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总害怕麻烦别人?

(2016-08-03 08:58:59)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803/1470185928943.jpg

为什么总害怕麻烦别人?

文/冯丹彤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曾见过这样的一幕,在快餐店,一个年轻妈妈和5岁左右的儿子排队点餐,妈妈让小男孩自己点。孩子踮起脚尖,看着售货员、手指着上面的广告牌,说自己要哪一款套餐,但是饮料要换成另一种,还需要加什么佐料,服务员说,那样的话需要加钱,还得现做、要等一会儿。小男孩点点头,说:“没关系,我和妈妈可以等”。小孩子几句话把自己真实的需要,怎样去调整说的一清二楚。而年轻妈妈对于孩子的“特别需要“,也欣然地接受,耐心地陪着孩子等。售货员转身,按照这位小顾客的要求去配餐。



      题主遇到的困难,与这个小孩的情景类似,这些内心活动、人际互动主要与自尊有关。

      首先,一个有较好的自尊感的人,敢于表达自我的需要,也乐于看到实际情况是否允许自我的满足,即使在被人否决、被环境拒绝时,整个自尊感也不至于奔溃、产生无地自容的羞愧感。这样的人也不会为了得到某些利益与满足,而过度牺牲自我、压抑自我的需要、贬低自我的价值。

      而自尊的水平存在问题时,过于自大会趾高气昂、颐指气使,显然会恶化人际关系,太容易得罪人。自尊水平太低时,就会容易怕给别人惹麻烦、觉得自己的需要不重要,对于正常的寻求支持、相互帮助也充满了担忧。



     其次,自尊水平除了影响到是否乐于、善于求助于人,也会影响到自我对自我的接纳。题主提到的“内疚、困惑”,其实是对我的需要,如何去面对的困境。“内疚”,意味着自己觉得自己“犯了错”、“不应该如此”;“困惑”意味着感受与需要来了,但“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调节”的焦虑。这些都是低自尊状态下,人开始压抑自我、自我贬低的表现。仿佛内心始终维持着一种自我审视与质疑的系统,会不断地质问”我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吗”?”我可以为自己争取满足吗“?”我值得被人拥戴、认可吗“?

这种内心的担忧,会在外界模棱两可的情境下被反复的唤起,即外界不确定的情况下,把内化了的评价系统投射到外界。也就是说,不同的自尊价值水平的人,表现差异会很大。也许都是到陌生的地方、见不熟的人,自尊较高、乃至有些自恋的人,会有”自来熟“、”人来疯“的表现,而自尊不足的,如同林妹妹进贾府,会入门问禁、四下留神,唯恐遭人白眼、落人口舌。



再次,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到如何面对别人的请求、是否敢于拒绝别人。题主乐于被人担扰、替人分忧,除了现实上人际交往、工作的需要,显然有部分来自于支持自己的自尊的需要,也就是俗话说的”被人需要的幸福“,能替人分忧,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有所作为、有”被利用“的价值。这是自尊调节的一种方式,但是往往因为自尊水平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数。

      在一个团体里(即使是新建立的),通过一段时间,也会出现以下情况:有的人似乎越发娇气,成了被照顾的娇贵小姐,很会说一些场面话、会处理与外界的交流、活跃圈子气氛。而有的人,手中活儿越揽越多,干了很多琐事大家也未必知道和认可,仿佛是默默辛劳、忍气吞声的”老妈子“。

     这种团体里的角色分配,也与自尊感有强烈的联系。自尊感强的人,更容易维持自我的边界,争取到较高的地位和支配权的角色,并且坚决只做属于自我角色的事情。而自尊感低下的人,更容易被支配、被洗脑、被安排,而一次次的互动,似乎强化了自己只有”被需要的“价值,而没有独立自我的需要。这也是为何有的人虽然职业地位不高、社会成就不算大,但退休、脱离岗位之后,不再被团体需要时,会很低落、失望、没有归属感觉的由来。因为他的自尊、自我感,主要建立于为别人的事情、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


      最后,我们结合上面的小案例说说不能平等交往的根源。


      一个人坚韧的自尊强度、有效而灵活的自尊管理,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稳定的、安全的依恋。一个及时的、有情感回应的母婴依恋,是一个人自我感、自尊感诞生的基础。人在婴幼儿时期,吃喝拉撒睡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照料。如果母亲对于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时给以满足,容易导致过多的情绪受挫和创伤,婴儿虽然语言不会清晰表达,内心感受却往往会持久地留下印迹。一次次的忽视与过度的情绪受挫,婴孩会有觉得自己的需要即使很强烈,也很难被满足的体验,而这种不断强化的母婴互动,逐渐内化为内心客体的互动,会在成年后,不断投射到外界与人的交流中。觉得周围的人,都看不到自己的需要、周围的人都是冷漠的,与其被他人冷漠,还不如自我降低自我的期待。无意识中,让内心偏向自我贬低、自我虐待的客体互动得到了强化,即使别人未必不愿与自己形成平等互惠关系,但是自己总觉得对方在欺负自己,却忽视了自己没有积极主动去争取的事实。



第二,持续的、来自强大客体的支持。自尊的管理,如上所述,无外乎关于如何接纳自我的需要、多大程度上赞同与认可自我的存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外界发生交换。这部分功能,需要逐渐内化、认同一个强大的客体。而这个过程,父母、老师、以及孩子理想化的人物,都会起到部分的作用。可以说,允许孩子享受部分全能的感觉、按照他的需要,只要符合基本环境、不侵犯别人的权益、不危害健康,就尽可能允许他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肯定他已经做到的事情,给他示范如何完成复杂任务的技能,允许一个成熟与掌握的过程等等,这对一个人通过掌握技能、延迟地满足自我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上面案例中,小男孩的母亲和服务员,做到的,恰恰是接纳了孩子自我支配的需要、告诉他实际的情况,不催促他、也不给他压力。这份会让很多大人都羡慕的、健康的自尊,自然也离不开这个相对滋养他、尊重他的环境。



第三,成长过程中,各种创伤经验的影响。一个人的自尊必然是在各种创伤中发展与强化,即使婴幼儿时期得到很好的抚育,在长大过程中,也必然经受种种考验。小到某一门课成绩总是考不好、被老师批评训斥,大到遭到同学排挤、青春期失恋。这些创伤是难以避免的。这些生活的意外、无常,也会延续终生。而这些创伤的发生,都在打击我们的自恋、自尊:我是优秀的、我们的环境的足够安全的、我们的能力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如何应对已然发生的不幸,是维持自我可以争取到的最好生活是什么、自我是否有能力保护自我的根本问题。

很多创伤的发生,来自于不可抗外力,所以如何累积一些有效应对挫折的经验、接纳现实中不确定性、获得较多的社会和情感的支持,都会影响到一个人有效应对创伤、走出创伤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是被动的,而人最可贵的也许是主观的能动性、主观的可选择性,即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我们至少可以拥有的是,如何面对它的态度。


       综上所述,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都是自尊管理相关的问题。作为成人,现实的经济理财、身体健康、人际关系需要管理,而自尊自信、压力水平等主观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意识地调节。使自己逐渐靠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自在而客观的境界。


推荐阅读:

1、《自尊的6大支柱》     纳撒尼尔·布兰登           红旗出版社

2、《心理动力学疗法》      卡巴尼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来源邀稿:冯丹彤(知乎)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803/1470185724915.jp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82653/answer/1145024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