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读完一本书像没读一样”的感受吗?

你也有“读完一本书像没读一样”的感受吗?
文/然雪婵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017/14766685383221.jpg
我以前总有一个困扰,一本书虽全部读完,但等到真正与人谈论这本书的时候,我既不能准确说出书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乃至书中蕴含的哲理或深意,也是一知半解。
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之前读过的书以及读书的那些时光,都喂了狗。
缺乏对书中精髓的记录和思考,对书仅仅停留在“读过”,能从书中获得并记忆下来的东西只有1%~2%,这样的读书等于浪费时间。
读书和旅行一样,每一次高质量的阅读和旅行,都应当是将以前的那个自己打碎,重新拼凑成一个全新的不断完善的自己。那才是读书与旅行的最精益的效用。
而读书笔记这种东西,就是有助于产生这种效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正如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说到的,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式,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进而改变思维方式。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017/1476668597597.jpg
1、开始阅读一本书时,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笔记本、签字笔和彩色铅笔。
我一直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伏案阅读,不喜欢躺在床上或者沙发上看书。这样正襟危坐的方式,给大脑传递的讯息是:阅读是个严肃的事情,而不是仅仅用来休闲打发时间。
我习惯用空白的笔记本,这样可以在上面无障碍地“乱画”。本来一直用黑色和红色的签字笔写,后来觉得可以让读书笔记更丰富些,于是也准备入手一盒各色的彩铅。
2、读长篇小说时,简要画出所有的人物关系。
我习惯在每读一本书之前,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本书的作者、页数、出版社名称。这样若是以后想要再次阅读,可以迅速定位到该书。这招尤其对于图书馆借阅的书,尤其必要。
在中外文学中,大多数的经典作品都是长篇小说。譬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国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傲慢与偏见》等。
而阅读这类书籍,很有必要边读边画人物关系或者思维导图。
这样有助于明确每一个人物的角色设定、身份地位以及个性特点,才能让你阅读完这本小说后,对书中人物的命运以及导致这种命运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理性分析。
横向思考是将这个人物置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纵向分析则是考察这个人物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的变化。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017/14766687104532.jpg
3、做一些摘抄,摘抄后面务必附上自己的短评或者感想。
奥也说,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当以记读书笔记为目标去阅读时,你会有意识地一边阅读一边发现书中的闪光点,书中的内容也会更加深刻从而被你记录在册,你会更加重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比走马观花式的肤浅阅读更能让人受益。
读龙应台的《目送》,那些深邃忧伤美丽的文字背后,折射出作者对于人生、亲情、爱情等的睿智态度,而无数的共鸣以及超越共鸣之外的,是自己对于人生的深度思索。
于是摘抄+记录感想,这远比只注重文字表面,更能让人欣喜。并且,这有助于积累写作的素材,确保自己在以后的行文中能信手拈来地引用名家经典。
而长篇小说中的摘抄更是出于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意图,比如伏笔,比如铺垫。对于学习写作是一大助力。
4、简报式读书笔记,随时随地做笔记。
有时候在旅途中亦或是在地铁商场里,看到有感觉的文字或图片,可以用手机拍下来,打印出来贴在笔记本上,用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甚至有时候浏览网页,将能带给自己灵感的词句复制打印出来,贴在笔记本上。这样可以节省摘抄的时间,又不至于让好的灵感溜走。
犹记得高考时学习语文,每次大大小小的考试过后,我都会把自己错了的题目和试卷上阅读文章中对写作文有益处的片段剪下来,贴在一本笔记本上, 每隔一段时间拿出笔记本,背错题和名家片段。
我想后来每次语文考试乃至高考中,我的卷面分数和作文分数都是全校最高的,应该就得益于此方法。
所以当你没有那么多时间,不妨试试这个方法,既节省了时间也留住了灵感。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017/1476668700133.jpg
5、书评是自己对于整本书的思想精髓的输出,而读书笔记是写书评的基础。
好的书评人一定是注重写读书笔记的。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评论与感想,用笔记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脉络,才能写出深刻的打动读者的好书评。
我想起之前看到普鲁斯特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我发现确实有几口深不可测的井,但是,那几口井都是打在人类灵魂的几个孤立的点上。他描绘的世界,完全象是他独创的。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深刻独特之中充满了真实。这些小丑,犹如古代喜剧中的有些人物,扮演着一种濒临绝迹的角色,但是他们却极其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灵魂的某些侧面。”(节选)
我看这段评论时有惊艳的感觉,这算是近期看到过的最为深刻和独创的评论。若非深入了解和剖析陀翁的作品,是写不出这样的评论的。
所以,若以写好书评的目标去做读书笔记,那么阅读就不会只是一种纸上谈兵的休闲娱乐的举动了。
我按照奥野宣之介绍的读书笔记法,读完好几本长篇和散文集,发现之前存在的困扰渐渐消散,我的阅读不再停在“读过”的表面,阅读过程中,我会下意识地发掘文中作者铺陈的深意,多了分析和思考。
对一本好书的深度阅读,从写读书笔记开始。
来源邀稿:然雪婵(简书)
作者简介:然雪婵,江南女子。写沉静但不鸡汤的文字。写暖心且有力量的故事。写散落在时光里的爱恨,亦写情仇。想过不羡鸳鸯不羡仙的笔耕生活。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017/14766686903164.jpg
http://www.jianshu.com/p/a3d33f6afc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