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延展生命的枕边书

(2015-11-23 14:00:14)

那些延展生命的枕边书

文/许振宇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2015年就像一阵风,呼啸一声,又将过去,不知道多少人又要在跨年之际,沉浸在无尽的狂欢和宣泄中,在一堆篝火面前,许下新年的愿望,当钟声响起的时候,各自归家,然后睡到次日的中午,开始重复去年旧有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时间的车轮倾轧过生命的湿土,只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时代的潮流裹挟着贫瘠的灵魂,只剩下纸醉金迷的回声。断断续也,空空如也。

处在后青春时代的风口浪尖,或多或少地告别了青春的狂躁和激越,开始更深入地思考人生意义,思考社会机理,思考生活本身,各种观念在后青春时代交错杂糅,翻天覆地般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价值观不断地被打碎,颠覆,之后又重组,接着继续被打破,颠覆,又重组,直至最后的稳定。

因为阅历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常常需要读书来补充知识,来延展生命,而阅读从来都是很私人化的东西,无论一本古典名著还是一本畅销读物,有人讨厌有人喜欢,有人批评有人赞扬,有人会弃经典于不顾,沉迷在市面上畅销的通俗读物上,同感然后共鸣,然后没有然后,有人则沉浸在古典里无法自拔,自以为窥探到世界的真理,套用着繁杂地语势,优越感十足。

每当夜深人不静的时候,总是拿着一本书来聊以自慰,本以为可以在字句间找到睡去的理由,大多时候却因为一段文字或者一句话而失眠一整夜。

过去的五年,大多业余时间用于阅读,阅读之后总不免写写画画,自以为看到纷呈的真实世界,其实只是想象的乌托邦。那些曾读过的书

虽然还不至于不计其数,却也不少,但真正那些让人失眠,触动到心底的也只有那么一些。

就像之前说的,阅读从来都很私人化,这只是个人的一段历程,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毕竟,以前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后来都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现在把它们列出来,既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盼,希望自己未来无论会抵达何岸,都记得曾在此岸努力地游走,奋力向上,只是为了看到更多的光。

1《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大概一提到余华,很多人就会想到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饱受争议的《兄弟》和最新的一部长篇《第七天》,作为“先锋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早期的短篇,血腥暴力,荒诞不羁,让人无所适从,而《在细雨中呼喊》,作为初期的长篇,开始变得温情,触及真实的生活。从南门的记忆写起,再回到南门,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互交错,看似记忆的碎片,实则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像。人们在面对未来时,既雄心壮志又忧心忡忡,而回首往事,却可以穿越空间,打破时间,在过去的世界里重新编织出一个新的世界,那世界照亮未来。

最喜欢余华在序里写的,“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2《自由在高处》熊培云

才进大学的时候,我沉迷于许知远那种对中国的叙述,那种语体结构,似乎洞穿了中国的问题,像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一样,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满是忧伤彷徨和愤怒不满。直到看到熊培云的文字,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流畅的文笔,他真的在把写作当作一种修行,试图用一种诗的语言来写当代史,而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上,又恰到好处。在行文之间,既批评又建设,还有包容,以及以己任为担当的勇气,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你多一份悲观,环境就多一分悲观,你默许自己一分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他的这句话改变了我当时对很多事物的认识。

3《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高铭

与其说这是一部心理学的书,我更想把它当作一部小说,本书记录另一个群体­——精神病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思想,读完很震撼,就是很多我们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却是很正常,那在他们看来,我们是否是另一群“精神病人”?只因数量庞大,我们是主流,从而掌握话语权?

就像前言里写的,“最精彩的, 其实就是世界本身。”希望我们在认清了世界的真相后,依然学会爱她,爱她的纷繁复杂,爱她的简单如一,爱她本身。

4《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作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之一,菲老的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美国,但如果细看我们现在,会发现当代和历史竟然也可以如此的相似,而国外和国内在某种层面上存在相似的问题,菲老以其成熟的笔法,不留情面地对“美国梦”嘲讽,好在他还是在书的结尾给了我们希望,就像鲁迅文章中,在墓地前留有一朵小花:

“所以我们奋发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去,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5《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从接触历史的教材起,历史似乎就成了一个时间加一个地点再加一个事件,然后再加上一些意义,无论怎么看,历史显得总有些无聊,毕竟只是冰冷的史实,而这部书却以其非常幽默简单的风格,引人入胜,同时感慨于作者对历史的把握,大概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够翻阅完那么多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爆得声名之后,并没有转身投入名利场,而是依旧保持低调的姿态,几乎隐匿了一般。就像他在书中给出的两个结局,一个是正统的关于历史的,另一个是徐霞客游记的故事,毫无疑问,他自己本身也在践行着他写的结局。

6《乌合之众》勒庞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经典,在图书馆看的时候,不断地代入当今的时代,竟然觉得并不过时,一段一段地摘抄他写过的文字,随便一个段落似乎就可以为一个篇章,里面的观点,比如说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有服从领袖的本能的需要,领袖需要有坚定地信念,而信念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当读完这些,再来审视历史,不得不对其表示钦佩。

7《大败局》吴晓波

一部企业的兴衰史,读来荡气回肠,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成功的结局会有很多种,而失败的下场却永远只有一个。大多名噪一时的企业家,都是一步一步做大的。他们具备常人所没有或者说有但不敢付诸实践的野心,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毅力、魄力和定力,他们的故事或激荡或悲壮,然而风轻云淡后,他们大多被人们遗忘,被一波又一波的后起之秀所代替。当年的标王,当年的飞龙,当年的三株,曾风靡一时,现在谁还知道?十年一觉TOP梦,悄悄地生成,淡淡地退去。

8《皮囊》蔡崇达

既受到行业内的很多好评,又在图书市场常销不衰,不得不对蔡崇达非虚构的能力表示敬佩,曾在国内几家非常有名的杂志社工作,为其非虚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比较严肃的文学作品,《皮囊》能有如此好的销量,已经非常不错,再看看那些推荐的人,白岩松、刘德华、韩寒、阎连科、李敬泽……光这些人就不得了。所以这本书,我犹豫了很久,还是推荐,倒不是里面的故事写的像所评价的那么好,但里面的确有很多东西对自己有所触动。希望作者也像他在书里描述的那样,践行着自己所写的,如果换作其他人写出这样类似的作品,希望也能够不被埋没。

后记:现在网络媒体崛起,图书市场日益萎缩,应该还是会有不少人会专门去买书,然后认真地读完。而推荐书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这似乎会直接影响到外界对其的评价。如果列出一大堆畅销书,大概会被批为没什么学识,如果列出一大堆经典书,大概又会被指摘这些书名谁不知道。而在我看来,大部分书是不分好坏的,只要它在某个时间对你有所触动,使得你往好的方面发展和循环,那何乐而不为呢?我真不敢想信,一个国家的人都在谈论《红楼梦》、《百年孤独》,《喧嚣与骚动》,那会是怎样一种灾难?同样,当一个民族的人都在微信上熬那些鸡汤刷那些能量却一点经典都不读时,那大概会是另一种灾难吧!


来源邀稿:许振宇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1123/14482583038317.jpg​http://www.jianshu.com/p/1ecac1942a8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