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选择表达观点,但我从未想过要说服谁

(2016-04-01 14:44:49)

我选择表达观点,但我从未想过要说服谁

文/维真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22744-a432981eb6dfbc37.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文/维真

1

看过我微博的人大概都知道,关注里目前大部分都是《奇葩说》的辩手,在为数不多的微博里还发了很多对《奇葩说》的评论,可见我对这个节目的爱好颇深。

这是个很受欢迎的节目,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现象级的节目——自从《奇葩说》取得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讨论类节目被人们关注和喜爱了。有人喜欢节目的娱乐性,喜欢里面频繁爆出的有意义的金句,喜欢某一个性格独特的辩手……而如果要我说一个为什么如此痴迷《奇葩说》的理由,大概就是这个节目一直以来的一种氛围。

这是一种很包容的氛围,如果说让我用一句话概括,那大概就是:我选择表达观点,但从未想过一定要说服谁。

《奇葩说》一开始的口号叫做:我们是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马东会用一种他独有的带点幽默和狡黠的笑容说出这句口号,然后往往会伴随着众人的一阵大笑,言下之意莫过于:你们每天都在用生命搞笑,还好意思说自己严肃吗?

可是啊,我真的是把它当做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在看。

的确,《奇葩说》的形式不同于传统辩论,但我觉得它把我心中对于辩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解践行得淋漓尽致,那就是:我们从不轻易说某一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让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从而邂逅到不同的价值观。

我们彼此理解,但我们从不要求你必须与我一致。

所以啊,辩手们在场上叽叽喳喳也好,高谈阔论也好,针锋相对也好,待到了节目之后,仍是一阵云淡风轻,绝不因为那些场上的“撕逼”而影响感情,站起来握握手,相视一笑,依然是一路同行的好朋友。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22744-e63b5dada2cc33cb.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看这个口型,一定是在说她的口头禅:“不,不是这样的”

相信很多人在看过这个节目之后,喜欢上金句女王马薇薇。因为她温柔一刀的风格,因为她暗黑毒鸡汤的爽快,也因为她偶尔显露出来的非比寻常的认真。

我喜欢以上所有,但我更喜欢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她选择立场时,经常性地站在那个似乎不太合主流观点的持方。

在有些人眼里,这可能和炫技装逼无异。但是说实话,到了她这样级别的专业辩手,在一个综艺节目里炫技其实并没什么卵用。我想,她之所以喜欢“剑走偏锋”,只是她作为一个辩手的下意识,我们喜欢寻找更新奇的角度,为这个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奇葩说》就好像一扇虚掩的门,让推开它的人,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我在昨天写的文章里引用了张昊玥的观点,可张昊玥最后输了,因为从整体的辩论和表达上来说,她仍然比别人欠缺许多。认真听完了她的观点,只有最开始的那句话给了我启发,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动画片里的主人公脑袋上突然亮起一个灯泡,心里响起的话是:“咦?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看。”

对《奇葩说》的大多数辩手来说,输了比赛重要吗?不重要啊。因为我的某一个观点,甚至某一句话,都可能为一个在电脑前的观众点亮一盏灯,这就是他们发表观点的意义所在。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22744-b396beaea14ffd37.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图片来自简书APP

2

我想,我之所以选择写文章,理由大概也与此并无二致吧。

我常常发表一些非常理想化的观点,当然,也常常受到别人的抨击。很多人不接受我的说法,认为我幼稚也好,认为我无知也好,总而言之,他们喜欢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地方说:“你这样的价值观是不对的。来,让我来带你认识真实的世界吧。”

我也是个很喜欢回复文章评论的人,因为自己笔力有限和阅历有限,在文章里往往会有一些观点表达得不到位或者有一点歧义,甚至也很有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当评论里有人指出时,我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语言,把我的想法亮给他们看。有很多人在得到回复之后表示:“噢,原来你是这个意思,我明白了”,每当这时我都会感觉到很幸运和安慰,这就是理解的力量。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会始终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自己的想法,却从未想过站在我所说的角度想一想。

遇到这样的人,我往往会识趣地选择不再回复,或者至多给他留一句“言尽于此”。

为什么不选择继续争论呢?

因为,其实我在写下文字的时候就从未想过要去说服谁,更谈不上要大家都接受我的价值观。

有句话叫做:“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当遇到和自己观念不同的人,并且他们也没有选择站在我所说的角度考虑一下下的时候,我通常选择说拜拜。

我也并不会觉得他们傻x,觉得他们无知,觉得他们自以为是。因为在我心里,只要是不违背基本道德的价值观(譬如尊重他人),都应该给他们一个存在的机会。我可以不认同你的价值观,但我绝不会抨击你的价值观一文不值,应该改掉。我只会认真地听过你的观点,也许在那之后我会改变我原本的一点看法,开启一个新的可能;又也许,想想之后我发觉还是想坚持自我,然后对你说一声:

喔,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尽管我不太认同,但我理解了你。”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22744-1b7ff251ce3b29b3.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不妨看看外面的世界

3

认同和理解是不一样的。

我不经常说认同,但我时常说理解,因为当我愿意去理解一下你的时候,就等于是给了你一个认同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认同是理解过后,更为难得的存在。所以每当有读者和我说:“我认同你的观点”、“我就是像你这么想的”,我就会觉得异常的幸运,因为在我心里得到认同其实已是我写文章的偏得。

我不奢求读过我文章的人都认同我的观点,但我真的非常希望,当你读过了我的文字之后,给自己一个理解他人的机会。

给自己的心留一个小小的缺口,让与自己不同的人与事,有一个被你看到的机会。

我总觉得,理解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而说服却总是带了一点点强迫的意味,而强迫会给人带来不那么美好的体验。这就好像,尽管我可以接受婚前啪,但是我也理解那些选择不在婚前啪的女生们,我不会说她们保守和落后,更加不会写一篇文章说:“你们怎么能不接收婚前性行为呢?你们应该接受,接受才是对的、先进的!”同样,我不会去约炮,我选择和自己爱的人做爱,但我也不会去唾骂那些拥有更加开放的性观念的人,说他们“败坏世风、没有廉耻”。

我们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强要别人去认同自己,不仅没有什么意义,也是件非常无趣的事情。试想,要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一模一样,那我们将没有各放异彩的文学、没有形式多样的艺术、更没有口味各异的食物,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太单调了吗?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绝对的。

所以我写东西时,从不喜欢用“一定”、“肯定”、“xx就是xx”这样的句式,我喜欢为自己留一个退路,也期待自己能够有发现新事物的运气。

我选择表达观点,仅仅只是因为我有表达的欲望,和那一点点渴望“改变世界”的美好梦想。但绝不会是因为想要说服谁,因为那样的表达,实在是太过无趣也太过狭隘了。


来源邀稿:维真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维真,不学无术法律女,爱说话,爱写字,爱思考的少女心。人生梦想是永远感性地生活,理性地看世界。如果你愿意听我讲几个小小的故事,欢迎勾搭与关注。简书账号:维真。个人微信公众号:维持真实(weichizhenshi)。


​http://www.jianshu.com/p/97d22ca3fb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