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写:清华园的大多数

(2016-10-17 16:43:21)

特写:清华园的大多数

/zyz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又到一年一度特奖评选。特奖全称特等奖学金,是清华在校本科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每个院系最多只能推荐一名候选人。历年出现在入围名单里的学生,几乎都是在学业、社工、学术科研、竞赛等各方面都有优异表现的碾压级选手。特写:清华园的大多数2014年引起广泛讨论的特奖得主

 

候选人们的简历正迅速攻占清华人的朋友圈,想要说清转发那些耀眼履历的普通清华人,内心到底如何五味陈杂,是难度很大的一件事。他们曾经也是众人膜拜的对象,但进了校园,才发现自己终于失去脱颖而出的资格。

 

清华园里最不缺就是传奇。

 

已然落幕的,正在上演的,即将出现的。

 

而传奇之所以是传奇,根源仍在于稀少,像特奖,一年也无非十个名额而已。即便身处中国顶尖学府,大多数人的生活,也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那些生活所特有的琐碎与平凡,同样广泛存在于清华。

 

余韵未消的新传奇

 

郝景芳仍然是园里最新的谈资之一。

 

自今年初作品入围雨果奖,到之后的人物访谈、正式获奖、新作发布,她一次次刷爆了朋友圈。诚然,这所校园孕育过无数顶尖学子,星光如此耀眼,以至于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已让人看得惫懒。而郝景芳的故事,还是成功撩动着人们按下了分享按钮,辅以几句赞赏或顺势抖上个机灵。

 

为什么是她呢?

 

或许正因为她看起来是清华里的“异类”吧。女神,学渣,科幻小说家,雨果奖,这些围绕着她的关键词,似乎不断走向清华学子给人的刻板印象的反面。词句中的留白,让人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像:默默坚持的爱好,不被理解的热血,终于有一天,得偿所望,一鸣惊人。

特写:清华园的大多数 

郝景芳

 

但故事还有另一面。自称学渣的郝景芳,履历其实相当出色:

早在高中时就拿下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本科入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继续攻下硕士学位后,转向经管学院,改读经济学博士。这时,围绕着她的那些光环,便黯淡下来,使她变回校园里普通的一员,虽然在常人眼里,仍有些不可企及。

 

她的不凡,其实在于写作的能力与毅力。换到隔壁那所相爱相杀的学校,或许连这份不凡,她也会很快失去。甚至,由于经济这一去向,她还会处于某种微妙的打量之中。不能否认,仅仅一路之隔的那所大学,对于所谓的文艺青年们来说,是个更好的去处,无论是学校氛围,还是朋辈交游。

 

上世纪五十年代院系调整以后,清华向来以理工科的强大而闻名,人文社科的重建,是很晚近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是清华所特有的那种务实风气。所有暧昧犹疑,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都留给了个人慢慢消化。清华以她特有的快节奏,践行着“行胜于言”的校风,敦促人不断去提升自己。这一校风塑造出了清华人踏实、靠谱的形象,却也恰恰折射出他们潜在的不足。

 

当提升的渴望,更多是出于清华光环和朋辈比较下的压力,而非个人志趣,竞争就将沦为绩点或简历的盲目比拼。就像郝景芳所曾感受到的那样,学业和兴趣,可以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方向,专业和热情,或许并不完全吻合。

 

她用“折叠”一词来刻画北京的阶层分化,在她之后,无数的票圈爆款文章借用了这一意象,来描述人们对于空间的差异性感知。事实上,这种空间上的割裂感,在清华校园里也并不鲜见。

 

空间的割裂感

 

最开始的分化,或许只是刚入校时的几次选择。紫荆和桃李门口的路演,操场前的百团大战,学院里的宣讲会,都是不同的入口,引人走向相异的团体。有人从此开始熬夜做社工,有人进入社团发展爱好和兴趣,有人延续着中学里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人逐渐成为科研大牛……稚嫩的新生很快走上模式化的道路。

 

优秀被划为几个固定类别,分属不同团体的成员,场域界限就此形成。有些名词一旦出现,观者就能很快在脑海里勾勒出相应形象:贵系大神,经管人,特奖竞选人,文艺或体育骨干,爱心志愿者,出现在期刊上的科研牛人。当然,最厉害的人永远被贴上多个标签。

 

完美契合这些场域的人,往往目标坚定,因而并不能感受到空间的隔离。对此体会最深的,是那些夹缝里的人,清华园沉默的大多数。

 

但这沉默和安稳的假象在园子里会被不时地打破:

我的舍友老黄顶着某地状元的头衔而来,却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中以从未体验过的低分被击垮,艺术团招新时,他发现自己毫无特长,除了成堆的三好学生证书外一无所有。

 

跟同学聊天时,最津津乐道却又心中不甘的话题,往往是同寝那个总在打游戏的舍友,考试时居然完全把苦学一学期的某某轻松碾压。

 

和北大同学一起聚会,你会发现,接着回图书馆赶作业的往往是清华人,接着去K歌的、享受夜生活的更多则来自隔壁学校。

 

在园子里最多的是骑着自行车匆匆而过的人,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大街上你若和他人相撞,好歹会相互友好几句,防止这样的小失误可能带来的冲突,但是在园子里的人们迎面相撞后,往往就若无其事地扶起车接着赶路,或许是因为生活节奏并未给娇气留下空间。

 

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4年过去,园子里还是充满着不少未知区域,像新出现在学堂路上的苏世民书院,就是和自己毫无关联的存在……

 

接受自己的普通,对清华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些夹缝里的人,在许多次无可奈何中,逐渐清楚自身的单薄平庸,但对家长、亲戚、老师、同学来说,他似乎还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注定出类拔萃,注定要闯出番事业。

 

他在对方的殷切语气里心虚,不知该如何让他们理解自己内心的惶惑。他开始怀疑,他们的期望,可能更多的是面向“清华”,而非自己这一个体。他的脑海,于是变成自卑和骄傲永恒交锋的战场。

特写:清华园的大多数刚入校时,常觉得清华很大,好像一切的雄心壮志都能装下。这也是清华人乐此不疲用来黑北大的一个点——对方校园只有清华的1/3,好像校园占地越多,未来就越广阔。呆久了之后,却愈发清楚她的逼仄。再大,她也只是偌大世界上的某座象牙塔而已,我们可以选择在里面度过一望而知尽头的人生,也可以离开,走向外界的起伏波折。而无论留下还是出走,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或此或彼,人生歧路?

 

人大概每天都避不开选择,但在清华的求学历程中,有几个需要选择的节点,最令人焦虑不安。这些节点是:转系、双学位、出国交换、保研/出国/工作。

 

如果说,转系只是少部分人的纠结,双学位和交换所起的作用无非是锦上添花,那或许,真正具有决定性的节点,其实是大四上学期正式作出的,在保研、出国和工作三者间的选择。其中,又以九月份就要尘埃落定的保研,最让人有紧迫感。

 

相比出国和工作,保研是更稳妥、更安全的选项——最不济,也还能拿到国内顶尖大学的硕士头衔。也因为其稳妥,每年一到保研时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刺激到应届生的敏感神经。

 

今年,由于突然进行改革,硕士名额锐减,直博名额增加,许多人不得不改变原有计划。比如原本准备读完硕士就申请出国的,可能得转而报名直博,但代价则是至少6、7年的时光,未来找教职时,与海归博士竞争起来也有较大劣势。于是,一个略显荒谬的情景出现了,推研竞争比直博激烈得多。

 

朋友圈里好几篇相关文章相继出炉,不断引起吐槽或掐架。有过来人吐槽新一届大四生的玻璃心,有人反驳说情怀和鸡汤并不能掩盖学校的失职,有人指责改革毫无预警,有人反思推研的实质及其必要性……总之,好一场大戏。

特写:清华园的大多数而这场风波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是所谓的保底项,终于也变得不保险了。本以为能轻松推研的学生,不得不转读博士,或者转而申请出国,甚至是直接工作。以往,大家心知肚明,保研是一个缓冲期,作为犹豫在治学还是求职之间的选择,但这场改革,迫使学生更早做出决定,走上一条基本固定的道路。

 

某种意义上来说,清华人比任何人都惧怕失败,包袱也比任何人都更重。这些恐惧和负担,既来自于自己的过去,也来自外界的期待。想要卸下过往光环,无视他人目光,需要严苛的自省,更需要付出相应成本的勇气。

虽然最后走上学术道路的人只是少数,但似乎很少有人会放弃推研直接求职,找工作甚至成了某种默认的无奈之举。

 

例外当然存在。经管有学长毕业去做私募,年薪近百万,以一人之力拉高当届经管毕业生的人均薪酬;拿到麦肯锡offer的学姐,从此开始空中飞人生涯;法学院去知名内所外所的前辈,也稳步迈入了晋升的轨道……大家津津乐道的,往往只有就业市场上的绝对优胜者,对于剩下那些,总是语焉不详。

 

另一种例外,是成为了歌手的学长,是经管毕业后去巴黎蓝带厨艺学院学做甜点的学姐,是GAP一年在旅行中认识世界的驴友。然而大家心知肚明却很少点破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有任性资本,这些决定背后,是来自家庭的经济和心理支持,是一往无前的勇气。

 

就业二字,保完研的不必去想,出国党大多不愁,似乎是那些无处可去的人才会担心。校园总还能给人提供一种虚假的安定感。但事实上,除了未来科学家,大多数清华人最后还是进入了就业市场,成为外人眼里的经济适用男/女,成家、立业、买房、生娃,然后,在校庆、同学聚会等特殊日子里,感伤又缅怀地想起在岁月中逐渐失真的清华。

 

野心稚嫩

 

园子里满是站在成人世界门槛前的年轻人,他们多数都有一种匮乏感,知识、金钱、情感、前途,甚或精神的丰盈,所以不免感到急迫,汲汲于抓住些什么,即使还没考虑清楚,即使并非自己真心所愿。那些略显遥远的梦想,不符期待的热情,常不免让路,被暂留到人生中后稀缺的时代,只是那时,是否还有此刻的心境呢?没有人会知道。

 

有人终于投身自已所爱,有人把兴趣作为凡俗生活的点缀,也有人终于忘掉年轻时做过的梦,大家总有去处,甘心与否,只能留给自己判断。

 

唯一的安慰或许在于,这所学校的朴素和务实,或多或少,总还是能在培育出的学生身上留下些影子。无论当初是否全神贯注,端正板书、严谨教材、拓展书目,种种种种,总不至于完全从记忆里消失。交汇可能发生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共同话题让你和对方相识一笑:“几字班的?”

 

白天的清华很挤,主干道上满是来去匆匆的自行车。她的夜晚仍不清闲,充斥着我们所心照不宣的意象:文图的闭馆音乐,罗姆楼通宵亮的灯,跑道上的汗水,C 楼的排练,桃李和万人地下的会议,闪烁的电脑屏幕,延时摄影的镜头,宿舍楼下的拥抱,紫操上的交谈与酒。它们满满当当地,构成了我们永远不会重来的青春。

 

十一后恢复熄灯的瞬间,黑暗突如其来,你是喧嚣或沉默着的哪一个?

在一闪而过的怔忡中,人能否体会到时空的悬置感?

你想成为谁?又最终会成为谁?

紫荆报以沉默。

特写:清华园的大多数 

 

来源邀稿:职问

作者简介:职问,精致专业的职场问答社区,各路大神坐镇,有问必答。

公众号:职问(zhiwen_15)特写:清华园的大多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M3MDM5MQ==&mid=2651337709&idx=1&sn=e6600179675d55c2eb0de75d87fba03f&chksm=843522d5b342abc3516cccf652db7803e210198567cd691c9fb2bc1b5691ef43ed3aca958ddd&scene=4#wechat_redirec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