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以前黄河经常发大水,却很少有记载长江发大水,而近几十年全反过来了?

(2016-07-15 10:44:42)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9495626.jpg

为什么以前黄河经常发大水,却很少有记载长江发大水,而近几十年全反过来了?

文/路路路路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河道弯曲狭窄,有九曲回肠之称。且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都在这里集中汇入长江,长江干流决口多发生在此,荆江段也是长江中下游最早出现堤防的河段。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7118080.jpg

荆江牛轭湖段河道变迁图



荆江水患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居民对湖泊滩涂的围垦密不可分。荆江地区最早是古云梦泽的范围,汪洋一片。

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耳者,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

——西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你看,我云梦泽辣么大,还是七天王里面最弱的……

荆江沿线的地理变迁,除了天然因素,人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垦殖,二是堵口。咱们先说堵口。


宋代以前,长江干流上保留有大量与大小湖泊连通的水口,天然湖泊仍保留着较好的调蓄作用,荆江沿线的堤防以保护围垸农田和城市为主,并未连成一线,留有大量“穴口”,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称。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7433278.jpg

明成化年间(1465—1470年),江陵城东长江北岸的黄滩堤被改为石堤,嘉庆二十一年(1542年),江堤北岸的郝穴被堵塞。自此,荆江大堤上至堆金台,下至拖茅埠,长达124公里的堤段连成整体,时称万城大堤。

清代靖江两岸堤防不断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监利和沔阳境内的江堤长达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内的江堤长达300余里。

为加强荆江大堤的管理,明隆庆元年(1567年)设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大堤溃决,淹没江陵城,乾隆拨发库银200万辆堵塞决口,加培堤身,设石尺水志,规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为官堤。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7603595.jpg

江陵城(今荆州古城)荆江大堤历史发展示意图


简单来说,最早的时候,这一带有很多湖泊,都与长江水系连通,相互自由进出,宋代开始,零星围起来一些地方,明清时期,堤坝由围城、围田慢慢推进,最终变成了围江,发展成了沿江堤防,穴口先后堵掉,长江水只能在河道里淌了……


然而,长江虽不及黄河这么夸张,也是有携带泥沙的,荆江这一带九曲十八弯,长江出三峡后流速骤然变缓,天长日久河道还是会壅塞。举个栗子: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7739451.jpg

这是明代建在长江边上的万寿宝塔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8055359.jpg

由于荆江大堤不断加高,现在已经……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827373.jpg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8289164.jpg

呐,就是这个状况了。


那么,堵穴口建大堤的根子又在哪里呢?围垸垦殖。


“洞庭湖为湖南北水利之枢纽,贫穷私垦,豪强争占,五方集处,讼狱日滋。惟洲地愈积愈宽,则湖面愈占愈狭,容水之区日逼,必致横溢四出。湖北则荆江大堤受其害,湖南则滨湖州县被其灾,盖湖中之水既渐变而为田,则湖外之田,将胥变而为水,此必然之势也。臣上年到任后,察悉情形,以为湖南之大患,无有过于此者。明知已成之洲,万不能再事刬除,俾复全湖之旧。然救弊补偏,亦正岌岌不可终日。”

——清代湖南巡抚王文韶《片陈南洲水患》


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古人不是不懂,也实在是无能为力。断人生计得罪豪强激起民变这种事……我还是把大堤尽量再修结实点吧……


长江垦殖是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底子太好(湖北号称千湖之省),所以矛盾在宋才出现,明清才严重起来,清后期,才开始变大灾了。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8499979.jpg图片来源见水印~这是黄陵庙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8656367.jpg

这是张飞庙


几次大灾如下: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大水,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圩堤大多溃决,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省150余县受灾,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省258个县受灾。


1860年(清咸丰十年),长江上中游普降暴雨,干流发生特大洪水。屏山、丰都、万县等10余个沿江州县被水围,城垣坍塌,房屋倒塌,人畜大量漂没。此次大水冲开了藕池口,大量洪水分入洞庭湖,洞庭湖区大部被淹。此外,苏北大水,里运河堤决。浙江沿海风暴潮灾,钱塘江海塘毁坏严重。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洪水。从四川盆地到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约30000平方公里的地区被淹,嘉陵江各河沿岸、重庆至汉口长江沿岸城镇农田普遍遭到淹没,合川、万县、丰都、宜昌等县全城尽成泽国。宜昌以下,圩堤普遍溃决。荆江南岸公安县“大水溃城淹平屋脊”,监利以下荆江北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一片汪洋。全国各省189个县受灾。


1931年(民国二十年),气候反常,珠江、长江、淮河及松辽流域,连降数月大到暴雨,“南起百粤北至关外大小河川尽告涨溢”,造成全国性的特大水灾。全国受灾区域达16个省592个县市,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灾情十分严重。长江各大支流普遍发生洪水,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决口,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大部被淹,武汉三镇受淹达3个月之久。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8省合计受灾人口5127万,占当时人口的1/4,受灾农田973万公顷,占当时耕地面积28%,死亡约40万人,经济损失22.54亿元,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严重的一次大水灾。


总体上呈现集中爆发的趋势。


至于现在长江上的三峡等水利枢纽,由于长江水量和黄河水量真心不是一个数量级,人工干预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9031361.png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9059268.png

三峡蓄水量再大,比之九百里云梦、八百里洞庭如何?


所以才有了:湖北第二大湖梁子湖与牛山湖隔堤今晨爆破分洪 永久性退垸还湖


总之:


三峡尽力了,洪水别怪它,

洞庭瘦成狗,鄱阳长草啦,

千湖都成垸,各自看好家,

我这不淹水,江堤随他吧。


来源邀稿:路路路路(知乎)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715/14685486513111.jp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39596/answer/11105297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