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写作:从标题、内容、排版、实战一次性教你写出好文章

(2016-04-13 09:13:06)

学写作:从标题、内容、排版、实战一次性教你写出好文章

文/纪三三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14127-1617d8c422d40fe9.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本文结构图

如果你也在为写不出好文章,阅读量低,喜欢人数少而苦恼,你可以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

我们把写文章分为标题、内容、排版、实战四个部分来逐一分析。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14127-24d45985c76209f7.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四个方面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14127-7ff782a6dc0508eb.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文章的阅读量很大程度区别于标题的好坏,那怎样写好标题呢?

这里有几条建议:

1.给你的好处加上个期限。

这条好处适用于干货文。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微博上有个网红的帖子叫做“跟我学丰胸,让你一个月从A到D”,大家一看都知道是标题党,可是爱美的女生宁愿被骗,还是会忍不住点进去看。

为什么?

因为标题实在是太诱惑了!

好处:A到D,

期限:纳尼!只要一个月?!

于是,这位网红靠着一系列丰胸,减肥,瘦腿的干货文,迅速拥有了几十万粉丝,还风生水起的开了个淘宝店。

如果她的标题改成“教你如何快速丰胸”,估计没几个人愿意点进去了。

2.制造反差,引起读者的兴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几年前,麦子写了一篇名为“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然后迅速引起轰动。

这个标题好在哪里呢?

“18年”与“喝咖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文中又突出了,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是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把农村寒门弟子奋斗的艰辛写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强烈震撼。

3.揭伤疤,戳痛脚,引起读者的共鸣。

继续举个例子。

李尚龙先生的新书《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光是这个标题,我都自行脑补了很多人生经历。

我们总是很忙,看起来很努力。

只不过,

一会忙忙这个,一会忙忙那个而已。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14127-daf32138f7b41ab0.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如果说阅读量主要是由标题来决定的,那么内容就是决定读者是否喜欢的关键了。

我们把内容分为故事和语言两个部分。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14127-edc577dfcf32f2c2.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图 纪三三

都说写讲故事是21世纪必须具备的新技能,那么故事究竟应该怎么写呢?

1.好故事,就应该有让人看了就想干点什么的冲动。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励志演讲的经历,听过之后,是不是热血沸腾,想要干点什么?

那就对了。

你写的故事,就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

回忆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励志故事,然后把它找出来。

反复模仿。

模仿是最好的老师,

然后你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2.逆向思维,旧故事新说。

一次,一哥们不想上课,又怕他女朋友生气。

于是,发短信说

“我脑海里住着两个小人”

“一个小人说,我不想上课”

“另一个小人说”

“好啊好啊”

于是,他把老故事改新,成功逗乐了她女朋友,然后逃了课。

3.先抑后扬,用反差制造不凡。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

纪晓岚给某翰林母亲祝寿。

劈头盖脸来一句:“这个老娘不是人!”

四座宾客都吓一大跳,

纪晓岚却不慌不忙,又念道

九天仙女下凡尘!

短短两句,将大学士的文采和智慧显露无疑。

如果纪晓岚一上来就夸赞这位老母亲,未免落入俗套。

而先抑后扬,让这个原本俗套的祝词,充满了意外惊喜。

4.写故事要详略得当

那么什么地方详写,什么地方略写呢?

和主题一致的情节重点写,不一致的地方一笔带过。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14127-3cad8427227e8d18.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1.语言尽量直白,不要给读者添堵

关于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但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那些煽情又臭又长的句子,只是在给读者的阅读添堵。

考研英语阅读最令人讨厌的是什么?

是英语长难句。

那些又臭又长充满词缀的句子,连决定人生的考试时都不想看,何况只是茶余饭后的阅读呢?

2.在直白的基础上,要打动人心。

春天来了,我却看不到

在纽约街头,一位盲人乞讨者的面前摆着这样一句话,触动了很多好心人的心。

如果他写的是,可怜可怜我吧,我是盲人。大家都会觉得稀疏平常。

所以,同样的故事,不同的语言,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14127-013af3433fbbccb7.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排版,就是要让你的文章变得思路清晰,不说赏心悦目,至少不能让人觉得看不下去。

1.学会使用图片,图文结合

最怕的就是有些大学教授的ppt了,密密麻麻全是字,一张图也没有,看得人密集恐惧症都要出来了。

图片不仅让文章变得美观,也给读者休息思考的时间。

像简书大神彭小六的文章,每篇排版都非常用心,都是图文结合。

2.文章重点用黑体字标出

这样做,一是可以节约读者时间,没时间的读者可以只看黑体,了解大概。

第二,自己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哪些是重点。

在大学,一份好的课题标书,重点地方都要用黑体字标出,写文章也要做到。

3.注意段落的长度不要太长

我们不是鲁迅,写的东西也不会被写进教科书,不要想着你写的一大段会有人耐心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14127-f2424a55ecaf6a7a.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1.学写文章时:“鱼”与“渔”,二者兼顾

授之以鱼

学写文章时,我们可以先阅读一些教人怎么写文章的文章,然后记录下来,通过他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也就是所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授之以渔

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学会方式和总结,学会深度思考。

为什么他的文章阅读量这么高?

到底是哪里写得好?是标题,内容还是什么。

为什么我的文章又被拒稿了,是哪一部分出了问题。

像高中做阅读题一样仔细分析每一篇大神的文章,总结他们的长处。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自己的文章,看看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文章的阅读量增加了,原因是什么?

如果阅读量减少了,原因又是什么?

其实,写完文章后,除了不断刷新看看自己的阅读量又没有增加外,我们还可以做很多。

2.注意写作的输入与输出

通过不断阅读总结他人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外,我们一定要开始动笔。

不要天真的以为,读了很多文章,写作能力会提升。

听了那么多的歌,我们还是没学会作曲,不是吗?

所以,关键是去做!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产生的需求,就是你最缺少的东西。

3.关于坚持

在实践中可能产生一万种情况,让我们非常想放弃。

我们每个人都有放弃的权利,放弃也不是一件那么丢脸的事。

但是,在你放弃之前,我想分享给你一个小故事。

坚持,是最合乎成本的选择。

在遥远的非洲马拉河,一群羚羊在觅食。非洲豹像百米运动员那样箭一般地冲向羚羊群。

它的眼睛死死的盯住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直向它追去。

羚羊逃得飞快,非洲豹更快。在追于逃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头又一头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但他没有掉头改追这些离它近的猎物,只是一个劲地朝着那头未成年的羚羊疯狂的追去。

那只羚羊已经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与累的较量中,比最后的速度和耐力。终于,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倒下了,豹牙直朝羚羊的脖颈咬了下去。

非洲豹干吗在中间不去咬距离近的羚羊?何必还要使劲去追当初那只?那么近,应该很容易得手啊;

答案是,因为它已经很累了,而别的羊还不累。其它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冲刺的爆发力,一瞬间就会把已经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后面,拉开距离。如果丢下那只跑累了的羊,改追一头不累的羊,最后肯定是一只也追不上。

原来所谓坚持,是一种最符合实际的成本考虑。

 

来源邀稿:纪三三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60413/14605096533434.jpg

​http://www.jianshu.com/p/dd342a1e8cd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