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极限运动的人,与普通人的身体素质有哪些差异?

参与极限运动的人,与普通人的身体素质有哪些差异?
文/高科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作为练了8年跑酷,以此为生的人过来说句话。
我只说跑酷,其他的我不说。
跑酷要翻越眼前所有障碍,你可能要跳到一个很窄的地方,你可能从高处下来是手先落地而不是脚先落地,你可能要从一面墙顶跳到另一面墙顶,还有很多危险的动作存在。于是有很多人受伤,过去的几年,我亲眼看到的有股骨开放性骨折,腓骨粉碎性骨折,颅骨骨折,落地头着地颈椎骨折直接成植物人的,但是同样有部分人极少受伤甚至从未受伤,而且水平非常高。
要搞清这个原因不是去谈论身体素质,而且看这些玩极限运动的人到底如何看待这项运动。
我2010年受过1次伤,胫腓骨韧带断裂,之后再没有受伤。
当我看到这么多人受伤,自己也受伤,最后去反思受伤这件事的时候有一些这样的体会:
受伤和放弃或者离开跑酷的人一般是错把冲动当真爱,错把刺激当挑战,错把一件一个人的事当成集体耍酷比拼,受伤后遭遇困惑解决不了带伤训练还说这就是跑酷永不放弃的精神,典型的错把无知当信仰,甚至不顾自己也不顾家人。
近两年居然有很多找我练跑酷的小孩儿认为练跑酷就一定会骨折,说自己能吃苦,说自己已经做好了骨折的准备,没有付出哪有收获神马的。。我很无语,于是有时候也会说跑酷太危险了,我很多年前本来有一拨朋友一起练的,到现在就剩我1个人了。
我说说自己的体会,要跑酷的时候不骨折,不意外死亡有三点要做好:
1)检查好场地
每次在哪练都要检查场地,即使做最基础的练习。
2)了解自己的身体,要知道循序渐进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这里就提到了身体素质了,本质上是每个人都能练跑酷的,例如跑酷有个简单的动作叫做定点跳,如果你会立定跳远,如果你能跳到一个小台阶上控制自己的身体不晃动,那你就算是在练跑酷了。跑酷还有些模仿动物爬行的动作,如果你开始练习了,那也是练跑酷呢,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它们都可以变得很困难,比如定点跳落在栏杆上,从一栋楼跳到另一栋楼的楼边上可都是定点跳。这个中间有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就是从平地开始不断了解自己的身体,修正动作,清晰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这部分内容并不被外界所知,媒体也不报道,因为没有意思,不抓人眼球。但正是这部分内容才是跑酷训练的核心,所以大家要知道了,练跑酷呢,爬一爬跳一跳就算开始了,基本不需要什么身体素质,但是练到什么水平完全看对身体了解和控制能力到了什么水平,如果刚练几天直接去跳栏杆,那就做好准备蛋疼。还要知道哪些不能做,比如别人跳过去一个3米1的地方,你只能跳3米,显然不能拼这一下,比拼就是作死。
3)面对恐惧的时候可以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动作
跑酷活动中会带来恐惧的环境一般是:高落差,窄落点
,要在这些环境中完成动作有一个前提是在平地上身体的细节控制精准到位,场地是安全的,所以第1,2步都很重要。如果第1,2步都做好了,比如你可以非常好的完成一个3米远的定点跳,你可要尝试去两面距离3的高墙顶上去做定点跳,如果检查了墙的安全性之后,剩下的才是挑战,只和克服恐惧相关。
恐惧呢其实就是杂念,在练习跑酷的过程中我把它看做生活中杂念的最大化吧,如果1,2步都做好了,你还可以接纳恐惧不被它影响并且继续完成你的动作,那可以称得上是一名真正的跑酷训练者。在恐惧的氛围中能完成越多的动作,心里越平静,所以练习跑酷时间长的人看生活细节都很多,做事情都专注,这些其实正好是现代人缺乏的东西。一个广州的朋友和我聊到跑酷的时候,就是说他们那边不能完全靠跑酷做职业,但是通过跑酷他们的生活都更好了,很多东西都可以接受,可以面对,我想这才是跑酷这项运动能带来的最大价值。
曾经有个跑马拉松的朋友这样和我解释“生活方式”这词:如果我明天去跑马拉松,同时明天我女朋友生日,我一定选择马拉松,因为马拉松是我的生活方式。
而我通过跑酷的练习,有些这样的体会:就做动作来说,跑酷动作其实就是人类发展动作的一个缩写,如果我跑不好,应该学走,走不好要学爬,爬不好要学躺,这些其实就是我现在在家看小孩儿时一直和孩子一起做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其实呼吸才是真正核心的动作,它牵制着全身的动作表现,不是这口气多重要,而是呼吸相关的肌肉众多,这些肌肉出问题直接影响运动表现。所以呼吸我随时都能练,不是必须要到个什么地方去练。而获取内心的平静并非一定要面临恐惧,我发现比恐惧还摧毁人的是生活中各种杂念,往往就是对杂念无知无觉才会自己出现身心变化还不自觉,导致问题发生。所以更重要的不是克服恐惧,而是面对各种杂念,感知和接纳它们,不被他们影响,所以我也不是必须要到一个什么地方才能练好跑酷,我只要做好当下的感知和动作就行。
所以我现在上的跑酷课也就是教大家如何从躺着到能做那些跑酷动作的,我的课上50岁阿姨,58岁大叔都来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自己身体重新理解和认识的过程,还能解决很多积压很久的身体问题,自然而然的才是真髓。
最后对“生活方式”我有这样的理解:生活就是要看到不同事物在本质上的相同,而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你可以安心活在当下,并尽量完整地感知当下。
凡事不远离生活,我们可以自以为是地凭着好奇心走一大圈,但是一定要知道真相就在日常生活中,并相信那天一定会来。
来源邀稿:高科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1222/14507776979860.jpg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491394#answer-775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