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害怕孩子有网瘾的根源是什么?

(2016-09-13 16:38:53)

家长害怕孩子有网瘾的根源是什么?

文/野生的狐狸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在很久很久以前,家长们认为武侠和言情小说是绝对不能让孩子看的,要影响学习引发暴力和早恋;
在很久很久以前,家长们认为电视机是绝对不能让小孩子看的,看电视要坐在电视机正前方,距离电视机对角线4倍距离(谁想出来的),那时候的观点就是:看电视影响学习;
在很久很久以前,家长们认为游戏机是绝对不能让小孩玩的,玩游戏机会导致玩物丧志和近视眼;
在很久很久以前,家长们认为电脑是不能让小孩玩的,玩电脑会导致网瘾……

然而现在武侠和言情被拍成各种电视剧在电视机和网络上轮转播放,智能手机和当年的掌机相比更胜一筹,至于电脑……每天上班8小时对着电脑是很多人的常态。

每一代人都会用自己的经验去衡量下一代人的行为。
然而每一代人都会被时代碾的连渣都不剩。

=============今早看了几位朋友的回答,突然有感而发的分割线====================
首先是关于“节制”,我们先要达成一个共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节制——吃饭尚且会导致发胖。

然而这里我要提另一个概念“节制”本身也要“节制”。比如有些专家说“电脑不好”,于是家长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你要合理的用电脑”,而是直接把电脑关了。

所以我们反对的是一种“粗暴”的控制,而非合理化的控制。说的直白一点,在面对“控制”这个命题上,中国人的管理方式往往是过于绝对的。这也就导致了我在回答一位朋友的时候也讲到了一个真实案例:我上大学的时候电脑课上,一个同学问我:这玩意怎么打开?
换句话说我拼命敲打完论文然后回去打游戏/把妹/吃麻辣烫/睡觉的时候,他还在用一根手指满键盘的去找他要的字母。然后还在抱怨“为什么这玩意不按照字母表排序”?
这件事情也直接影响到了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两人的发展:我能做个看上去像那么回事的PPT给全院学生会干部开会宣贯政策。他只能拿着笔去等级每个班的出勤情况。

只能希望这位同学在毕业之前能把键盘摸熟悉了,高考的胜利不代表求职的胜利。你可以让文印店给你做一份简历,但不能让文印店给你做一辈子报表……

然而对小孩控制越严格的父母,却往往是混的很不如意的父母。
所以我很确信,他们的孩子如果能和他的父母一样的求学、一样工作,最后混的很不如意。

除非,这孩子有一天想改变。

------------------------------------------不知为何突然又想补充一点--------------------------------
有很多朋友现在提出:我以后的小孩,我肯定不会干涉他上网——这显然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站着说话不腰疼。

第一,说这话的朋友估计都没有小孩(虽然我也没有)。所以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小孩一旦耍起脾气来是很难应对的(当然,这种脾气大概是从父母辈学来的,不过我们先不考虑这个),请你会想一个场景:你家里来了个熊孩子……(以下省略5000字)
——各位亲,你想揍他吗?

第二,说这话的朋友对新生事物的预见性还不够强。未来的生活极有可能是今天的我们都无法理解的,可能未来我们的孩子每天就躺在床上脑后插管,四肢退化。
可能未来我们的孩子不再说话,只需看一眼就能脑电波沟通。
可能未来我们的孩子喜欢的音乐是能爆破100个玻璃杯的类型。
可能未来我们的孩子喜欢的电影就是一帮歇斯底里的人在屏幕上打滚。
……
这时候各位亲,你想揍他吗?

这是一个一言不合就要开喷的时代,我不认为我们对下一代就会有足够的包容。
当我们看着舞台上各种脸谱唱念做打而完全不知做云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看着我们今天刷知乎恐怕也会不知所云。
而当下一代能够占据一些发声机会的时候,新一轮的大战又会开始了吧?


------------------------------------扯一点关于“娱乐”的观点--------------------------------------
首先我们每个人恐怕都会思考过著名的保安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干什么。
问题比较深奥,然而浅薄无知的我可以这么回答:从娘胎里来,到火葬场去。至于人活着是为了干什么,这就有意思了。

还记得那个放羊娃吗?
放羊为了养肥,养肥为了卖钱,卖钱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娃为了放羊。
人生忙忙碌碌的,难道真的就是为了在去火葬场之前生一个每年清明来上香的人?
人生短短几十年,可曾把握过这几十年,让自己活的开心一些?

在传统的观念里,娱乐是有罪的。
学海无涯苦作舟,很多教室里都挂着这么一句话。然而这句话的误读,却害了不少人。
我有认识个人,每天怨气很大,总是抱怨社会不公。于是我尝试挖掘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个人:
1、拒绝看电视剧,认为这是脑残的;
2、拒绝唱歌聚会,认为是浪费时间的;
3、拒绝旅游,认为是烧钱的;
4、拒绝打游戏,认为是玩物丧志;
……
我:那么这位亲,你闲暇之余主要做什么呢?
他:每天早上听BBC的英文广播,看专业论文。
我:那有什么娱乐活动吗?
他:娱乐有什么用?
我: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
他:所以你看,这个社会完全没有公平可言。我付出了那么多,吃了那么多苦,结果还是那个绿茶当了主管,我居然只能在这种人手下做事!
我: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转身就走)

吃苦就一定能成功?
以前听说有个邻居家很穷,孩子吃梅干菜考上清华大学。难道这件事的主要原因是他吃了足够多的梅干菜?这让其他吃梅干菜的人情何以堪?你们考虑过梅干菜的感受吗?

玩物就一定会丧志?
不要忘记,奥运会里绝大部分项目,本来都是“GAME”。
各种棋类、牌类最初也都是游戏。
唱歌跳舞曾经也是被当做玩物丧志的标杆。
现在各种收藏家、鉴定家,搁在以前也就是把玩文物的玩家。

人活着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让别人开心吧?
就像刚才那位苦逼的家伙,如果自己的生活不开心,为啥工作会开心?
如果各位伙伴今年你们做了一个部门的领导,你会愿意提拔一个每天愁眉苦脸,一看到你就觉得苦大仇深的人嘛?

所以为了更好的工作,请先让自己开心的活着。
生活本多艰辛,更需要娱乐填充生活中的光彩。

=============================


今天看到一位朋友谈到:你不该污名化那些不看垃圾电视剧和不玩垃圾游戏的人。

额,事实上我并没有污名化他,因为这人确实满脸苦大仇深,而且确实一直被能力不如他的人压制——而且压的死死的。

有人也会提到:也许他的娱乐方式是你所不理解的,比如看美剧,学法律,练书法,弹钢琴,等等……这当然是对的,那怎么判断他有没有进行充分的娱乐呢?

看他的表情是不是苦大仇深应该算是一种方法。

如果看着旁人就是满脸恨意,然而旁人并不是他的杀父仇人,那只能说这人的内心恐怕处于长期的焦虑和煎熬之中。他需要娱乐来让他”放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他们的执念、焦虑和对娱乐这件事情的负罪感、恐惧感,就是不断屠杀他们自己的屠刀。

当然啦,这事情只有靠自己觉醒。

我不是很乐意去叫醒别人,尤其这个人是在装睡。


-----------------------------------怎样面对“重度”沉迷------------------------------------------

另外还有一些朋友谈到:你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额,我仔细看了下题主的问题……他貌似只问根源是什么……不过既然有人诚心诚意的问了,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们……(被拖走)……

接下来我对”重度沉迷网游至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谈谈我的看法,不过我并不是心理医生,也不是教师,所以只是我的看法:


1、去了解,去感受。不一定学得会,但至少能搞明白。


事实上关于网瘾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长时间,从送孩子去治疗网瘾的家长身上,我基本上看到了一帮“钱能解决一切”的家长形象……

这就像我举例的那位工程师女儿一样,事实上很多高学历,对电脑游戏有很多了解的家长,他们的小孩反而没有网瘾。

真的是因为他们的小孩不沉迷吗?

我只能说:那是他们懂,所以他们有办法。

以前有个笑话,说有个人在游戏里喊人组队。突然他老爹打电话过来:你小子今天还不复习,我让会长把你从公会里轰出去!

这是个笑话,我不敢说它是真是假。我倒是经历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以前打游戏的时候,有个人发挥很不稳定,每天晚上11点前发挥超常,人挡杀人;11点后发挥失常,人挡被人杀。

于是有一天会长就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抱歉,我是他妈妈,儿子在读高中,让他早点睡觉,又怕耽误你们团队活动,就我上了。

看到这话当时就泪目了。

后来她儿子考上了大学,他妈妈也喜欢上这个游戏,后来开了一个账号,经常一起组团。

这样的家庭各位亲是否觉得还有杨永信的市场?

就好像很多家长经常再聊:我家小孩整天看动画片。

有一次我就问:那他在看什么?喜洋洋、熊出没还是螺丝钉?

这家长居然问我:螺丝钉是什么?

……

(鉴于有很多朋友在问螺丝钉是什么,我只能插播一条注解:螺丝钉是一部动画片。为什么我会知道,是因为我是少数能和小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的人……哪怕不是我的孩子)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如果我改行做幼教,应该是块好料。


2、不能开错药


过度沉迷于游戏大概有两种情况(我估的,没有具体的社会调查),一种是极度渴望朋友,但现实中没有,说明交际能力弱;一种是极度渴望成功,但现实中没有,说明没有把握特长。

第一种相对容易些。可以从一些玩家聚会开始,或者桌游、漫展等形式,慢慢的让他具备线下交流的能力。一旦人能够在现实中交到朋友,做正常的沟通交流,那就没什么好担心了。

当然,我也见过下猛药的,有个宅男被他爹直接安排去卖保险,反正出不出业绩都不要紧,就要他每天去扫街、电销、会销……就社交能力来说提升确实极大,不过有没有副作用我倒是不清楚。

第二种很难。

倒不是说把握一个人的特长很难,而是说很多问题家长自己都没什么成就感,更别提给孩子成功的感觉。

这有点像萨提亚的观点:家长生病,症状在孩子身上。

教育上常说:多给与赞美。然而我们大部分家长的赞美都很吝啬。

在我们的文化里,老婆都是别人家的漂亮,小孩都是别人家的乖。有人说过一个笑话:外国女人叫老公“亲爱的”,中国女人叫老公“死鬼“。

另外,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是什么。

如果给1分钟时间,你能写多少你的缺点?如果再给一分钟,你能写多少优点?

这个活动我做过很多次,年龄越大越有意思。

40-50岁人群基本上会出现:缺点十几条,优点一条甚至没有。

而现在的大学生则会好一些,一般缺点十几条,优点五六条。

连自己有哪些优点、长处都不知道,怎么获得成功呀?

(此处我甚至可以预言一下,肯定有朋友会回复:我的长处就是睡觉、花钱、吃吃吃、买买买……)


3、推荐好的,远离烂的。


烂游戏是存在的,比如只要烧钱就能天下无敌的、色情引诱的、赌博类的等等。这时候就要推荐一些好玩的东西给他。好玩的不一定是游戏,也可能是游戏,因为娱乐活动是很多的。


我前一家公司的老板有俩儿子。小儿子贪玩,就喜欢玩凯蒂猫——就是那个ipad上你对着他说话,他对着你说话这种。

有一天他来我办公室里,我就给他看”x攻“。这个游戏就是让玩家自由发挥想象力,利用各种零件制造攻城武器的游戏。

于是这孩子沉迷了。

好在老板不是杨永信的教徒,不然我可能被他从十八楼扔下去。

老板看了这个游戏之后,先对孩子的创意进行了表扬。然后提出一些新的构想让孩子去完成。由于是游戏,所以不怕孩子真的搞出什么发明创造烧了房子。

不过后来老板还是和我抱怨,说怎么给小孩子讲动能和势能他才听得懂,当然这是后话。


4、引导娱乐价值最大化


我在回答一位朋友的时候举了灰姑娘的例子。很多朋友想必对这个故事烂熟于心,然而从来没去考虑过”这个故事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

灰姑娘的人生中做出了哪些重要的选择?

灰姑娘的树枝代表了什么寓意?

面对人生的困境,灰姑娘是怎么做的?

假如没有仙女,灰姑娘该怎样改变命运?

为什么灰姑娘要把狠心的后妈姐姐都接到皇宫?

……

同样的,很多人在玩一个游戏就是简单的被娱乐。

被娱乐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舒缓人心的焦虑功不可没;那如果舒缓心情之外还能收获一些其他的价值会不会更好?

突然想到很久以前有个女孩追星,大家都知道这事情比较花钱。结果有个妈妈就借这个机会教小孩怎么赚零花钱,然后设立了自己的追星基金……算是一种理财知识的提升吧。

几年前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几个初中女生喜欢一款古风剑侠游戏。女生的爱好方式与男生不同,她们要买戏服出cosplay。而她们的家长似乎也异常的开明,只要求她们用阳光正确的方式供养自己的爱好。所以她们会合作排练、出展,也会去买服装然后二手出掉。这些能力我作为一个社会人尚不如她们。只能说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吧。


5、做一个值得尊敬的家长(这段是写给家长的)


为什么很多网瘾少年不听家长的话,原因有很多。然而我看了杨永信的做法之后,我大概猜到一个共通点:他们绝对不尊敬他们的家长。

而杨永信也只是用暴力做到了这件事情而已。

其实很多家长的行为是蛮有趣的,一边在麻将桌上吞云吐雾,一边对小孩说: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就跟你爹一样混日子。

我觉得这种行为和自毁长城没什么区别。

家长的威信是依靠知识、力量、气度等一些优秀的东西汇聚而成的。

在别的家长努力的时候颓废,成为了一个卢瑟之后,寄希望于未来自己的孩子能够飞黄腾达拉自己一把?

把自己的生命主宰权丢给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也是蛮有趣的。


6、为自己而战(这段是写给孩子的)


生命就是个游戏,走在路上每个怪物,每个支线都是未来打boss的时候重要的积蓄。

曾经有一个游戏,为了快速打到boss,我跳过了很多小怪,可是后来越走越慢,打一个小王就要吃很多药,而且耗时很长——因为我的等级已经落后小王很多了。

而这时候我再想回头去打那些低等级的小怪,发现等级相差太大,他们的经验缩水了;

回头再去做支线任务,发现等级高了,任务关闭了。

生命就是个游戏,不要问为什么boss前面有那么多难关,有那么多杂兵——干掉他们,不然连boss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关于弹钢琴的分割线(本段与主题无关)======================

为什么要说弹琴呢,是因为这是个蛮有趣的事情:很多人确实是被家长逼迫最后成为了艺术家。正所谓学音乐无非三招:一哄二骗三镇压。

不过我想告诉大家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我的小提琴老师的女儿学的很开心。


因为乐器是无罪的。

乐器本是表现心情的工具,它本身并不苦也不枯燥。

有人此刻估计要跳出来打我。

那我就讲个关于我另一个前公司的领导,她女儿学琴两年。现在极度厌学,主要罪状包括:

1、女儿为了不学琴,连弦都崩断了。

2、为了陪女儿练琴,我都不看电视了。

3、我请的是XXX老师,很贵的!

4、我买了XX牌的琴,专门托人从国外带回来的

……

然后意思就是:真想揍她一顿!


于是我对领导的言论发表了强烈的谴责。因为除了第一条(本来崩断就很正常),其他不都是自己作死吗?


后来我淘书店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本流行歌谱,是专门改编成小提琴版本,基本一把就能搞定的那种。如获至宝,推荐给领导……

从此她们就过上了女儿拉琴妈妈唱歌的幸福生活,据说偶尔还会去学校和社区做做演出。

其实孩子都有虚荣心,一旦发现这个玩意是能够晒的,他们也会有一些动力。


当然,另外还有个原因就是说服了领导放弃“两年内考四级”这个信念。

这是我的老师说的,大意是:考级有什么用,半本霍曼之后一般的歌你想拉什么就拉什么。


回到这部分的主题,逼着学音乐行不行?当然行。不逼着能不能学?也能学。不过,第二种方法对家长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家长连个五线谱都不认识,那还是算了吧……(摊手)


来源邀稿:野生的狐狸(知乎)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913/1473754900846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