表现得正常一点,但那一刻,你早已远离了真实的自己。
[
自尊心的支离破碎
天呐,这是你自己的房间,如果父母或者任何人都能够进进出出,你的房间和公共厕所有什么区别?如果他们能够随意进你的屋子,那就证明你本人也可以随时遭到侵犯。假设你在学校里被欺负,可能也不敢吭声,因为你的自尊心早就在家人无意的侵扰中支离破碎了。
[
反向依赖
当你被压抑之后,真实诉求与愿望会被他人的期望所绑架。你身处房间内,常常会想:过会儿爸爸妈妈推门进来,我应该做什么才不会被他们嫌弃,做什么才会让他们满意。你不会想:我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我应该为自己做一点事了!
你开始质疑自己,开始走向自卑。因为你没有自我,无法为自己负责,心灵的脆弱会引领你走向父母那边,依赖他们,让他们为你做出一切选择,做出每一个决定。而这些选择与决定,本该都是由你做出的。
读完你或许也会理解,为何许多中国青年会出走、会离家。
理解他们为何宁愿付出高额房租,也要一个人生活,或者和同龄人一起生活。
儿时懵懂,直到长大才明白:
自由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浪漫,而是一种确确实实存在的需求。
来源邀稿:陆JJ
作者简介:陆JJ,一位神经病编剧,一个调皮的撰稿人。专注于分享个人感受与内心想法,不定期更新私人日记。
公众号:个人的体验(tiyan818)
微博:陆JJ今天又出去玩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U0NDM4Mw==&mid=2652806554&idx=1&sn=9bf853315175cc5ba9c7316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