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个人的大学都很迷茫?

是不是每个人的大学都很迷茫?
文/Raspy(知乎)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大学生涯中,遇见的优秀的学生大概有三类。
第一种,家世显赫,往往家族中有那么一两个人就是同行里的翘楚。这种学生一入校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当我们还在啃高数课本,他们已经把大创项目拿在手上做了;当我们还在考四六级,他们就已经在准备雅思托福;当我们眼看着一个个学科竞赛不知如何下手,他们由于家庭关系已经与导师建立起深厚的联系,在实验室有了一席之地。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比他们差,比他们笨。但他们让我体验到,什么叫眼睁睁输在了起跑线上。
第二种,天资过人,他们用粗放的方式上着课,作业爱写不写,考前匆匆翻一遍书,然后就这么随心所欲地霸占专业第一的宝座。他们的人生没有经过第一种学生那样精良的规划,但走下来却不比他们差。因为一道道关口走下来,他们总是最优秀的,保研出国的机会随之都有了。
第三种,没有好出身,没有好天资。他们过得很累,也许他们自己没有感觉,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但的确是很累的。天资不够勤来补,家世不好勤来补,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弯路,追赶一个又一个机遇,累并快乐着,最终也能有所成就。
这三类大学生,第一种方向明确,人生规划延伸了几十年;第二种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划,最多有些小目标。而第三种,他们努力拨开前方的迷雾,但总难窥见正确的方向;他们时常犯错,时常错失时机;他们常常修正自己的方向,不是因为意志不坚,实在是眼界、资源所限。
现在题主的问题就有答案了:大学时期不是每个人都很迷茫。
但前两种学生在人群中是占少数的。迷茫的还是多数。而第三种学生往往越优秀,越迷茫。
答主也属于第三类学生,天赋一般,家里没什么同行,一路犯错、弥补,走到现在,才算大概找到了一点方向。不过我走的是学术路线,不考虑创业的事情,因此,只能给一个笼统的建议:不要怕犯错误,不要停下脚步。
——————————————————————————————————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鸡汤,只是对自己大学生活的一个经验主义的总结而已。
评论区有说分类粗放鄙陋的,有说我什么都不懂还来答题的。一开始还尝试着去解释一番,后来决定删了所有的解释帖,把“遇见”和“优秀”加了粗。“遇见”说明答案确实有局限性,建立在本人的经历之上;“优秀”是想提醒一些莫名其妙的喷子,分类也是有准入门槛的。
当然,多数人还是给予了赞同和鼓励,十分感谢!
来源邀稿:Raspy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531/14646756396408.jp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129324/answer/9003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