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引力波的发现在科学上有多大的意义

原初引力波的发现在科学上有多大的意义
文/著微(知乎)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按:目前关于这一发现的报道和科普文已有很多,但是不少文章(特别是新闻报道)喜欢把原初引力波比喻成“大爆炸的涟漪”。名字很美,但却是一个误解。其似乎在暗示,原初引力波的产生,如同一个本来平静的空间,一颗炸弹爆炸所激起的冲击波。但实际上,这很不确切。具体见下面第三、四节。】
【一】
中文报道里用到一个词——“原始”。这个词的英文是“primordial”,宇宙学中一般译为“原初”。
“原初”在宇宙学中一般是泛指“复合之前”这个阶段。宇宙在大约38万年的时候,随着温度的降低,自由质子和电子重新结合成中性原子——所谓“复合”。此时,等离子体的雾霾散去,宇宙变得透明,光可以畅行无阻。于是这些光,经过137亿年的征程,进入我们的“眼睛”,即是所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婴儿宇宙38万岁时的照片。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1964年就被贝尔实验室的Penzias和Wilson发现了,并为二人带来了1978年的Nobel物理学奖。
【二】
在早期宇宙研究中,“原初”更进一步特指“宇宙学暴涨”——宇宙极早期经历的急剧加速膨胀过程——时期。
最初,“暴涨”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旧的“大爆炸”理论的几个困惑,比如:
-
今天的宇宙空间为何看上去如此平坦?
-
宇宙这么大,各个地方离得那么远,却为何看上去都差不多?
而“暴涨”理论非常优雅地解决了这两个疑难:
-
急剧的加速膨胀——就像吹气球一样——把所有可能的不均匀和不平坦都抹除、拉平了。
-
今天的宇宙最初是一块很小的区域,是“暴涨”把它们拉开的;所以各部分离得这么远、却看上去差不多,因为它们曾经在一起。
【三】
但一个问题是,既然暴涨把所有的不均匀性都抹平了,那宇宙应该空无一物、极度乏味,可为何宇宙还确实存在“结构”——星系、超星系、超星系团等等?
就像大海一样,远观像镜面一样平静,近观却波涛汹涌,真实的空间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随机的“量子涨落”。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涨落”却随起随灭,如同电视机无信号时的雪花点,吵吵半天,仍然是灰白一片,什么也没留下。
但是“暴涨”却提供了一种“冻结”机制。就像海面的波涛,一旦涌起,就赶紧“冻”住。于是最终海面就不再是随机的翻涌,而是如同连绵的冰山一样,有了特定的“结构”。同样,空间中的“量子涨落”,产生于虚空,但是被暴涨所“冻结”,形成一粒粒的真实的“尘埃”——今天宇宙结构的“种子”[1]。
而这种“冻结”机制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宇宙的“加速膨胀”——暴涨“一箭双雕”地解决了旧大爆炸的困难,同时产生了宇宙的结构。也正是因为后者,暴涨才成为今天早期宇宙研究的基础。
暴涨把产生于虚空的随机量子涨落冻结成实在,就像把随手画的钞票兑换成真金白银一样。于是暴涨的发明者Alan
Guth喜欢说,宇宙就是一场免费午餐。
【四】
回到引力波。
通常的“结构”——星系、超星系、超星系团,是宇宙空间中质量“密度”的起伏。密度是空间的“标量场”,而引力波——却是空间的“张量场”波动。
于是,一个更确切的说法是,空间中无处不在的“张量场”的随机涨落,在暴涨过程中被“冻结”,同时被暴涨拉伸到宇宙的尺度,形成原初引力波背景。
这些“张量场”的随机涨落一直都在,其本身并不是暴涨(或是大爆炸)产生的。就在今天,此时此刻,我们周围,仍然无时无处不存在张量场(包括其他各种场)的随机涨落。今天的这些随机涨落,对于我们只是“噪声”,甚至我们都无法察觉其存在。但是在暴涨时期,这些随机涨落被“冻结”,形成了固定的背景起伏。
【五】
描述经典电磁场的Maxwell理论预言了电磁波——以光速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的振动——的存在;描述经典引力场的Einstein广义相对论也预言了引力波——以光速传播的引力场的振动——的存在[2]。
电磁场的“荷”即是“电荷”,电磁波可以通过天线产生震荡电流,从而被探测到。引力场的“荷”即是“质量”。原则上,当一束引力波通过,我们也会看到物体被拉伸、压缩、扭曲。这也是引力波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探测。但是,引力实在是太弱了。电磁波早在1887年即被Hertz证实,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已无处不在。但是引力波,在从广义相对论发明至今的近一百年里,却一直没有被直接探测到。
1974年,Hulse和Taylor发现了第一颗射电脉冲双星PSR
1913+16。这个双星系统轨道周期的变化与引力波辐射损耗的预言相吻合,从而间接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二人也因此获得1993年的Nobel物理学奖。
【六】
宇宙微波背景——宇宙38万岁时的照片,却记录了原初引力波的踪迹。
这张38万岁的照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一张3D照片。因为它同时记录了光的两种偏振,就像观看3D电影一样,我们可以带上3D眼镜,使一只眼睛分别只看到一种偏振。
光的偏振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的“分布”,也有两种模式。一种叫“E模式”——因为其看起来“像”电场,而中学物理书里电场通常用E表示;一种叫“B模式”——因为其是“螺旋”状的,看起来“像”磁场,而磁场用B表示。下图是这两种模式的形象展示[3]: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60215/14555152012317.jpg
需要强调的是,E、B模式是偏振“分布”的两种模式(或者说“偏振场”的两种模式),和光的两种偏振本身是两回事。
问题的关键在于:
-
“E-模式”,可能来自密度涨落,也可能来自引力波,于是仅靠观测“E-模式”无法确证是引力波的贡献;
-
“B-模式”,无法由密度涨落产生,通常认为即来自引力波[4]。
宇宙微波背景记录的是在此之前的信息,于是,如果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看到了“B-模式”的偏振分布,毫无疑问就是“原初”引力波——即在暴涨期间产生的引力波——的证据。
【七】
最终,2014年3月17日,美国BICEP2(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宇宙超星系极化背景图像)实验组[5,6]宣布以超过5个标准差的置信度,探测到了宇宙微波背景中来自原初引力波的“B-模式”偏振模式。下图是实验组文章中展示的偏振分布图[7]: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60215/14555152148289.jpg
最后,这个发现的科学意义(包括但不限于):
-
支持了广义相对论;
-
支持了暴涨理论;
-
支持了“微扰”量子引力;
-
确定了张量、标量涨落幅度比值;
-
确定了暴涨的能量标度;
-
进一步限制了暴涨模型;
-
开辟了引力波观测窗口。
——————
附注
[1]
[2]
[3]
[4]
[5]
[6]
[7]
来源邀稿:著微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60215/14555151491803.jpg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058319/answer/2355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