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我关闭朋友圈的一年多里

(2016-02-15 16:58:41)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60215/14555267043007.jpg

在我关闭朋友圈的一年多里

文/小马哥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微信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曾经的我们还能单纯的聊聊天,而现在你一找我,不是投票就是点赞、转发朋友圈、关注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管我要红包、试试我还是不是你的好友,再不就是你的校园卡又丢了。”

朋友圈就像一片芸芸众生的浮世绘,有人秀恩爱,有人晒自拍,有人做生意,大家都纷纷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于是,你在这当中走马观花,时候欢笑时候愤怒,时而评论时而点赞,与这个世界形成了“互动”。

我想,这大概就是尼尔·波兹曼在书中所说的“娱乐至死”,在娱乐泛滥的时代里,从电视到社交网络,创造出的碎片化、无意义的世界,我们通过它获得短暂愉悦的同时也沉溺其中,被娱乐得麻木不仁。“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于是大约在一年半以前的时候,我的微信好友数量的激增,庞大的信息早已盖过了原本的功能,意识到大量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于是我便做出了这个“断舍离”的决定——关闭朋友圈。

我理解的关闭朋友圈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不看别人的朋友圈,一种是不让别人看自己的朋友圈。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关闭了朋友圈信息输入的渠道,一心圣贤;后者是关闭了朋友圈输出的渠道,大隐于世。可惜人在江湖,还需定期保持输出自己的个人品牌(逼格),所以我选择的是前者,不看别人的朋友圈。

 

 

信息双刃剑,咫尺却天涯

 

信息的泛滥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驾驭不好就是一场灾难。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在铺天盖地的朋友圈信息中,我们到底获得了什么?得知朋友的生活状态,恐怕这不是最真实的一面;学习许多知识,例如下一秒就能被推翻的养生理论;获取世界的讯息,又有多少是你需要知道的呢。据我的观察而言,大部分是在浪费时间。而一个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信息的过载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成大事者需要专注,任何行业的精英都需要一定的深耕。

 

它的另一个坏处是,当缺乏足够的判断力的情况下,我们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写到,“群体在智力上是低于独立的个人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朋友圈里往往充斥着不同目的的信息,让我们在判断的过程中疲于奔命,所以选择正确的信息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社交网络让信息的传递变得咫尺,心却依然在天涯。科技的进步,从电话的发明到社交软件的普及,让我们可以在须臾之间感受世界的瞬息万变,而这样的便利却并没有让我们的情感更加深厚。“以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过去的信息传递没有那么便利,人们在等待的过程中自然拉长了情愫的积蓄,才酝酿出了最深沉的情感。社交网络缩短了信息的距离,却难再有“家书抵万金”的弥足珍贵,“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望眼欲穿。

 

告别碎片化,建立系统性

 

关闭朋友圈之后,刚开始很不适应,有过无数次重启朋友圈的冲动,因为总是在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信息,但细想好像确实又没有什么非知不可的信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到现在已经彻底习惯了告别这些碎片化的信息。

知识的学习需要系统性,而非碎片化的信息。朋友圈也好、微博也罢,都是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的载体,这些信息往往都浅尝辄止、经不起推敲;即便是遇上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种碎片化的获取信息的方式犹如管中窥豹,不能得其全貌。学习知识需要建立系统性,在这个体系下,首先要选择正确的学习材料,然后投入整块的时间和精力,深度比广度更加重要。

合零为整,管理你的碎片时间。没有了刷朋友圈的习惯之后,无形中多了许多的碎片时间,我会在包里随时放本书,手机里面存一些TED的视频、有声读物等等。在坐车、等人、排队的时候,我利用这些碎片时间读书、看有价值的文章、听线上讲座、关心身边的朋友;业余的时候,我甚至开始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偶尔写点文章,接触了很多以前没有时间接触的领域。这些事情对我的改变都是巨大的,它远比刷朋友圈有意义得多。

 

关了朋友圈,朋友就有了

 

我一直提倡精简社交,因为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点赞之交,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维系。所谓人脉,并不是你认识谁,而是你能和谁进行等价值的交换,所以人脉不取决与你认识什么人,而是取决于你能给别人带来多少的价值。

 

孔子曾经曰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关朋友圈意思当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让你的精力更加的专注在那些你所关注的人上面。

 

关了朋友圈后,心思自然就放在了那些真心交好的朋友上。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不需要用客套的点赞去小心翼翼的维系情感,千方百计不如真心关怀。我会定期的点开我所关心的人的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然后用心写下每一条关心和祝福。久而久之我甚至摸清楚了对方发布的频率,我也知道我所需要的某些行业的信息,能在哪几个好友的朋友圈里面获得;与挚友之间长期而来形成的默契,也让我能在他们的朋友圈里找到我兴趣所在的内容。

 

直到有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问起一个留学的朋友的近况,对方突然来了一句“你竟然没看我的朋友圈!”,查阅她的朋友圈才知道她的欧洲之旅缺了我的点赞。从此我又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与任何一个朋友开始聊天之前,要先点开对方的朋友圈了解近况,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桃李自芬芳,知己在心中

 

一直很喜欢《世说新语》里“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夜里天降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月下独斟,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分外想念远在曹娥江上游剡县的好基友戴逵,于是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风雪,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原路返回。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此——“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桃李的芬芳无需多言,举头三尺自有神明;知己的相遇不在人海,相隔千里仍在心中。所以,又何必见“戴”?

 

我从不提倡一定要关朋友圈,而是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更好的获取信息和关心朋友,而不是在这片浪潮里迷失方向。

 

其实有或没有朋友圈,你都可以活得很精彩,你都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来源投稿:小马哥

作者简介:公子若,做过管理咨询、创过业,关爱大学生成长。子若(ZRwriting)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60129/14540510421797.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