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1112/14473137771885.jpg
写一些自己的东西,关于张国荣
文/豆瓣逼我改名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在备考俄语四级的焦躁日子里,容我装个逼。
我不是脑残粉,更不是荣吹。只是想单纯的表达我对他的理解。
喜欢了他接近9年,从来没有写过任何关于他的东西。不是因为对他的东西没有看法,而只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对他的艺术也没有领悟到那个程度。当然我不是说我今天领悟了他的艺术,只是我觉得在这样难得的一个浮躁的备考空隙时间,这些文字会让本屌觉得安静。跟那些伴随着张国荣一路走来的长辈们没法比,所以这只是我眼中的他,我尊重他的原因。这些是时至今日,关于张国荣先生的我个人的解读。仅此而已。
原谅我不喜欢“哥哥”这个称呼,虽然这是广大荣迷的统一称呼,也是曾经他自己说过他最喜欢别人叫他的称呼。可是我会觉得不舒服。我更喜欢叫他张先生。
知道他的时候我还是小学。跟很多的后荣迷一样,关注上他是因为他的死亡。那个时候也只是停留在关注上而已。那个时候觉得他就是我父母那个年代的一个香港明星。对他的认识无非是“香港”“老”“同性恋”。
我承认,我决定开始研究他的东西,听他的歌,看他的电影,当年完全是因为那最后一个词。
喜欢他的人都知道,一旦你开始研究他,你就没有办法再摆脱。当然,除非你打从心底的排斥。
关于他的艺术
我一直很推崇李正欣的说法:“他的一生,不但反映了香港本土文化的转变,也标志着香港这个城市兴旺的一段历史。”
我执着的将他的人生分为了两个部分。复出之前是前半段,复出之后是他的后半段。
前半段,他是一个偶像,一个典型的香港偶像,电影角色风流倜傥,歌曲都是那个年代的古老的旋律。他是明星,他希望走的更远,走的更高,他是整个香港的偶像。仅此而已。
而后半段,他是艺术家。我总在想,如果没有当年的谭张之争,如果没有当年那段隐退,如果当年的他只是永远的选择隐退,我们都知道,如今没有多少人会记得他的名字,更不用说他会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后半段人生,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更深一点说,他的前半段人生,反映着香港70、80年代的城市经济,那个年代的流行文化,他以一个所谓的“正常人”“异性恋”者的商业形象成为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偶像明星。而他的后半段人生,则联系着整个香港甚至当时整个亚洲的性别解放运动,他想表达的思想至今仍少有人理解,甚至当有人看到我的这段话的时候都会觉得嗤之以鼻。甚至觉得变态。这更是说明了,今天的我们都没有真正的理解他想表达的东西,这里面甚至包括了很多所谓的“荣迷”。张国荣的思想你越是嗤之以鼻就越证明着他的思想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着默默的革命。张先生后半段人生的转变,让他掀起了一个时代。他不再被动接受着时代的指挥,而是转变为强烈的反抗,行为主体的抗争。绝对不是夸张,好多人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如果看到这,你觉得我说的邪乎了,点叉退出,不谢。
其实换个角度,如果没有因为前半生他为自己奠定的高度,他也不可能有资本达到后半生的辉煌·····都是注定的。
细致的分析来看,我把张先生的思想大致的分为两个大类。第一大类是性别文化。第二大类是心理精神文化。
拿复出后的电影来说,《霸王别姬》、《春光乍泄》、《枪王》、《异度空间》,就是我个人认为的他以上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前两个电影反应的是第一大类,后两个电影反应的是第二大类。
第一大类中的性别文化其中大致包含两种:一种是性别易装文化;另一种是同志性取向文化,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酷儿文化。其中注意性别易装和同志性取向完全是不同的。
其实如果再细致的来看,张先生所要陈述的性别文化中还包括着性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歌曲《梦到内河》的歌曲本身以及它的MV所想表达的内容。两个独立的“人”(就是指人,而不是肤浅的去计较性别。)之间所产生的属于人类本源的欲望,以及观者对于他们两个人的欲望的窥探和意淫。拍的有多巧妙,多看几遍就知道了。
至于那两部反应这一类思想到淋漓尽致的电影,我相信,只要你真正的去看懂,真正的用心去看,你一定会理解张先生所诠释的内容。
其实反应这一大类最重要的是张先生的97年的跨年演唱会和2000年的热情演唱会。后面会提到。
第二大类,心理精神文化,我的理解仅仅源于《枪王》和《异度空间》这两个电影。当然,如果说到“自恋主义”“自我”的设定,甚至是“反叛”的内涵,就会说到《烈火青春》《阿飞正传》《东邪西毒》《夜半歌声》等等这些电影,不过这些要是都来细说,那就另当别论了。最极致的就是《枪王》和《异度空间》。人格的分裂,内心的极度解剖······我个人很建议看这两个电影的时候可以在看过一遍的基础上,再看一遍静音的,不去在意他的台词,只是根据张先生的每一处细微的变化去了解剧情,你就知道他有多牛逼了。
好多材料用弗洛伊德的基本书的思想来解读张国荣在这些思想中想表达的东西。可惜像我这样的大屌丝没有读过弗洛伊德的东西。近期就会去读,如果读完有什么又接近张先生的东西,我一定补充。
终于说到演唱会了。
其实张国荣最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作品就是他的1997年的跨年演唱会和2000年的热情演唱会。尤其后者,让我对这个人到了敬仰的地步。
1997年的演唱会,我相信张国荣应该准备了很久,他最后勇敢的走了出来。他在这场演唱会上,用了红唇,用了高跟鞋,但他是男装,与男人热舞,对,这就是他想达到的艺术效果。这时候,他怀着满心的反叛表达之前提到过的易装文化。而演唱会后面的“出柜”,对唐先生的表白,想表达的东西就更是显而易见了。我很难想象他的勇敢达到了什么程度。也许就是因为他是张国荣,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成为张国荣,而我们却做不到。
我相信,当时2000年热情演唱会的雏形就已经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但是出于对那个年代的顾忌,他只是先走出了小小的一步。
他和唐先生的爱情,也更是因为这个举动而成为了永远的佳话。
2000年演唱会。我一直觉得它已经到了开创历史的地步。他在我心中的地位是什么也无法超越的。它是我作为荣迷最大的骄傲。即使有那么多人的不理解。
我从来不会在身边有人的时候去看这场演唱会,因为我知道,即使到今天,能接受它的人还是很少。我害怕被别人抨击,我害怕被别人质疑张先生最美好的艺术,甚至是恶语相向。其实最可悲的事情就在于,有好多荣迷自身都是不能理解这场演唱会,都不能真正的理解张先生的最辉煌。这个真尼玛太可怕了。
过多的我也不说,因为我这大屌丝哪有那个水平分析,在网上有一篇对这场演唱会的解读,是我至今读过的最好的最牛逼的。附一个连接,看看大神的解读。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160468/
张国荣的最大的艺术,在我看来,是他用他的一生去演绎了他的艺术。他用他和唐先生的爱情演绎了性别文化,他用他的抑郁症自杀死亡演绎了精神心理文化。他的一生绝对不是悲剧的。他真的是世界最幸福的人之一。
关于他的个人
他是我的楷模,也许只有这种才算是真正的偶像,因为你希望像他一样做人,他对你的影响是不能估量的。不是盲目,不是追星,更不是狂热。而是简单的觉得,他的人生哲理你很敬佩,你很赞同,有的时候多想想他,会让你激励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是真正的正能量。
他对爱情的忠贞和和勇敢谁能不敬佩?在那样一个年代,和一个同性携手走了那么多年,直到去世。他勇敢的告诉世人,他爱的人是一个叫唐鹤德的男人。而至今,那个叫做唐鹤德的男人还在为他守候。十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最后唐先生的那段话让我身边好多不是荣迷的妹纸都哭的稀里哗啦的。他们两个人是世间的佳话,是无数人幸福的标志。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佳话,路人皆知。
还记得香港评选最坚固的情侣的时候,他们俩居然位列榜首。想想是挺有意思的。
我们那么羡慕他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
你要优秀,你要勇敢,你要忠诚。只有张国荣才能配得上唐鹤德,也只有唐鹤德才能配得上张国荣。因为他成为了张国荣,他才能有他的唐鹤德,也是因为他成为了唐鹤德,他才能有他的张国荣。
就是这个意思。
DC 339.,唐张长长久。
至于张先生的为人,就不用多说了。他的哲学很是牛逼。
95年之后,他开始用自己原有的声线唱歌,“我就是我”,他不再有一切顾忌,他就是在用他想要的生活而活。他爱着谁他就要跟谁牵手,他想深情的表白他就会在众目睽睽下对自己的爱人表示爱慕。他有一口流利的国语但他从来不会到处在内地做宣传·····所有都是因为他是张国荣。
关于荣迷
我一直以来都喜欢结交各种年龄段的荣迷。因为我始终坚信,能理解他的艺术的人都不会是粗人。
放着日韩亮眼的帅哥美女放着欧美的肌肉男不喜欢,而去喜欢一个已经逝世了这么多年还是一个父母辈的艺人的人,绝对不会很low。
事实证明也的确是这样。
这些年因为张先生,我也真是认识了很多各种年龄段的朋友,网上的现实的,牛逼的高端的,一起读大学的等等,他给带来的周边的正能量真是巨大。
可是也发现,也还是有很多脑残粉,荣吹,到处的高调的吹嘘,“哥哥”“哥哥”的不离口,,,,结果招来了一堆黑,,,何必呢?贴吧就是,比如有的足球贴吧就经常突显鼓吹张先生的帖子···我是真想一巴掌扇过去啊尼玛,这特么就是在招黑啊······
可是无论如何,荣迷一家。
来源邀稿:豆瓣逼我改名
http://www.douban.com/note/518934025/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1110/14471382772056.jpg
加载中,请稍候......