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做了太久大人,早已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

(2016-11-25 17:05:35)

他们做了太久大人,早已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

文/聂飞琼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1.

十一月的深秋,傍晚六点已经天色昏暗了。

动物园门口,在看到那个小身体之前,首先听到的是一阵混杂着愤怒、激动、无助、委屈的尖叫声。

他不停地叫着,即使是以尖叫声的标准,也算是破了音。高亢的声音像指甲抓黑板,刮得人心里一阵阵难受。

此时,园中游人已稀。他四周无人,身影被暮色笼罩着,只有声音穿透了出来。

我跟老公和妈妈指了指这大约四五岁的孩子,示意他们一起过去看看,看他到底是跟家长走散,还是被生气的家长扔在这里“冷处理”

“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呢?是不是跟爸爸妈妈走散了?”

他没回答,依旧专注地哭着。

“别哭了好吗?告诉阿姨你为什么哭呀?是跟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出来的?他们人呢?”

自从有了孩子,我自我感觉跟孩子的沟通能力大有进境,然而在这里却碰了个软钉子。任我怎么问,这孩子都不开口,且连哭声都不曾间断。期间还缩着身子想要躲避后退。也是,这问话,可以说是陌生人的关心,但要说像人贩子的刺探,也说得通啊。

僵持了好一会,我们正商量着要不要找工作人员,忽然从附近的灌木绿化带后面闪出一个背着双肩包身着白衣服的微胖女子,满面怒容,高声喝道:“你到底走不走?还没哭完?”

孩子没答话,却哭得更厉害了。那女子却被撩起怒火,索性走得更远,暮色之中,几不可见。

妈妈还在问他,你告诉奶奶那是不是你妈妈,我和老公却都确定:那便是孩子的母亲。毕竟,无论是路见还是亲历,这种父母对子女施行冷暴力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看这气场和气氛,绝不会错。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1177300.jpg

孩子不停地哭着,我们反复劝慰,却收效甚微。他对我们并不理睬,一边哭得陶醉,一边偷偷地瞧着他妈妈之前呆的地方。暮色四垂,完全看不见人影。他大概以为她已经走了,哭声中又添了几许伤心和无措。

妈妈见不是个事,走过去半劝把拉,才把那女子请了过来。

(“好戏”便上场了。)

妈妈采取的是两头拉的劝架法:“你别生小孩子的气了,赶紧带他回家吧。”又对孩子说,“你要乖啊,天都黑了,赶紧跟妈妈回家。”

这下可打开了孩子母亲的话匣子。

“带他来动物园,他可好,这也要买,那也要玩。”

我弱弱地说了一句:孩子这样不是很正常吗?

“我哪有这么多钱!转头对孩子道:“妈妈没钱了!不上班怎么有钱?不给你买你就耍赖,你都哭了一个小时了。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不跟我走我自己走了!”

语罢又是掉头就走。我们好不尴尬,只好把前面的戏码重复一遍:徒劳地安慰着孩子,然后又把她请回来。

见孩子还哭个不停,她愈加烦躁了起来。

“还哭!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把你送到奶奶那里,不要你了!”

饶是一般不习惯逆拂人言的我,也听不下去了,跟她说:小孩子很敏感的,话不能这么说,尤其不能说不要他。对小孩,还是要有点耐心啊。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1358904.jpg

真的不想要了,三个小孩,养不起!喂,你还走不走,我还要回去给你哥哥姐姐做饭啊!”

场面更加难看了,孩子似乎一直恍若不闻,实际上我知道,他一直竖着耳朵在听他妈妈说什么。而每一个带着“不要”的句子一说出口,他的哭声就更加尖锐一些,甚至,带着一点绝望。

而与此同时,他母亲还在控诉他“要玩具要不到就无赖、倔强”的罪行,不依不饶,骂骂咧咧。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3835536.jpg

我想起了武志红说安慰小孩要帮助他疏通内心感受的文章,问他道:“你哭是不是因为有点难过?是不是觉得妈妈对你生气有点害怕?”

其实按逻辑,下一句本来应该是“别难过了,妈妈是爱你的”,可我真的不敢确定,说不出这句违心的话。

只好说:你是不是想要妈妈不生气了,想要妈妈抱你对不对?

他果然是个有气性的孩子,没有回答,没有点头,但是哭声明显弱了下去,第一次跟我有了眼神接触。

但他母亲并未回应,而是怒道:“还不回去是不是?那你跟阿姨回去吧!跟阿姨走吧!

这既不是我想听的,更不是孩子想听的。的情绪就像完全无法自主的木偶一样,被他的妈妈任意操纵着——他又高声哭了起来。

“你看你看他有多倔!你跟阿姨回去吧!”

她第三次走开了,走向园门的方向,作出真的要离开的样子。

这次,骑着电动车巡视的工作人员也出现了。劝母亲是劝不动了,只能劝孩子认错伏低。

怎么劝呢,我先自我催眠吧。

我对孩子说:别伤心了呀,妈妈是在乎你的,要不然她为什么一直等你呢?(这话弱得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妈妈可能是生活压力大,所以有的时候急躁了点,你也要理解妈妈啊。(这话算是真心的,可是我真实的世界观并非只是如此。)

再加上工作人员的温言相劝,孩子总算住了哭声。软着脚走了两步。

我说:阿姨抱你一下好吗?他没反对,我把他抱了起来,四五岁的孩子,比圈圈重了很多,可毕竟还只是个孩子的重量。

走近他母亲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缩短,他的伤心委屈程度渐渐增加,又小声抽噎了起来。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3984902.jpg

我无奈地重复“妈妈还是在乎你”的和事佬腔调,他却伤心得嘟囔了一句话,还重复了好几遍。

“我没有妈妈。”

看着不远处那个还觉得自己被全世界辜负、想要把这份不如意发泄在孩子身上的女子,我真觉得孩子的这句话不算比喻。

可这是中国,和事佬还要做下去,不情不愿又无可奈何得把孩子交到了她的手中。

我妈跟她说,你抱一下他吧。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4135614.jpg

她回道:“我才不抱,谁要抱他!他自己说不要我。你说,你凭什么说不要我?把你送到你奶奶家!”

她说了千万句不要孩子,却不能容忍孩子说一句不要她呢。

孩子差点又哭起来。我妈也忍不住了:“你这就不应该了,干嘛还这样跟他说!就抱他一下啊!”

她这才抱他来,一边还数落着:

“妈妈没有钱!怎么会有钱呢?也没上班。你爷爷也没有给我钱!你奶奶也没有给我钱……”

路过门口时,保安热情地打招呼:“小朋友,别哭了,下次再来玩啊!”

她回道:“他不听话,再也不来玩了!”

孩子这回没有哭,蜷在她怀里,像是已经满足于这一点点可怜的温度,又或者是在这般年纪,
就接受了不会被温柔相待的命运。

我们快步向前,把她充满怨气的声音抛在了身后。

老公说:我们去哪里吃饭?

我却觉得气填胸臆,简直已经饱了。

在这整个过程中,圈圈先是被吓哭,后来又被老公背在背带里面哄睡着了。头埋在爸爸怀里,露出肉肉的小手。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4278570.jpg

我记起那孩子哭时,圈圈歪着头瞧着他的那懵懂而好奇的清澈眼神,那里面没有害怕,没有绝望。

可是,不是应该每个孩子,都有权如此吗?


2、

这是2016年11月5日这天,我们在广州动物园的真实遭遇。

这不仅仅是个关于亲子教育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社会压力下小人物的悲催命运的故事,更是世俗生活一地鸡毛的故事。

这个故事,如果从孩子母亲的角度去写,她也不是不可以获得同情。

我猜她出身一般,早早结婚。孩子一个接一个生,生了三个,一直做全职母亲。没法出去上班,不能经济独立,不管是由此敏感也好,还是事实也好,她感觉公婆瞧不起自己,且按照中国的规矩,孩子好像算是给男方家生的,可公婆也没给生活费。两难啊,一出去工作,孩子又跟她不亲了。

这生活说起来已经有点惨淡,掰开了揉碎了放在每一天每一个细节,肯定更有不少辛酸泪水,甚至,她会怨天尤人,后悔不能重来。

可是有了这些,就能把一切怨气都撒在孩子的身上吗?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5351395.jpg


他只是个小小的人儿,还期待着风车橡皮泥长颈鹿大象给他带来的快乐,难道就要接受成人世界所有的琐碎和荒芜?

如果他撒娇,甚至耍赖,就不仅要把他唤醒,还要给他一记重拳,让他有点眼色,看看现实什么样子?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词云: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5497430.jpg

这首词简单动人,动人处在于把那幅田园天伦的图画画得很好,既清新,又有烟火气。农家的三个孩子,老大老二都在劳作,都在为生计忙碌着,不可谓不懂事,可是辛弃疾说,最可爱的是最小的那个,他在溪边闲玩闹,剥莲蓬呢。

他为何可爱?淳朴天真,不谙世事,他还没心思去懂鸡犬奔忙,他还有时间远离现实世界,所以可爱。

是啊,人这一辈子,还怕没有“懂事”的时间么?后面大半辈子,不都是被生活逼得不得不懂事么?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不就是在孩子的童年时光里,维护他最“孩子”的那一面么?哪怕这种事做起来,是要让父母自己更加“懂事”,更加“大人”。

难道生活一不如意起来,就能把苦水都倒给孩子,且咬牙切齿,“都是你这小王八蛋,要不然老娘哪会这么累?不要你了!”心情平静之后,面子上抹不过去了,只好又说:“你不懂事啊!妈妈都是为了你。”

天知道,恐怕前面那句话才更真心点吧。


3、

也许有人会说,那孩子的母亲岂会有机会懂得这些?

——或许她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这大小道理;或者她生活压力太大,无暇这么细腻。

而且,从她教育自己孩子的状况看来,想必她的童年,也幸福不到哪里去。所以,她才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做父母的道理。

可是,她总做过孩子吧?

当年,她被父母打骂的时候,难道没有害怕和委屈?她遭受冷暴力的时候,难道没有自怜自伤和不知所措?

她难道没有在无助的时候想过,快快长大就好了,长大了,就不用再面对这一切。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5651274.jpg

可是当她(或者他们)长大了以后,却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原因呢?

一是从不省察自己的人生,没明白所有的悲剧环环相扣,只是被生活推着,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

二是没有同理心,自己一旦脱离某一个身份,就完全忘记了曾经的所有感觉。只有目下这一单一身份的立场,再不能体谅,甚至,失去了回忆。

同理心,其实是做父母最重要的素质啊。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581470.jpg

他们忘了,曾经有一个孩子,他用清澈透亮的眸子看着这个世界,相信一切的人事都是热情友好的。

他们忘了,有一天那个孩子惹了父母生气,他经在不敢归家之时,徘徊在渐浓的暮色之中,凉气侵衣,他下了千百次决心想回家,却又始终不敢。他多想回去啊,家里是有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是一场苕帚炒肉等着他?

他们忘了,那个孩子大声地哭着,却悄悄看着父母的动静,想听到他们唤着自己的小名,把自己揽入怀中,说一句别哭了,爸爸妈妈是最爱你的啊。

他们早已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来源邀稿:聂飞琼(知乎)微博:上清沦谪   微信公众号:空中语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5/14800646606056.jpg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4621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