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观评价史铁生

(2016-11-23 15:24:16)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3/14798858405586.jpg

客观评价史铁生

文/余茶叶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评价:史铁生首先是一个卓越的作家,同时是一个顽强的职业病人。大家都知道他的后一个身份,却因此常常忘了他的前一个身份,以至于将史铁生符号化了。事实上,史铁生文字的感人之处绝不是单纯因为他个人的遭遇,他确实是一个卓越的作家。

首先转述一下我自己之前在《如何客观地评价史铁生的文章》中的回答:

大多数人无法“客观”地评价史铁生文章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读过史铁生前期的文章。和很多人一样,我是因为《我与地坛》才开始读史铁生的文章。读完的感想就是:美。原来一篇好的文章能让你读完觉得身心都安静了下来。明明都是朴实的话,却让你觉得感慨万千。后来开始看《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但是这些书大都是史铁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探索人与世界的玄妙关系,但谈到了宗教、信仰,很多地方佶屈聱牙,难以下咽。

所以我最喜欢的,也是我觉得史铁生最好的一本书,一定是——《记忆与印象》。如果说《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让人想起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所以才感人(当然《我与地坛》真的是写得太美),那么《记忆与印象》就完全展现了史铁生高超的叙事能力和笔法。

举几个例子吧:

《珊珊》
因而在我永远的童年里,那个名叫珊珊的女孩一直都在跳舞。那件雪白的连衣裙已经熨好了,雪白的珊珊所以能够飘转进明亮,飘转进幽暗,飘转进遍地树影或是满天星光……这一段童年似乎永远都不会长大,因为不管何年何月,这世上总是有着无处可去的童年。

《比如摇滚和写作》
那时有一个老人走来喧嚣的歌厅,走到沸腾的广场,坐进角落,坐在一个老人应该坐的地方,感动于春风又至,又一代人到了时候。不管他们以什么形式,以什么姿态,以怎样的狂妄与极端,老人都已了如指掌。不管是怎样地嘶喊,怎样地奔突和无奈,老人知道那不是错误。你要春天也去谛听秋风吗?你要少男少女也去看望死亡吗?不,他们刚刚从那儿醒来。上帝要他们涉过忘川,为的是重塑一个四季,重申一条旅程。他们如期而至。他们务必要搅动起春天,以其狂热,以其嚣张,风情万种放浪不羁,而后去经历无数夏天中的一个,经历生命的张扬,本能的怂恿,爱情的折磨,以及才华横溢却因那一条肉体的界线而束手无策!以期在漫长夏天的末尾,能够听见秋风。而这老人,走向他必然的墓地。披一身秋风,走向原野,看稻谷金黄,听熟透的果实嘭然落地,闻浩瀚的葵林掀动起浪浪香风。祭拜四季;多少生命已在春天夭折,已在漫漫长夏耗尽才华,或因伤残而熄灭于习见的忽略。祭拜星空;生者和死者都将在那儿汇聚,浩然而成万古消息。

《老家》
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惋和苍凉。

《八子》
一盘灌肠我们俩人吃,面对面,鼻子几乎碰着鼻子。八子脸上又是愧然的笑了,笑得毫无杂质,意思是:等我有了钱吧,现在可让我说什么呢?
那灌肠真是香啊,人一生很少有机会吃到那么香的东西。

《小恒》
老海棠树已然枝枯叶落。落叶被阵阵秋风吹开,堆积到四周的台阶下,就像不久前屏息颤栗的人群。
家里,不见了奶奶,只有奶奶的针线笸箩静静地躺在床上。

《一个人形空白》
“姥爷”这个词,留下来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个隐匿的故事,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一直到青年的所有惧怕。我记得我从小就蹲在那片虚缈、飘动的人形空白下面,不敢抬头张望。所有童年的游戏里面都有它的阴影,所有的睡梦里都有它的嚣叫。我记得我一懂事便走在它的恐怖之中,所有少年的期待里面都有它在闪动,所有的憧憬之中都有它黑色的翅膀在扑打。阳光里总似潜伏着凄哀,晚风中总似飘荡着它的沉郁,飘荡着姥姥的心惊胆战,母亲的噤若寒蝉,奶奶和父亲的顾左右而言他,二姥姥不知所归的颤抖,乃至幼儿园里那两个老太太的慌张……因此,我不敢让它成为一个故事。我怕它一旦成为故事就永远只是一个故事了。而那片虚缈的飘动未必是要求着一个具体的形象,未必是要求着情节,多么悲惨和荒诞的情节都不会有什么新意,它在要求祈祷。多少代人的迷茫与寻觅,仇恨与歧途,年轻与衰老,最终所能要求的都是:祈祷。

看完这些,还有人敢说史铁生的成功只是因为他的人生遭遇么?无论是《珊珊》、《小恒》、《庄子》、《B老师》里面对人情、世事的洞察,还是《比如摇滚与写作》里大段大段华美的文字,都足见功力。他在朴实的叙事与优美的描写中切换自如、进退有度,佳作太多简直难以细数。

所以,史铁生确实是一个卓越的作家。那些没读过他的作品却喋喋不休地谈《病隙碎笔》的人都是鬼扯。读史铁生,最最最不能错过的书一定是《记忆与印象》,没有之一。

然后再谈一下,他作为一个“职业病人”。

史铁生这么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就是这么顽强地弹好了自己的这一张被“拉紧”的人生。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或许你会遭遇生活无情的对待,但是,总还是会有希望的。他在人生的后半段写了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生死的体悟,有人看不懂,有人却看得泪流满面。

或许就是因为残疾,才让史铁生能毫无遮掩地写下一本又一本描写残缺的人内心纠葛的文字。
可是何为残缺?我们每个人都有残缺,史铁生残缺的是身体,而我们残缺的可能是长相、可能是身高、可能是家庭、可能是心灵。没有人能十全十美。史铁生选择用温暖去面对苦痛。

所以为什么史铁生的文章如此打动人心?或许是他的文章总让我们想起自己,想起他人。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一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来源邀稿:余茶叶(知乎)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123/14798857323448.jp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39520/answer/4018987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