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2016-10-15 14:25:52)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015/14765127312262.jpg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文/万方中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矫正一下题主的错误,文学并不能使人成熟。套用叔本华的解释就是:


小说里所表现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人生和世界的状态。但年轻人却轻信并易于接受小说中所说的人生观,并成为他们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所面临的并不是纯粹消极的无知,而是百分之百的谬误。


这种谬误会引起一系列的错误概念,这种错误概念对人生经历却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会对经验所传授的东西进行曲解。如果年轻人在这以前没有一盏明灯指明道路,那他现在就会被鬼火引入歧途,对少女同样如此。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头脑中,都充斥了一些从小说中得来的糊涂概念,其结果导致永难实现的期望。


在此我补充一下叔本华的观点:之所以这样,“学习”并不是看文学书的目的,我们去看小说、看文学,是因为自身的经验受到困囿,而文学,毫无疑问,可以让我们超脱于现实,体验更多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变相了延长了我们的生命。


文学不仅仅不会带来学习,相反,文学常常会推向情感的两极——至喜或者至悲,会让人思维走向偏激是真的,能不能成长就全看造化了,谁能保证那些看《小时代》的文学少女们能成熟呢?


就像你翻朋友的日记一样,内心细腻仅仅是内心细腻,细腻会让人对待事物更加的细致认真,但同时,也让人变得脆弱而敏感,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


最后,哲学并不是教人与人相处,而是追求的真理。相反,很多哲学家都是深居简出,提倡少与人打交道。他们的成熟,并不是对别人的成熟,而是对事物理解的成熟。


然后来回答你的问题:读书但是不成功有很多原因 ,比如不会读以致用、比如行动难于理论,在这里我只拣一个方面回答:我们所谈的成功,通常讲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哲学家追求的成功,是自身的成功。


我们去参加同学聚会,几个大老爷们坐在一起,基本上就是几大问题:“结婚了没有?生小孩了没有?小孩读什么学校?买车了没有?买房了没?月薪多少?”


以上几点均做到了,那么你就是成功的,你没做到,你就是不成功的。其中很大原因,还是单一的价值观引起的:你有钱,你就成功,你没钱,你就是个loser。


但事实上他们本身幸不幸福呢?就我看到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能大声说:我很有钱,能说:我过得很充实,能说:我很满足,但是很少人说:我很幸福。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活得很焦虑是真的,哪怕是我们觉得很成功的马东这种人,也在媒体上说自己很焦虑。


我们看到的朋友圈、跟人饭桌上吹的牛逼,这些只是他们想让别人看到的一面,而我看到的真实生活,往往和他们描绘的差十万八千里。


再来让我们看看哲学家叔本华的一生:


1.终身不娶。


2.靠父亲遗产度日。


3.深居简出。


4.跟老妈不合(因为老妈生活放浪),直到晚年两人才恢复通信,叔本华跟老妈临别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只会因为我而留名后世。(不幸言中)


要以我们世俗价值观来评价他,大概是:


“这么大了还不结婚,不是生理有问题,就是心理有问题。”


“啃老还这么屌,自己断手断脚吗?”


“长期不和人交往,一定是心理孤僻。”


“工作不稳定也就罢了,居然还没工作?!我的女儿坚决不嫁给他,不是公务员!”


“一个人跟自己的亲妈都相处不来,对他人一定不好。”


但事实上呢,让我们来看看叔本华的一生:


1. 25岁写出处女作《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30岁即写出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 这一辈子基本上没有工作过,就是读书、做学术、世界各国游历。


3.晚年声名大噪。


4. 最后没有任何病痛,于72岁躺在沙发上安详地去逝。


你这样看叔本华的一生,你就会发现:虽然他过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但是毫无疑问,他的一生是成功的,比大部分人都要成功。


对于自己,他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一辈子基本上心无旁骛地在做自己喜爱的事业,没有任何挂碍。对于别人,他贡献了自己的思想,影响了众多后人。


哪怕最后死也死得比很多人成功:古代的不必说,大部分人能完整地活到最后已经是不错了。即便是搬到现在,能毫无病痛,躺在床上自然地死去,这样的人也是极少的。


同样的还有康德,你要说世俗上的成功,他是很失败的:身高1米5,身体健康堪忧,终身不娶,46岁才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大学任职教授。穷困潦倒一辈子,金钱观念被人引作笑话。


但另一方面,对于人类社会,他这一辈子写了三本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奠定了近代哲学的基础。

对于自己,每天都过着恬淡适宜的生活: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一辈子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而活着,这样的人生能说不成功?


归根结底,我们所谓的“世俗的成功”,大都是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的,需要别人来认可自我。你去相亲终于成功,父母觉得你很成功。你把小孩养得很好,小孩觉得你很成功。你赚了很多钱,周围的人觉得你很成功。


别人的羡慕、别人的肯定,又会反哺过来,让自己觉得很成功。而事实上,这种成功是有所牺牲的,他牺牲的是自我,换取来的是他人肯定,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你父母催婚,父母的要求是:家境殷实,工作稳定,对方最好是公务员。按照这种要求,你最后娶回来老婆,可以说是成功了:第一,你满足了父母,这是孝顺。第二,你因为催婚,比其他人结婚早,这是同龄人中的比较成功。而至于娶回来的这个人究竟和你适不适合,反而成了最末考虑的问题。


我们出去旅行,匆匆赶去一个又一个景点,将时间表排得密密麻麻,为的是拍多点照片发到朋友圈:你看,我很幸福。而牺牲的是自己享受美景的时间,都把他用来赶景点拍照了。


哲学家们所谓的“成功”,大多是一种自我的幸福感的成功。而这种幸福感都来自于自我,和他人肯不肯定、喜不喜欢,没有太大关系。那些肯定别人成功的人,很多连自己都活得不满意,怎么去肯定别人的成功呢?


叔本华在他的文中这样描述道:


无可置疑,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就整个人生来说,就在于人的构成,人的内在素质。这是由人的一切情感、欲望以及各种思想所引起的内心满足的直接源泉,而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反观这些世俗的成功,留下来多少时间给了自己,这辈子究竟有多少时间为自己而活,这种活法算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这些恐怕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他们一个人反思的时候,才能得出真正的答案了,个中滋味,并不是能灌一口鸡汤就能说得明白的。


来源邀稿:万方中(知乎) 微博:万方中   微信公众号:方独(ID:wansfang)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1015/14765123245000.jp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96004/answer/126081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